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西宁的许多民情风俗中,
很注重人情礼仪。
路遇长者,要问安;
和陌生人讲话,
根据年龄起码要称呼一声“老汉家”、“爷儿”、“婶子”,
或叫一声“姑舅哥”、“大哥”、“嫂子”。
在宴席桌上一定要论班辈的大小入座,
席间吃饭喝酒,
小辈不得与自己的长辈伸手划拳等。
就人们的辈分和亲属相互关系之间的称谓来讲,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或许已经成为爷爷辈了。所以说,按照家族班辈行排,一个人一出生,辈分就已经定了。民间有句“有个吃奶的爷爷,没有吃奶的阿伯子(丈夫的哥哥)”之说。
祖父的哥哥和兄弟即弟弟,按族内排行称为“×爷儿”,最小称为“尕爷儿”。祖父的嫂子和兄弟媳妇,按其夫排行称为“×奶奶”,最小的称为“尕奶奶”。
外祖父称为“外爷”,外祖母称为“外奶奶”。
祖父姐妹的丈夫称为“姑爷”,祖父的姐妹称为“姑奶奶”。
祖母姐妹的丈夫称为“姨爷”,祖母的姐妹称为“姨奶奶”。
父母亲的阿舅(舅父) 称为“舅爷”,舅母称为“舅奶奶”。
父亲称为“大大”、“阿大”、“爹爹”转变为叫“爸爸”,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现已很普遍了。“大大”其称据说源于元朝。元朝蒙古人一般对尊长者都称作大大。
母亲称为“姆妈”、“阿妈”。
父亲之哥哥称为“达达”,弟兄多的按排行称为“×达达”。
父亲之嫂子称为“嬷嬷”,按其夫排行称为“×嬷嬷”。
父亲之弟弟称为“爸爸”(叔叔的俗称)、“阿爸”,按排行称为“×爸”,最小称为“尕爸爸”或“尕爸儿”。
父亲之弟媳称为“婶婶”、“婶子”,按其夫排行称为“×婶”,最小的称为“尕婶婶”或“尕婶儿”。
对结婚不久的亦有称为“新婶婶”或“新婶儿”,有的因叫习惯了,这种称呼一直叫到老不变。
父亲之姐妹称为“娘娘”,按排行称为“×娘娘”,最小的称为“尕娘娘”或“尕娘儿”。也有的按居住地名称为“北街娘娘”或“朝阳娘娘”。对其夫按娘娘的排行称为“×姑夫”,或按姓氏称为如:“刘姑夫”、“宋姑夫”。也有的按其从事的手艺来称呼如“鞋匠姑夫”、“画匠姑夫”等。
母亲之哥哥弟弟称为“阿舅”,按排行称为“×阿舅”。西宁方言中俗有“阿舅外甥亲,女婿丈人亲”是指亲戚里最亲近的两大姻亲。对其妻称为“舅母”,按阿舅的排行称为“×舅母”。
母亲之姐妹称为“姨娘”,按排行称为“×姨娘”,最小的称为“尕姨娘”。对其夫称为“姨夫”,按姨娘排行称为“×姨夫”或按姓氏称为“赵姨夫”、“祁姨夫”或按职业来称为“银匠姨夫”、“挂面匠姨夫”等。
父母之姑表、姨表兄弟称为“姑舅达达”、“姑舅爸爸”或“姑舅爸”。其妻称“姑舅嬷嬷”、“姑舅婶婶”或“姑舅婶”。
一母两父弟兄称为“隔山弟兄”。
一父两母弟兄称为“同山隔海弟兄”。
父祖三代内兄弟称为“叔伯兄弟”。
在过去,还有“姨娘亲”、“娘娘亲”(侄女随娘娘)、“子母婆”、“换母亲”等姻缘关系,在称呼上大多按原来的辈分关系。
同祖同宗称为“党家”,民俗中说“有个千年的党家,没有百年的亲戚”。民间又有“十个亲戚抵不过一个党家子”,“宁可惹下十个亲戚,也不惹一个党家”的说法。
