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835(晴耕雨读)(1)

入伏雨不歇,暑热难散。蝉声、树荫、满耳满眼塞满了耀眼的绿。夜浓,夏风微醺,却还是无法将心静下,去读一本好书。

从前的人们总担心无书可读,现在的人们总抱怨无暇读书。从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过好当下。现在的我们,忙忙碌碌想拥抱一个安稳的未来,却还是被未知的恐惧占据着,在城市的慌乱中羡慕李子柒,在焦虑中期盼《向往的生活》,难以平和心静。

晴耕雨读835(晴耕雨读)(2)

晴耕雨读835(晴耕雨读)(3)

买房子 周云蓬 - 美丽心民谣 走江湖

于是,与速度赛跑的我们,不由得艳羡起从前人家的沉静与缓慢,艳羡他们的门锁精巧有样子,门身重重等人归,门前高高挂一牌匾,赫赫写着“晴耕雨读”几字,教人心中泛起涟漪。

“晴耕雨读”,缓缓读出。晴时耕作,雨时读书,在物质与精神上自给自足,在时间上与四季同心。身体力行耕作,与大地不间断地亲近,大地亦以成熟的谷物给了宁静的馈赠。孜孜不倦读书,在天人之间,跨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行旅着。

春时,细雨疏疏,春苗破土而出,碧桃满树,读桃花诗,寄绯红心事;夏时,万物生长,骤雨初歇,蝉噪蛙聒,夜色茫茫,挑灯默读唐诗宋词,明白“江湖夜雨十年灯”;秋时,丰收多喜,霜白露重,天朗气清,读陶渊明,人淡如菊;冬时,深山寂寂,白雪皑皑,家人团坐,围炉夜话,休养生息。

“晴耕雨读”,不止是一时闲情,而是回到最为当下的心安理得,消解过去的疑虑,未来的未知。“晴耕雨读”,最为简单,亦最为深沉。

万物在春天都是可亲的,春雨细如丝,春云薄如纱,春花烂漫,春风暖万家。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种下什么,以后就会收获什么。春天种下一棵苗,玉米、水稻……老牛缓缓耕地,人跟在其后,规律地放下一颗颗种子,祈求它们快快长大。

春天有什么吃什么,“吃春”是大地给的最好馈赠,春笋清新、香椿浓郁、青蚕豆微甜……不时不食,食不厌精。

春花满树,落得满地桃粉,落得满地梨白。要是问这满树桃花梨花美不美,那要看树下有没有少年少女在读书。

读书也是分四时的。有人说,春光无限好,情思可随春光飘荡,读青春之书才好。

张恨水在其小文写到这般春时读青春之书,“银灯灿烂,画阁春温,细君含睇,穿针夜话,宜高声朗诵,为伊读西厢记;蔷薇架下,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是小楼昨夜的春风,暖暖熙熙,为爱人高声朗读《西厢记》;是春将尽了,蔷薇花下,心思烦乱,跟着《红楼梦》同痴同醉。

有人说,春光是温柔的,多读纯真之书,感受生命希望。

像是傅佩荣所说,“春季以肯定生命、启发希望、确定方向为主,因此我读《论语》和《泰戈尔诗集》。孔子的‘人生向善论’使我充满乐观奋斗的信心。泰戈尔的诗描写‘宇宙’、‘孩子’、‘天使’、‘爱’,亲切温婉,足以解消一切疑虑。”

还有人说,春光无限好,劝君多惜春,多珍惜少年时光,多读书。于是也有了陶渊明“勤学如春苗”的劝解。

相传陶渊明归于田园时,乡间有位年轻人向他请教读书之法。陶渊明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带着他走到田间,指着一棵禾苗问年轻人,“禾苗可否在长高?”年轻人久久凝望,察觉不出麦苗的变化。陶渊明笑道,“禾苗其实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察觉不了这细微。”读书无他法,只有持之以恒,日日用功。

春天耕读,诗意的浪漫,绵柔的希望,坚毅的开端。

如果按季节来说,夏日不宜耕作亦不宜读书。耕作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苦,读书有“昏昏欲睡”的恼,但,“苦中乐”最乐。

在“勤学如春苗”的故事里,禾苗的成长痕迹是人眼观测不到的。那在夏天,每一份生长都是迅速而直观的。小苗茁壮生长,农人选在快下雨的晴天,忙着给庄稼锄草、施肥,当雨水滋润土地时,心里想着,“这小庄稼定能喝饱水了,多好!”

