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子|文 百读书院

前不久偶然刷到徐海东的一个视频,是关于人生的意义的,他说每个人的结果都是死看似毫无疑义,既然都要死为何还要生?他说如果非要给人生加上意义,那只有牵挂了。

人生并没有意义 谁说人生没有意义(1)

思绪飞向了远方,那里一定有爱

概说牵挂的意义

从生理学的意义来说,人生着实没有任何意义,生老病死,从呱呱坠地的人类婴儿到一抔黄土,每个人的归属都是一样的,尘归尘土归土,烟消云散,仿佛没有来过一样。

从心理学的意义来说,因为有了牵挂,千丝万缕的思念,风起云涌的情感,人生变得有意义了。

俗话说“行将老死了无牵挂”,确实,寿终正寝的老人会死而无憾,会坦然赴死,会平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恐惧死亡的,谈死色变的,心里十分不愿意接受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事实。尤其是孩子们,更加不愿意接受死亡这个事实。一般来说小孩得9岁以后,慢慢有了独立思维以后才会意识到自己也会死,也会去到另一个世界。

牵挂,因放心不下而挂念。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是联结亲情、爱情、友情的纽带。牵挂,是内心涌现出来的一股暖流,让人倍感欣慰,让人幸福感爆棚。牵挂,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之一,它没有任何虚位的杂质,也没有世俗的功利色彩,牵挂只是最纯粹最慷慨的付出,是真正的真情实感,发自心底直抒胸臆。

《宋元戏文辑佚.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自从见了心牵挂,心儿里撇他不下。”《红楼梦.第二一回》:“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也作“牵念”。

牵挂,用在不同的地方,意义都会不一样。

在亲情面前,牵挂是每个人的标配,子女牵挂父母,父母牵挂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牵挂。

在爱情面前,牵挂是后天自己寻找并促成的情感,可遇可求,关键在于自己去寻觅。与亲情不同,除了靠自己去追寻之外,因为自己的魅力往往也可以“守株待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缘分来时唯有珍惜。当爱情把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融合到一起,人才有机会蜕变成“复合人”,成为真正完整的成熟的人,不管是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都将因为“复合人”而成熟。比方说,男人自己永远无法生孩子,女人如果没有男人的精子也是无法独自生出孩子来的,只有“复合人”才可以帮着基因完成传宗接代和繁殖的使命。社会属性方面,因为“复合人”的身份,彼此才有了爱的牵挂,因为爱的结晶,又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关于亲情的牵挂,孩子大了又会生出来新的系列牵挂。所以说,爱情是亲情的升级版,只有爱情才能让这个世界一直运转下去,爱情是整个宇宙的源动力。

在友情面前,牵挂是人生征途上不可多得的缘分,可遇不可求,无法寻觅无法强求。朋友之间的牵挂,最为珍贵,那是世界上最为纯净的雪莲花,是人生长河涌现出来的浪花,友人之间的牵挂,会让你心生欢喜,更会让你心怀感激。

李白在《赠汪伦》有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见,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厚。

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别都门三改⽕,天涯踏尽红尘。”

赵令畤在《清平乐·春风依旧》:“断送⼀⽣憔悴,只销⼏个黄昏。”

古之诗词数不胜数,关于友情,关于送别,可见牵挂至于古人更为特别,更是牵肠挂肚。

牵挂,在不同人跟前,意义都不一样。

在普通人面前,牵挂不过是柴米酱醋茶,不过是家长里短,不过是万家灯火。尽管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万年,可是相对于35亿年的地球寿命和46亿年的宇宙寿命,人类的足迹确实不值一提。

从有据可考的旧石器时代说起吧,其实人类进化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人不过还是高级动物而已,依然依仗某些动物性而活着。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他们每天活着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明天还可以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干嘛呢?活下去唯一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后代继续繁殖下去,不能断后。所以从理论上分析,那个时候的人,只要在死的时候有了后代,他们就可以安息了。

