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d车联网行情(曾经车联网大门的)(1)

丁伟峰•不到1分钟前

新栏目介绍:这里是创业圈观点碰撞的集散地。只要你有数据,有事实,有态度,观点够给力,文字能控制在三段以内(最好是一段就能说清楚)。我们通通都要!有话想说的你可以投递至report[at]36kr.com,标题“【 I Got It!】 观点标题 by 个人信息”,并请留下电话,方便确认。

OBD综述:汽车 OBD 在 2012 年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它是人们梦寐以求打开车联网大门的“金钥匙”,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在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的弊病逐渐暴露,成功者也几乎为零。曾经的 OBD 厂商#36氪开放日#">随车记如今已放弃原有业务,转攻汽车后市场服务。想获取车主生活半径的“微车”从一开始就绕开 OBD,转而依赖手机传感器。OBD 真的成了“鸡肋”?或者它还有哪些可能的出路。本期【 I Got It!】首次推出汽车 OBD 创业专场,一起听听三位业内创业者的看法。

1,已经逃离OBD的随车记创始人孟凡刚这么说:

obd车联网行情(曾经车联网大门的)(2)

汽车 OBD 在 2012 年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投入到这个行业里,但经过几年的发展,成功者几乎为零。每一位刚刚接触 OBD 的人都对他的概念以及数据很着迷,都以为这是打开车联网大门的金钥匙,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深入它的问题也开始暴漏出来。由于车厂的保护,通过 OBD 标准协议拿到的有价值数据极少,而更多的数据都是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汽车数据那就要非法破解协议,然而这又产生了另外的一个问题破解数据是一个工作量极大的工作,需要每个汽车品牌甚至每个车型做开发。即使这样拿到了数据也承担了非常大的法律风险。

在市场商务方面问题则更多,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以卖设备的形式向车主销售,然而私家车主对故障诊断并不感冒,毕竟汽车故障不是天天发生,很难行成强力购买意愿。后来大家开始把目标放在电信运营商、保险公司、4S 店集团等大型客户为其定制产品。虽然在其中部分企业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充其量也就是 GPS 定位器的升级版,主要用到的还是位置服务数据,而 OBD 部分价值并没有发挥出来,而大型客户对产品的买单能力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OBD 尴尬的发展了几年不断有人进入也有人退出。不可否认这个未来一定是打开汽车入口的钥匙,只是是不是你的菜就不一定了,因为有钥匙的人一定是车厂!同时我也相信未来车厂也会走开放的策略,但不会是以OBD的形式提供数据,而更可能的会是提供API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在福特的身上看到了部分影子的存在。

2,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碰OBD的微车创始人徐磊这么说:

obd车联网行情(曾经车联网大门的)(3)

跟 OBD 厂商接触过不少,也拿到过几个赠品,但一直没有使用。虽然被灌输了很多数据啊、云啊之类的概念,但经常冒出来的一个问题是,OBD 到底能给我这个开车人带来啥?目前大多数 OBD 采用公开协议,主要提供车况数据。但这个貌似很多人兴趣不大,平时连仪表盘都只是简单看下,行车电脑里很多设置还不知道是啥呢。盗抢报警?生活圈里这个事儿还是非常小概率的,好像还没有挪车电话有需求呢,要买也就买个简易震动报警就好了。这些可能是目前 OBD 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 C 端产品,缺乏 C 的需求,更缺乏 C 的服务。其他安装门槛等等还只是其次的问题。如果有了刚需,用户一定会追着你跑。

最近偶然机会接触到几家高端 OBD 厂商,他们把 OBD 的境界提升了(直接使用了车厂私有协议,但好像都没授权),这让我惊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原来通过 OBD 的接口可以干这么多事儿,而且还是远程 7*24 小时可操控的。比如开关窗、门这样的小操控,也比如启动车这样的大操控。也就是说通过 OBD 几乎可以控制你的车。我脑子冒出来的只有一个词“劫持”!真的是惊呆了,我装了个 OBD,原本只是想看点数据,结果搞成门户大开。有人说,很多远程车辆管理的例子啊,特斯拉、安吉星都可以啊!但问题是,我需要知道我把这个权限交给谁了,安全谁负责,对方是不是能承担相关的连带责任。思前想后,我只能说,抽屉的 OBD 们,你们还是好好睡着吧,不管你们现在能干什么,关键我不知道你们还能干什么。给自己车装了个远程遥控器,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掌握遥控器按钮,这对用户来说风险和回报实在太不成比例了。更别说,安装 OBD 在整车厂眼里是改装行为,会导致脱保的。已经有传言部分整车厂已经计划封闭 OBD,以规避整车系统被侵入。

OBD 真的没用吗?当然不是。找对方向,OBD 就能物有所值。用车过程中还是有大量商家需要 OBD 类产品的,比如租车。租赁公司完全有权力通过 OBD 对车辆进行更加完整准确的监控。又比如汽车抵押贷款,既然你把车抵押被别人了,别人给你按上个“脚镣”也是天经地义的。

总得来说,OBD 是个好东西,但不要被互联网思维误导了,动不动就要做大数据、云服务。没有用户需求的 C 端产品是缺乏支撑的,没有规模也就没了大数据,更没了议价能力。2B业务也许是第三方OBD厂商的好出路。当然,OBD 还有一个变量是整车厂的介入,也许整车厂自己出品 OBD,可以改变这个链条上很多安全机制的问题。

3,想通过车载中控屏重新挖掘OBD C端刚需的智歌董事长邸烁这么说:

单纯做 OBD 盒子是可以收集数据,但和用户体验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在手机上显示一些冷冰冰的数据对用户很难产生粘度,数字的堆砌对于用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以油耗为例,展示油箱中的油还能跑多少公里,比只给剩余油量的冷冰冰数字更有实用价值。

普通 OBD 盒子门槛太低,很容易被替换,不容易做出规模。没有技术门槛,深圳有太多的基础 OBD 硬件生产厂,在淘宝上也有五花八门的产品。用户买回来可以随意安装,更有很多不厚道的店会把用户已有的 OBD 偷偷替换掉,这又使数据被胡乱的复制和扩散,这里还有隐私问题。

光有数据,没有有效的模型,数据的价值无法体现,导致变现难。通过好的数据模型可以知道用户的驾驶习惯和驾驶经验,这些数据和用户息息相关。多数的 OBD 创业者 Domain knowledge 不够,好模型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数据辅助,不是单纯的 OBD 数据展现。数据展现形式是一方面,与产品逻辑和交互体验相辅相成是另一层面,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承载体。我认为最好的承载体就是中控位置的这块屏。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看看智歌如何将 OBD 整合到车载终端上。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丁伟峰]

obd车联网行情(曾经车联网大门的)(4)

obd车联网行情(曾经车联网大门的)(5)

obd车联网行情(曾经车联网大门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