夏天的雨,一下起来,没完没了,不停歇。夏雨打乱了秩序,给生活添了乱,也给忙日偷了个闲。听雨打在芭蕉叶上,滴滴答答;听雷声轰鸣,宽广而惊动,雨天读书正好。

托尔斯泰就喜欢在雨天读书,排遣忧愁,“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夏日读书亦可消暑。读李白,旷达坦然,连暑气也洒脱散去了。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大自然包容着我们的优缺点。读王维的诗歌,自在好清凉。

而在夏夜,田里蛙声一片,树里蝉声一夜,噪声愈显静,万物消融,恍惚如入无我之境,没有人语,没有杂声。唯有默读这夜,苍苍茫茫,茫茫苍苍。

夏天的耕读,是暂时忘记过去与将来的,是活在最当下的时光,是努力与安心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常常念叨一首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无忧的日子里,只解词中干枯、淡愁的意境,却始终不解古人缘何“悲秋”?秋日,丰收的季节,明明该是喜悦的。

夏日还在帮忙施肥、锄草的庄稼,在秋天变成沉甸甸的果实。摇摇欲坠,等着人们将它摘下。秋高气爽,玉米金灿灿的,收割回家,编织成一串一串,挂在院里,是金黄色的“鞭炮”,庆祝着丰收的喜悦。高粱亦熟透了,红红地映在人们心田。

万物在秋天开始掉落,叶子由绿转黄,静悄悄掉下一枚松果,敲开了人们的思索。这时,秋风浩荡,世界变得萧索却也宁静着,最宜以书来敲醒或验证我们的觉知。

秋日读书,学学张恨水。或择一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读庄子。或到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读陶渊明。

在秋阅读,阅读满目的丰收与萧索,阅读晨霜雨露的宁静与短暂。在《庄子》中验证了“人生如寄,忽然而已。”在陶渊明的世外,看他人淡如菊,悠然见南山。

秋的悲喜,都值得。

冬山寂寂,白雪皑皑,窗里听得见柴木燃烧的声音。窗外则是几枝寒梅挂枝头,雪里出落的红,庄重而典雅,好生惊艳。

想起清代的一本小书《围炉夜话》。这是一本极其通俗流行的小书,简单直白,也足以深刻、令人感动。农家冬闲,一家人围着炉火,烤着山芋,一起讲讲人生的意义,这意义始终饶不过耕作与读书,这“耕读”教人孝顺、真诚、乐观、厚道、知足。

比如《围炉夜话》里有言,“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知足常乐、学无止境,做人的本分。

冬天寒冷,而我们还能有温暖,该是感激之情。于是《围炉夜话》里说,“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耕作与读书,总是需要人们身体力行,落在实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再也简单不过,也生发出巨大的能量。

冬,不“耕”,交付于等待,交付于与家人的说说笑笑。

冬,继续“读”,或读《孟子》的“吾养浩然之气”,来将寒冷与疏懒驱散,以勇气、正气充盈在胸间。或读《水浒传》林冲走雪,读一份悲壮。又或,什么也不读,顺着思索流动,在漫天飞雪的夜。

在想象的四季中完成了“晴耕雨读”,想来是美好的。从前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慢慢等庄稼成熟,慢慢读完一本本书,晴天有晴天的耕作,雨天有雨天的读书,对四季的敏感还在,我们知足安心着。

但日子终不按想象中的行进。在碎片化信息的今天,所有事情似乎都在争分夺秒,好好读一本书成了“奢侈”,好好吃下自己做的健康食材,也是“奢望”。

我们把大多自己的事情交给了他人,读书简化为知识付费,吃饭简化成外卖,到处充满了娱乐休闲,繁华、便利、多样的选择……我们又把太多疑虑交给了未来,未来是否稳当?未来会比今天更好吗?

念想“晴耕雨读”,念想的不过是当下那份简简单单的、乐观的、向上的心安理得罢了。念想的不过是它从当下感悟中,一点一点走出来的文化。而文化,不就是我们身处之中,那鲜活的、丰满的笃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