尽管历史的车轮已经日夜兼程来到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高的提升,温饱无忧冷暖自知,可是,普通人的牵挂依然是那么强烈,所牵挂的内容还是那几样。普通人的牵挂,离不开至亲之人,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爱人,还有挚友。

在伟人跟前,除了普通人有的牵挂,还多出来一系列的大爱情怀,这也是伟人与普通人之间最为本质的区别。普通人思念亲人朋友和爱人,伟人以苍生为己任,伟人的心中装满了对整个宇宙和黎明百姓的大爱之情。

佛陀放弃了王子的地位,因为不忍苍生受苦,他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终于开悟,于是有了佛教。佛陀牵挂的是芸芸众生,是天下受苦受难的黎明百姓。

孔子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路上,他本可以入朝为官富足一辈子,可是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宁愿带着弟子风餐露宿。孔子牵挂的是所有的华夏子民,也是天下人的共同的牵挂。

苏格拉底宁愿自己去死也要维护真理,他牵挂的不是人间的事物,他已经彻底明白了他自己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他把牵挂投向了更高维度的灵魂世界,他认为人死后灵魂会从躯壳中脱离出来。看来,苏格拉底牵挂的是真理,是对自己认定之事的坚贞不渝。

文天祥赴死宁愿“丹心照汗青”,他的牵挂都凝聚在“汗青”里。谭嗣同在宁愿受死的最后关头他的结发妻子想和他生一个孩子帮他留住“根”,可是谭嗣同依然拒绝了,他说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就沦为被人压制的奴隶还不如从来没有来过。谭嗣同的牵挂不只是亲情和爱情,更有家国情怀。

毛主席一家为革命失去了7位亲人,可是他竟然顶着一次又一次的悲痛,依然坚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主席的牵挂,早已超然物外,在多次失去亲人的负重前行中,他用毕生的呕心沥血铸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毛主席的牵挂是人民!

牵挂,从心理学上分析也是一种欲望。

我刚写过一组文章讨论朱熹和二程的理学思想“存天理去人欲”,我们知道了这里的人欲是指那些多出来的不必要的欲望,私欲、贪欲和淫欲等。我们的基础欲望是要得到充分关照和满足的,最基本的食欲和性欲,就是基础欲望中的基础。而牵挂,只是基础欲望中的一种,它就像种子一样,根植于人的内心。

欲望,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人之根本,是人的一切行为和目的的源动力。从生理学上分析,欲望是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冷了要加衣。从心理学上分析,欲望都涵盖在这些词汇中,诸如“牵挂 思念 想念 喜欢 爱慕 憧憬 幻想 期待 ……”

牵挂,是一种心理牵挂,是一种来自心理的欲望,一种最为基础的欲望。

从生理和心理结合起来分析,欲望是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以及五种基本感官的共同协作。就拿美食来说吧,我们来到一个美轮美奂的餐厅,尚未进入餐厅,就被门口的旗袍美女的微笑悄悄带入一种美妙的场景里。当我们看到各种美食分别盛放在不同的餐盘里,就像鲜花在绽放一样,色香味俱全的饮食自然是每个人心中最为挂念的。

其实从人呱呱坠地起就有了牵挂,随着人的发育成熟和社会性成长人的牵挂日益增长。婴儿因为依恋父母而牵挂,也许牵挂的只是那一个甜蜜的奶头,但已然有了最初的牵挂。稍稍懂事之后,童年的我们会牵挂父母的身体会担心父母的安危,我们人类幼崽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关心自己的父母了。我记得我闺女刚会走路,咿呀学语,有一天我故意摔倒在地上,她竟然使出吃奶的力气想把我拉起来,可是她最终还是扶不起来80公斤的我,只好哇哇大哭起来。说实话,经历过那一幕,我会更加心痛她,我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后代的牵挂。后来成人了,大部分子女都会努力奋斗一心想着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会自发地去给父母打电话发微信,想看看家里的摄像头,想看看父母是否安全。可以这么说,亲人之间的牵挂是植入骨髓的,都是自动自发的一种自觉行为。

人在18岁性成熟之前,牵挂的意义大多在亲情和友情上,对于爱情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关于友情,大部分发生在学生时代,因为学生相对单纯,没有太多的利害冲突,因为学习经常在一起相处。等到了成年,一旦学生时代结束也意味着各自独立的人生开始了,各种压力多了,对于友情这种人生奢侈品来说只会越来越难得。

牵挂,作为欲望都离不开贪婪的多巴胺。

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又是如何与牵挂有牵连的呢?

