Sir朋友圈连着几天躁动。

从惊讶到兴奋,从自来水安利,到轮番轰炸。

所有圈内人都盯着。

2020华语大片以它压轴。

Sir觉得,不遗憾。

金刚川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

Sir刚看完首映。

前瞻里说过,它是今年“最后王炸”。

指的不仅是明星阵容,主创排面,画面规格。

更是它的叙事体量

——抗美援朝。

50年前。

一首《英雄赞歌》,仅用四句歌词描绘一副恢弘战争场面。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2)

道具:风、烟、鼓。

听觉:歌声入云、鼓声如雷、海啸和鸣。

视觉:烟波浩荡、山海情动。

歌曲出自1964年的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如今又是同题材新片《金刚川》的主题曲。

电影提档,今天上映。

自信源于影片质量。

Sir看完后,三个想不到

原以为,大主题会少匠心。

老一辈作品被验证的经典元素,英雄青山般的巍峨,敌人恶狼般的丑恶……没有。

它首先抛弃陈旧地渲染大英雄、大无畏。

原以为,三个导演缺磨合。

管虎、《流浪地球》郭帆、《绣春刀》路阳,路数不同,风格各异。

在同一“战场”亲执导筒,倒像一群热血方刚的青年导演。

最后的想不到。

它的叙事焦点,没有停留在战争史事。

哪怕放在当代的现代语境,依然有价值,有意义。

Sir心里——

三等战争片展示残酷,二等战争片加持逻辑和策略。

而更优秀的战争片,落点永远在超越时空的人性通感。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3)

对于《金刚川》。

炸裂、震撼、热血……Sir想到了。

想不到,是炸裂背后。

围绕“人”的抽丝剥茧。

01

生死桥

Sir不知道毒饭们对抗美援朝了解多少。

但有一个词,应该都有印象:

“可爱”。

中学语文课本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作家魏巍这样写: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文字真切。

可真正留在大众印象中的战士形象,战事全貌,依然空泛。

报告文学有限的篇幅里,只能写到“松骨峰战斗”。

更多可爱的人、惨烈的战争……会不会被沉没在时间长河70年的流淌里?

《金刚川》找到了这一座桥。

1953年,中国军队跨越鸭绿江第三年。

抗美援朝至关重要的大规模战役,金城战役

一手胜负,用电影台词形容——

赢了,敌人的地狱;输了,我们的地狱。

赌注全押,输赢维系在一座临时靠工兵团搭建的桥上。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4)

金刚川,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川,是后勤物资和增援部队通往前线的必经之地。

一条河?

电影里一个细节,临时组建的敢死队赤膊上阵,靠着水性好决定先游过去,不能再等了,前线需要我们。

没下水就被叫停。

不行,这条河最宽处达到60米,哪怕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河面,下面还有湍急的暗流,莽撞下水,就是送死。

必须架桥。

我方工兵争分夺秒,必须在晨曦完工,保证大部队顺利过河。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5)

架桥就不算“送死”?

炮兵分明点和暗点,炮口直指碧空,防止苍蝇(敌人的侦察机)和丧门神(轰炸机)搞破坏。

防不胜防,延时炸弹时不时就扔下来,桥面被炸出7米的断口,再建。

再扔,再炸,再扔。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6)

故事就在“建造——毁灭——再建造——再毁灭——再再建造……”的重复中展开。

与很多标准战争片相比,《金刚川》做了减法。

没有花更多笔墨在战事的筹备,谋篇布局或者动员辩论,也没有把战线的时间和空间拉长,给全景。

就拍一座桥。

《金刚川》的叙事结构不是纯线性,而是空间型

以“桥”为中心舞台,延伸出多个副舞台:

炮、河岸、天空。

桥不远处,两门炮,一明一暗,明炮点负责牵制,暗炮点后发制人。

河岸,步兵坚守、工兵忙碌。

天空,苍蝇、丧门神穿梭。

在飞行员看来,这些忙碌的士兵像极土黄色的蚂蚁。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7)

就这么简单的场景。

类似《敦刻尔克》的海滩,《金刚川》里的这座桥因为深刻的聚焦和细致的描述,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场景或者道具。

诺兰用海滩维系着一个文明版块的尊严。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8)

而东方的这座桥,是生死之间的枢纽,更是考验信念的窄门。

炮呢?

除了表面上的分工,它还是一道人性的选择题:

打,还是不打?

暴露,还是隐藏?