义父义母俗称为“干大大”、“干妈妈”,其子女互称为“干哥哥”、“干姐姐”。
岳父、岳母当面随妻称为“大大”、“姆妈”,有了孩子时随称为“外爷”、“外奶奶”。但有个讲究,只在人背后提到岳父、岳母时称为“丈人”、“丈母”或“老丈人”、“老丈母”、“丈母娘”、“丈姆妈”等。故一般不在岳父、岳母面前直呼丈人、丈母。尊称为“岳父”、“岳母”显得庄重。
平辈
哥哥,称为“哥哥”、“阿哥”,按排行称为“×哥”,也有称“阿卧”(取之藏族的称呼)。在弟兄们中按排行也有叫“×爷”的。
嫂子,称为“嫂子”、“媳姐”外,对新娶的嫂子有的叫“新姐”。 嫂子按哥哥的排行还称为“×嫂”、“×媳姐”或“×新姐”,有些家庭对这种称呼一直叫到老不变。
嫂子对其夫的姐姐,当面称为“姐姐”或“×姐”,背后称为“大姑儿”或“大姑姐”。
嫂子对其夫的妹妹,当面称为“妹子”或直呼名字,有了孩子后随称为“×娘”或“尕娘”。背后称为“小姑儿”或“小姑姐”。
嫂子对哥哥的兄弟即弟弟,当面称为“兄弟”或直呼名字,有了孩子后随称为“他×爸”或“他尕爸儿”。背后称为“小叔子”。
嫂子对其夫的兄弟媳妇,当面称为“兄弟媳妇”或在兄弟的名字后加“媳妇”二字。有了孩子后随称为“他×婶”或“他尕婶儿”,背后称为“尕妹”。
兄弟媳妇对其夫的哥哥当面随夫称 “哥哥”或“×哥”,有了孩子后随称叫“达达”或“×达达”。背后称为“阿伯子”,按照民间的习俗兄弟媳妇一般避讳“阿伯子”,但不避讳小叔子。
妯娌之间称为“先后”。
姐姐,称为“姐姐”、“姐家”、“阿姐”或按排行称为“×姐”。一般大的称为“大姐”,小的称为“尕姐儿”。
姐姐之夫称为“姐夫”,有的按姐姐的排行称为“×姐夫”或以姐夫姓氏称呼,如“张姐夫”、“王姐夫”。
姐姐、姐夫对哥哥、嫂子当面称为“哥哥”、“嫂子”。有了孩子后随称为“阿舅”、“舅母”。姐夫背后对妻兄称为“大舅子”或“大舅哥”。
姐姐、姐夫对弟弟夫妇当面直呼其名,有了孩子后随称为“×阿舅”或“尕阿舅”,“×舅母”或“尕舅母”。姐夫背后对其弟称为“小舅子”。
姐姐、姐夫对妹子夫妇当面叫名字,有了孩子后随称为“×姨夫”或“尕姨夫”,“×姨娘”或“尕姨娘”。姐夫背后对妻姊妹,姊称为“大姨子”,妹称为“小姨子”。
姊妹之夫,相互之间称为“挑担”、“连襟”。当面叫“姐夫”,或以姓氏如“×姐夫”,但不叫“×妹夫”而直呼其名。有了孩子随称为“姨夫”或在姓氏后加“家”字,如“×家姨夫”,也有按姐姐的排行叫“×姨夫”。
姑表、姨表皆以“姑舅”相称。男性长者称为“姑舅哥”,也有叫哥哥的。小的称为“姑舅兄弟”,或直呼其名。女性长者称为“姑舅姐姐”或姐姐,小的叫名字。在姑舅之间,阿舅、舅母之儿子,不论长幼均为“上姑舅”,姑夫、娘娘之儿子,不论长幼均为“下姑舅”。
姑舅哥之媳妇,称为“姑舅嫂子”或“姑舅姐姐”,也有直接称为“嫂子”的。姑舅兄弟之媳妇称为“姑舅妹子”。
