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各路群雄中,窦建德是最有器具、最侠义心肠、个人品行最好、最有草根气息、最接近地气、最有影响力的英豪,然而,仅仅起兵六年,就归于败亡,这里面的原因值得后人深思。
一、侠肝义胆(侠义心肠),闻名乡里。
窦建德(573-621年),祖籍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贝州漳南(河北)人。年轻时,一言九鼎,讲义气。曾经有个同乡死了父母,家境贫寒无力安葬,当时窦建德正在耕田,听到后直叹气,立即解下耕牛卖掉,所得钱物全部拿去办理丧事,因此深受乡亲们称赞。
原先,他当过里长,因犯法逃出去了,碰到朝廷大赦天下才回家。他父亲去世,送葬的有一千多人,但如果有人送礼,一概辞谢而不接受。
二、图谋起兵隋大业七年611年,朝廷招兵征讨高丽,郡里挑选勇敢优异的人当小帅,于是委任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当时山东发生水灾,百姓大多逃荒去了,同县有个孙安祖,房屋财产被洪水冲走,老婆孩子饥饿而死。县里看上孙安祖骁勇,也把他选进了队伍。孙安祖以家庭贫穷为理由不愿入伍,向漳南县令当面申说,县令大发脾气狠狠打他,孙安祖杀死县令,逃跑投奔窦建德,窦建德收留了他。
这一年,山东大闹饥荒,窦建德对孙安祖说:
“文帝(杨坚)在位时,天下富裕兴旺,派出百万人马征讨辽东,尚且被高丽打败。今年发生水灾,百姓贫困,但皇上不体恤民情,要亲自到辽东督战,加上往年西征,损伤的元气还没有恢复,百姓疲劳困乏,连年征战,长年在外的人不能回家,如今又要出兵,容易酿成动乱。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就该建功立业,怎能去当仓皇逃跑的俘虏啊。
我熟悉高鸡泊面积辽阔方圆几百里,湖沼上的蒲草又密又深,可以到那里去隐藏起来,找机会出来,足够生活、积蓄,拉起人马以后,等待时局动荡,必然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孙安祖也赞同他的计划,于是窦建德招集引诱逃避征兵和没有家产的,得到了几百人。后窦建德全家被隋政府杀害,这更激起了窦建德造反的决心和斗志,率领他手下的两百人逃跑投靠了高士达(一支起义军的首领)。
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窦建德的队伍慢慢发展到一万多人,还是在高鸡泊一带活动。他往往拿出身上的所有财物接济别人,跟士卒同甘共苦,因此能激发人们为他拼命(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
三、足智多谋,骁勇善战,渐成气候,建立夏国。自起兵以来(611年),窦建德本人在战争的洗礼中不断成熟起来,几次大战,他都机智的带领弱小的起义军打败了强大的隋军,队伍由小到大,由弱转强。
随着高士达、张金称等首领的阵亡,他本人也成为这支队伍的最高首领。
至隋大业13年(617年),窦建德的退伍已达十几万之多,占据了河北大多数郡县。
大业十三年(617)正月,在河间、乐寿两县的交界处设立祭坛举行典礼,自称长乐王,设置机构委任官吏。因有五只大鸟降落在乐寿城,几万只鸟雀跟着飞来,整整过了一天才飞走,因此改取年号为五凤。
有一个宗城人进献一枚玄玉圭(黑色玉),景城丞孔德绍说“:古时夏禹亲受符命,上天赐给玄王圭。现在吉兆跟夏禹一样,应当称为夏国。”
窦建德听从了这个建议,改国号为夏。在这之前,夏王窦建德还吞并了一支名号为历山飞的起义军部队,队伍更加壮大。
建立夏国后,窦建德又击败了宇文化及部,将扬州政变杀害隋炀帝的所有凶犯包括宇文化及及其两个儿子全部俘获斩首。
另外,又击败了一只比较大的起义军队伍孟海公部,另一只起义军队伍徐圆朗部主动归降。窦建德夏国军队空前强大。
四、窦建德优秀的个人品质作风。1,与下共甘苦,对下宽容大度厚爱,有功即赏;夫妻二人清廉朴素,保持平民作风。
史载:“(窦建德)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 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建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与部下共甘苦,所得金银财宝,全部赏给部下,一无所取,平常吃的都是蔬菜杂粮粗粮,不吃肉,连精米白面都不吃,不纳妾,不好色,对俘获的敌方人员,并不杀戮,愿意离去的都给路费送其处境,清廉朴素不变色,能得大家拥护,这在帝王中很少见。
2,善于选拔品行优良之人、正派之人,不乱杀人。
窦建德在攻打河间县城,多次进攻没有打下。后来城里粮食光了,又得到炀帝被杀的消息,河间郡丞王琮带领官吏向百姓宣告噩耗,窦建德派遣使者进城表示哀悼,王琮乘机托付使者请求投降,窦建德后退三十里办好酒席等着他。
王琮带着官吏们身穿白色丧服、双手反绑在背后来到军营门前,窦建德亲自为他们松绑,跟他们谈论隋朝灭亡的事,王琮低头弯腰伤心痛苦,窦建德也为此而抽泣。
有的将领向窦建德提议说:“王琮长时间地抵抗我军,被杀受伤的人很多,没有办法才出城投降,我们要求煮死他。”
窦建德说“:这是一位有节操的人。正好予以提拔任用,以便鼓励忠心侍奉国君的人,怎么能够杀他。从前在高鸡泊一起当盗匪,也许可以随便杀人,如今要稳定百姓平定天下,怎能伤害忠良呢?”