一旦选择自我牺牲,所有的布局都将让位于责任,它会决定此时此刻你应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战士。

《金刚川》的舞台搭好了。

三个导演也并没有按照时刻表,一格一格地去推进,老老实实讲述,桥被毁了几次,炮对着天空打了几发。

电影被分为四个段落:

步兵、对手、炮兵。最后收拢到,桥。

这就提示我们,今天的观众,重新审视中学课本里的历史,最有意义的视角是什么?

人。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9)

步兵、炮兵,是跟桥有关的分工;对手,是桥的对立面,破坏者。

与此同时,就将引出Sir下面要说的。

当年作家用可爱来形容我们的战士。

今天,除了可爱,斗胆再补一个定语:真实

真实,可感的“爱”。

02

刘关张

单说“刘关张”三个字,中国人都懂。

刘备、关羽和张飞,合在一起代表什么?

情义

《三国演义》又讲的什么?

老版《三国演义》主题曲,《历史的天空》有这么几句: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再合适不过了。

可“情义”这个概念太大了。

怎么讲?怎么讲好?

《金刚川》在人物上,再次做减法。

四个段落,就聚焦三个角色:

刘浩(李九霄 饰)、关磊(吴京 饰)、张飞(张译 饰)。

电影绝对主角。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0)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1)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2)

你没看错,张译演的就叫张飞,同伴关磊还调侃,你爸怎么想的,要起这个名儿,是说有勇无谋吗?

别急,往下看。

三国里的刘关张,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情义符号,放在抗美援朝的金刚川,有了翻新,有了成长。

一个个说。

故事以三人当年的兄弟回忆引入,作旁白: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

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3)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4)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5)

步兵刘浩,阳光少年。

心思纯粹,一定要过桥参加金城大战,为了给牺牲的战友赢军功章,好胜。

他也矜持,难得发现话务员小姐姐是老乡,却吐槽说对方傲娇,知道自己名字也不打招呼。

打完仗再说,老乡个锤子。

他又冲动,发现草丛里的炮兵点燃周边的草,是吸引轰战机想寻死。就端起枪就对着天空,以同样寻死的方式救战友。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6)

关老爷呢。

表面吊儿郎当,不服管。被安排守隐蔽炮点,就不,赶走战友,仗着作战经验丰富,霸住明炮点。

但他不为抢功,是真觉得自己是大哥,要护着兄弟们,要他们活到金城。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7)

还有1953年的张翼德,角色最复杂。

跟三国里反着来,细里有粗。

被安排守明炮点,却不敢跟关班长说,吞吞吐吐,蔫了吧唧,最后还真被赶到了隐蔽炮点。

好吧,认了,把炮弹多匀给战友,还不忘解开腰边的小口袋,掏出一根别人留给他的烤玉米,给老关吃,这是细。

可就是他,在明炮点被轰掉,老关牺牲后,裹住破裂军装下的尸块,嚎啕大哭。

然后一个空炮壳,插在土里,祭了战友,做出让刘浩按捺不住的寻死举动——点燃草丛,引轰炸机过来。

此刻,他不得不“粗”。

尤其在张译过硬的演技下,松紧切换,力量恰如其分。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8)

三人分列不同空间,不同岗位。

一个个抉择,一次次克服性格弱点的转变。

都是一晚上的事。

情意,结在这一片“历史的天空“下,却更燃了。

这就完了吗?

“燃”,不是电影人物刻画的终点。

还是这三个人,还是这些抉择

电影又“重现”了三次。

不止角色,导演们也在背靠背“打掩护”——

观众随着刘关张三个人的视角看了一遍,再倒带重看。这个段落的主角,在下一个段落,就是配合作用。

每个视角展开,这些抉择,又再被审视、掂量一次。

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死敬畏做出选择,却又要超越自我去配合战友的行动,承担起遥远处更多人的生死。

这是战争中特殊的“情义”。

它必须服从不得已的分工。

它又必将归于不分你我的信念。

03

莽撞人

三个导演,四个段落。

精心去讲金刚川一座桥,而舍弃更多历史背景的烘托,更多战争片套路的算计。

就在三个角色间兜兜转转,且错落有致,串联起“桥“、“炮”等舞台,已经达到让观众难忘的目标。

Sir愿称《金刚川》为一次“专注的胜利”。

当然,这种专注必然有取舍。

战争片,英雄片,最容易诟病的一点:对立面的扁平

反衬英雄,要么是空泛、虚无的概念,要么就是愚蠢、扁平的恶人。

《金刚川》显然想努力摆脱。

专门辟出一个段落,“对手”

从轰炸机飞行员的视角,从空中来看“金刚川”。

开场,熟悉圣经的飞行员,一心想赶紧完成炸桥任务,带着荣耀回家继续做牛仔。

万万没想到……

怎么这桥,明明刚被自己炸稀碎,却总是一次又一次莫名其妙地修好?