结发夫妻称为“辫辫儿夫妻”。年轻时相互在问事、说话常以“哎”等“白搭话”来代替称呼,逐渐相沿成习,成为传统,背过后称为“我男人”、“我媳妇”或“我们家那一口子”、“我们的那个”。中年有了孩子后称为“××大大”、“××妈妈”或“你大大”、“你妈妈”。 背过后称为“我们的”、“家里的”或“女人们”、“婆娘们”。老了有了孙子后随称为“爷儿”、“奶奶”或“老伴儿”。背过后称“阿爷”、“阿奶”或“老阿爷”、“老阿奶”。夫妻一方去世时,特别是丈夫去世后,妻子在灵前放声大哭,称相伴多年的丈夫为“我的大哥哥”、“冤家啊”、“姊妹”等,称呼和生前大不一样。冤家表示对丈夫的火热情感,舍不得让他走。姊妹表示与丈夫心心相印,亲如姊妹。
晚辈
曾祖父(太爷)、曾祖母(太太)称孙子的子女为“重孙”,或“重孙姑娘”、“重孙丫头”。
祖父(爷爷)、祖母(奶奶)称儿子的子女为“孙子”、“孙娃子”或“孙女”、“孙女儿”。称女儿的子女为“外孙儿”、“外孙女”。儿子的子女称为“家孙”,女儿的子女称为“外孙”。
父亲称儿女为“尕娃”、“儿娃”、“姑娘”、“丫头”。长大后则叫名字或以排行叫“老×”、“×姐”。养(生)的第一个孩子称为“头寿儿”,最小的也就是最后养的叫“奶干子”、“奶干儿”。
达达、嬷嬷和爸爸、婶婶对哥哥、嫂子,兄弟夫妇生的子女称为“侄儿子”、“侄女儿”。
岳父、岳母及其同辈对女婿随称晚辈,尊称叫“姐夫”,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老西宁在同我国封建社会相比,古人们为了守礼,在辈分的称谓上礼法更加森严,要求更为严格复杂,形成的许多文明礼貌的称呼,不少称呼沿用至今。
种种称谓
父亲称为“家父”、“家严”。
母亲称为“家母”、“家慈”。
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
人若去世忌说“死”字,常以“殁”代之。父母殁后称呼加“先”字,父称“先父”、“先严”、“先考”;母称“先母”、“先慈”、“先妣”。
同辈人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
叔父称为“家叔”。
兄称为“家兄”。
凡年龄辈分小的家人都应冠以“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用的是谦辞。
别人的父亲称为“令尊”、母亲称为“令堂”,兄妹称为“令兄”、“令妹”,儿子称为“令郎”、女儿称为“令媛”、亲戚称为“令亲”等。无论辈分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
对自己的儿子谦称叫“犬子”。
岳父、岳母尊称为“泰山”、“泰水”。
女婿雅称为“东床”。
丈夫对妻子称为“内室”、“内人”、“拙荆”。
妻子对丈夫称为“夫婿”、“郎君”、“夫君”、“良人”。
夫妻称为“伉俪”、“配偶”、“伴侣”、“佳偶”。
妻子和儿女称为“家小”,有时“家小”专指妻子。
兄弟称为“昆仲”、“棠棣”、“手足”。男子称为“须眉”。
妇女称为“巾帼”、“红袖”。
教师称为“恩师”、“先生”、“夫子”。
学生称为“门生”、“受业”。
学校泛称为“寒窗”,同学称为“同窗”。
对自己称为“愚”、“鄙人”、“晚生”。
别人家称为“府上”、“尊府”,自己家称为“寒舍”、“舍间”、“草堂”。
来源:西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