于是在军队里传布命令说“:以前跟王琮有仇的人,如果敢于煽动人心,罪灭三族。”当天任命王琮为瀛州刺史。开始以乐寿为都城,取名叫金城宫,从此攻占了很多郡县。
滑州刺史王轨被奴仆杀死,奴仆带着他的首级投奔窦建德,窦建德说:“奴仆杀主人是犯大逆不道的罪行,我怎能收留他。”下令立即处斩奴仆,而把王轨的首级送回滑州。滑州的官吏百姓为之感动,当天就投降了。齐州、济州以及兖州叛军统帅徐圆朗等都闻风而降。
窦建德夏军攻下黎阳后,唐朝左武卫大将军李世勣(即徐茂公)及其父亲徐盖、高祖皇妹同安长公主和李神通一起被俘。
唐武德三年(620)正月,李世勣(徐茂公)撇下父亲逃回李唐朝廷去了,执法官吏请求杀掉他的父亲,窦建德说:“李世勣本来是唐廷的臣子,被俘以后,不背叛他的国君,逃回他自己的朝廷,这是忠臣,他的父亲有什么罪过?”一直没有杀他。把同安长公主和李神通安排在客馆居住,以宾客的礼仪对待他们。
唐高祖派遣使者跟窦建德缔结和好,窦建德立即让同安长公主跟使者一起回去。可李渊后来却杀了被抓的窦建德......
五、窦建德失误失误之一:杀害大将王伏宝,直臣宋正本。
史载:“大将王伏宝多勇略,功冠等伦,群帅嫉之。或言其反,建德将杀之,伏宝曰:“我无罪也,大王何听谗言, 自斩左右手乎?”既杀之,后用兵多不利。”
大将王伏宝有勇有谋,在同辈中功劳第一,将领们妒忌他。有人散布他要反叛,窦建德就要杀他,王伏宝说“:我是无罪的,您怎么听信那些中伤我的话,自己砍掉自己的左右手啊?”还是杀了他,之后再打仗经常失利。
谋士宋正本常常提出很多好的计谋,但比较正直,受到同僚诬陷,被错误杀害:“其纳言宋正本好直谏,建德又听谗言杀之。是后人以为诫,无复进言者,由此政教益衰。”
宋正本爱直言劝谏,窦建德又听信别人中伤他的话而杀了他。此后人们把这当作教训,没有人再进忠言,从此刑赏教化更加衰微。
敢言智谋之士、勇敢之将被杀,夏王窦建德的失败即将来临。
失误之二:战略战术出现严重错误,致使兵败身死。
620年,李世民率唐军进攻东都王世充部,此时,王世充部连战皆败,只得困守洛阳孤城。而这时窦建德夏军正进攻孟海公所部。
此时,窦建德的谋士刘斌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谋略:
“现在唐(李渊)占据关中,郑(王世充)占据河南,我们(夏)占据河北,这是鼎足三立相互对峙的局势。听说唐用全部兵力攻打王世充,连头连尾两年时间,郑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急,而唐的围攻毫不放松。唐的兵力强、郑的兵力弱,发展趋势必然是打败王世充,王世充被打败,那么我们就有唇亡齿寒的忧虑,不如援救王世充。
王世充在里边抵御,我们在外边进攻,打败唐军是一定的了。如果打走了唐军保全了王世充,这是长期保持鼎足三分局面的战略。如果唐军被打败后,王世充也可打败,那么就乘机消灭他,集中我们和王世充的兵力,乘着唐军战败的时机,直向西打,长安就能到手,这是平定天下的基础。”
这个建议是很好的,两个弱小者联合起来,对抗那个势力较大的,这是两个弱小者的不二之选。弱小者联合起来,打败强大者,使强大者势力受遏制,弱小者自保成功,从而三方平衡达成,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就像三国时期一样。
这是战略问题。
但如何救援,是直接加入战团,还是围魏救赵,攻其必救,这就既是战略问题又是战术问题了。
一开始,窦建德大军仗着兵强马壮,兵力优势,又携战胜孟海公之威,直扑东都洛阳直接加入战团。这时,王世充部也派出一支部队,与窦建德部秘密协商,准备前后夹击李世民部。
但开局不利,窦建德大军被阻于虎牢关下,屡次被唐军袭击、失利。
三月,秦王李世民到了武牢,接近窦建德的军营,杀伤杀死不少的人,并捉拿了他的部将殷秋、石瓒。当时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辨任徐州行台,派遣他的部将郭士衡带领几千人跟随窦建德,集中人马十多万,号称三十万,军队驻扎在成皋,在板渚修建营房,以示决战。又派遣密使约定王世充里外夹攻。
经过两个月的战斗,逼近武牢,就不能继续前进。秦王派遣将军王君廓带领轻装骑兵一千多人绕到窦建德的背后袭击他的运粮队伍,捉住大将张青特,俘虏士卒很多人。
接战不利,又因为刚刚击败孟海公,将士都有不少战利品,所以大家都有返回之心。这时窦建德手下主要谋士凌敬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