他和他的战友只能一次又一次返航,扔炸弹,继续返航。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19)

最后,他和搭档心态崩了。

Sir印象深刻一个情节:

搭档告诉他小道消息,战争马上就要结束,我们直接飞回国吧。

怂了?

说完,搭档飞机被击落,自己也受伤。

怂个屁。

牛仔的尊严刺激他,怒了,孤注一掷——不但要炸桥,还要把草地里的炮给毁了。

他人即地狱。

美军飞行员当然知道,这桥一旦被通过,就是自己战友的“地狱”。

下决心容易。

当他真飞抵那片天空,却发现自己深陷一个空中“地狱”。

地面,桥上,草丛中中国士兵营造出的团结与信念,给他带来极大恐惧。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20)

他失去了自己的信念与尊严,不知道自己战斗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只能本能地在被恐惧激发的愤怒中行动。

空中蚂蚁,沦为战争机器。

Sir当然不是说这一段落有多么了不起。

甚至,它的存在,让电影不得不暴露它的仓促与桎梏。

美军台词粗糙,人物各种转变的动机模糊,稍显失真。

但起码。

它塑造了一群合格对等的敌人,而不再是一个个愚蠢的英雄背景板。

这是创作者取舍的结果,也是对战争的基本尊重。

这一层描述,实际上就一个作用。

告诉今天的我们:

战争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怎么说它都是具有毁灭性的悲剧。

残酷。

电影到处是能引起强烈余震的细节。

比如,乡音

刘浩会像大男孩一样,好奇地盯着落在胳膊上的蜻蜓,到了战场,从来没打算改变口音。与之呼应的是,他的领导,高连长(邓超 饰)一本正经的时候说普通话,急了就飙出谁也听不懂的江西话。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21)

乡音,是我们回家的记号,是我们故土何方的坐标。

从未出国的十八九岁小伙子们跨过鸭绿江。

家乡,为他们提供仅剩的安全感。

再比如,烟叶子

苦中一点“甜“。

关班长因为违规抽烟被降职。他答应把烟叶子匀给桥上的工兵班长(魏晨 饰),最后是张飞递出去了,两个汉子没有哭哭啼啼,相视不多言,顿了顿,一个忙去修桥,一个就回到炮点。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22)

大老爷们之间的情义传递,尽在不言中,一“叶“关联。

种种设计,恰是导演们留下的“附加题”——

从战争的激烈中抽离出来,拉远一点,去审视它。

我们总用“英雄”总结战争。

可《金刚川》换了一个词。

关班长居然文绉绉地喊张飞,莽撞人

张飞在最后一战的时候也这样自称。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23)

莽撞,是这有限时空里的生命律动。

桥上桥下,无不“莽撞“。

包括美军飞行员,盲目地接受任务,战后多年,年老之时,还“活在地狱里”,意志崩塌后再未复原。

勇猛,牺牲,就英雄么?就可爱么?

成为英雄前,他们也是普通人。

看到那些不计后果的莽撞瞬间,才是我们对战争最迫切的反思。

莽撞背后是什么?

不是牺牲。

而是把牺牲,当做自己生命里最后一次示弱。

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宏大战争面前的渺小,却依然用自己的牺牲坚定当初奔赴前线的意志:

战友应该活着,战争应该以正义的方式结束。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24)

只有这样,我们的乡音、烟叶子、蜻蜓、白马才有存在的可能,否则都将陷入地狱的怒火。

必须承认。

《金刚川》在有限的时间和框架里,还存在遗憾。

但Sir之所以挺它。

正因为在这特殊年份里,它依然保持中国电影人的一份莽撞气。

想方设法丰富表达,不落俗,不下套。

它为中国电影守住了这座“桥”。

今天看《金刚川》。

除了致敬英雄,更是镜中自省。

电影中的历史之于我们,也是一座“桥”。

连接过去、未来。

连接人性中跨越时空的包容与共情。

这座“桥”,每一个人都该守住。

吴京张译谁更火 张译吴京影帝联手(25)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