这是因为,根据这些年的科学研究发现,欲望的始发装置就是多巴胺,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导致了欲望的到来。有人误以为多巴胺是一种快乐素,其实不然,多巴胺是一种与快乐没有直接关系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不是快乐的制造者,而是对意外的反应,对惊喜的反应,是对可能性和预期的反应。通俗点讲,我们的大脑生来渴望意外之喜,天生拥有好奇心,因此无限期盼未来,其本质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意外惊喜有一个期盼。可就因为多巴胺的这个习性,一旦惊喜没了,一旦超出预期的事情发生了,多巴胺也就停止了分泌,这就是为何快乐非常短暂的原因。就拿人生四大喜来说,洞房花烛夜的浪漫无法一直持续,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不可能一直延续,久旱逢甘霖的开心也会随着甘霖的到来而戛然而止,金榜题名时的激动也会随着踏入象牙塔的那一瞬间而变得平淡无奇。

那多巴胺与牵挂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作为一种对惊喜和意外的反应,欲望的阈值会越来越高,牵挂也是如此,牵挂的人和物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壮大,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朝的开国皇帝小名叫朱重八,步入人生正途后才改名朱元璋,当了皇帝则被天下人顶礼膜拜呼唤为“吾皇万色万万岁”。朱重八时期的他,所有的牵挂无外乎活下去,因为爹妈和兄弟姐妹都死于饥荒和非命。朱元璋时期的他,成了义军之首,身后有一般兄弟跟着,他的牵挂从此不再是活着那么简单了,而是所有的将士们。当了皇帝的他,开始胸怀天下,心系天下。

作为普通人其实也一样,尚在幼年的时候对父母的依恋是非常强烈的,慢慢长大开始自立,对父母的依赖之心开始减淡。到自己步入中年之后,发现上有老下有小,才开始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也开始再一次关注自己的父母了。因为这个时候,父母也就老了,老了开始出现身体的各种退行性改变,生活质量在下降,身体受到疾病的折磨更多,生命出现危险的可能在增多。于是,牵挂之心再一次加强,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感慨会越来越多。

说了亲情方面的影响,其实还有爱情和友情等方面。在爱情方面,比较特殊,因为爱情的本质就是一种欲望,是欲望就必然受制于多巴胺,必然会有失去新鲜感失去惊喜的那一天。好在,爱情最后的归属都是亲情,而且是后天修成的亲情。既然爱人之间有了亲情,就有了牵挂。友情和爱情如出一辙,真挚的友谊必然会转化成亲人关系。我见过像亲人一样相处一辈子的朋友,他们有邻居,也有同学,还有老乡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说到这里可以做一个小结了,那就是牵挂最终都会落到亲情上。上,可以以皇帝为例子,好皇帝都称呼国民为子民,这不是亲情是什么?下,可以以平明百姓为例子,妻子和儿子、老子一样,都是带“子”的,这不是亲情是什么?

从两性结合变成一家人的结果来看,也是亲情啊,妥妥的亲情,不是亲情咋能进一家门?男人和女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完整的人,需要找到另一半才成其为人,男女因为结合才能变成“复合人”,是“人”的基础组成,请问不是亲情是什么?

烨子说:

人活着的唯一意义是牵挂,

是基因之间代代相传的牵挂,

是亲人之间的牵肠挂肚的挂念和思念,

是爱人之间魂牵梦萦的呢喃和想念,

是挚友之间徐徐如风一样的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