“大王您不如出动全部兵力渡过黄河,攻取了怀州、河阳,派重将守卫,又擂响战鼓竖起战旗,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略地汾州、晋州,奔赴蒲津,这样做有三点好处:一是进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二是开拓了领士召收兵马,国势更加强盛;三是关中的唐受震骇,郑国洛阳之围自然会解除。眼下的计策,没有比这更妥当的了。”
凌敬此计实为孙膑围魏救赵之计,避开李世民把守的坚固的虎牢关,向西进攻李唐势力相对薄弱的山西,进而继续紧逼李唐的腹心关中地带,李唐腹心受到威胁,李世民大军必然回救,则东都洛阳之围自解。此计避实击虚,甚合兵法。如果实施,正如凌敬所言取胜万无一失,窦建德势力更加强大,李世民回救,王世充之围自解,以后形势发展不可预言,隋唐历史必将改写。
窦建德认为此计甚好,就在即将实施之际。但是王世充派来求援的王琬、长孙安世日夜哭泣,王世充又连续不断地派人来告急,请求窦建德援救洛阳,王琬、长孙安世又暗地里用金玉收买窦建德手下的将领,阻挠凌敬的计划。诸将因接受了贿赂,都替王世充说话,诋毁不同意凌敬之策:“凌敬是个书生,哪里懂得打仗的事,他的话怎么能听呢?”
这时夏王窦建德的短板:心慈手软,为人办事古道热肠但不够理智,开始占了上风,事实证明,这个性格心理缺陷终于葬送了自己和自己建立的夏国以及追随他打天下的兄弟们。
于是窦建德向凌敬道歉说:“现在大家士气很高,这是上天在帮助我,趁此机会决战,必定能大胜,不能照您的意见办了。”
凌敬再三争辩,窦建德不高兴,命人把他架了出去。
这时连窦建德的妻子曹氏(一个朴素节俭的好女人)也对他说:“祭酒凌敬的话不能不遵从。现在大王从滏口趁唐国空虚,连营渐进夺取山北并、代、汾、晋等地,又借助突厥的军队向西抄掠关中,唐军必然回师自救,还用担心郑国的东都之围不解吗?如果在此地停顿不前,磨灭了士气,消耗了财力,要想成功,就没有日期了!”
曹氏之言,又进一步阐明了凌敬的计策,并且又有新的见解:一是联合突厥势力(此前窦建德夏国与突厥已是合作关系)一起进攻关中,对李唐腹心关中长安威胁更大,迫使李世民不得不回救,二是大军被困在坚城虎牢关下,攻不下城来,士气会渐渐消失,假使敌人趁虚击我,我军就危险了。曹氏作为一个有见识、贤惠的妻子情真意切的规劝丈夫,可惜窦建德仍然用小仁小义来作为其作为一国首脑不应有的行事准则。
窦建德说:“这不是女人能懂的!我来救郑,郑如今处境很危急,就要亡国,我弃他而去,是畏惧敌人而背信弃义,不能这么做。”
侠义心肠,乐于助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很优秀的个人品质,然而作为一个集团领导人,一个团队负责人,他应该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团队,他要首先为他的团队负责。而决不能意气用事,用牺牲团队的利益作为代价来博取自己个人的美名。
于是凌敬、曹氏之策不被采用,夏军继续在虎牢关下与李世民部大战。
李世民带几名骑兵登上高丘望敌阵,对诸将说:“敌人从山东起兵,还没有碰见过强大的对手,如今身涉险境却很喧嚣,是没有纪律,逼近城池排列战阵,有轻视我们的意思。我们如果按兵不动,他们的勇气自然就会衰竭,列阵时间一长士卒饥饿,势必就会自动撤退,我们再追上去攻击,必然会取胜。我和各位相约,一过正午,肯定能打败他们!”
果如李世民所言,夏军倾巢而出进攻唐军。李世民高超的军事才能使唐军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一战击败窦建德夏军。
此时,李世民又出奇兵,他亲自带领猛将突袭敌人阵后。李世民率领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人将旌旗卷起,冲入敌阵,从阵后而出,打开唐军旗帜,窦建德的士兵回头看见唐旗在阵后飘扬,迅速崩溃,唐军追出三十里,杀了三千多人。窦建德被长枪刺中,逃窜到牛口渚躲避。唐车骑将军白土让、杨武威追逐窦建德,将其俘获。
窦建德的将士都逃走了,唐军俘虏了五万人,李世民当天就遣散了俘虏,让他们返回家乡。唐军夏军虎牢关前大战,以唐军完胜,夏军完败结束。
窦建德被俘后,夏国不久后举国投降李唐,窦建德被押解到长安斩首,身死国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