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古代村落都是采用“乡里”制。这种管理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三者相辅相成,有效的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们为了自保避乱,为防御外敌,在乡、里中修建了坚固的城堡,称为坞壁,又称坞堡。简单的说,就是选取一个合适的地点,建立起带有城墙的围坞,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和敌楼,像一个缩小的城池。

坞壁是以宗族和乡里为纽带,保障乡人的安全的基层组织。正如《晋纪》上记载的那样:“永嘉大乱,中原残荒,坞壁盈世”。

一、坞壁的兴起

“坞壁”是西汉末年开始兴起的,汉明帝的司空第五伦在乱世中建坞自保,“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

魏晋南北朝坞堡(乱世黎民的伊甸园)(1)

(山西晋城串坞壁)

坞壁的分布范围极广,种类也很多。有以豪强组织起来,以流民为主体的坞壁,如三国时期汉中豪强刘雄鸣在汉中建立的流民坞壁,“有众数千人,亡命皆往依之”;也有按照家族建立的家族坞壁,如曹魏时期的田畴“率宗族及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的家族坞壁;还有豪门大族建立的豪族坞壁,如许褚投曹操之前,便在家乡“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这些坞壁的共同特征都是保境安民,保卫坞壁内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魏晋那种乱世,坞壁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十分庞大。

坞壁一般有一位德高望重、能保护居民安全的坞主,一般都是由当地豪强担任,利用本身的号召力和震慑力来保证坞内居民的安全,同时组织生产,有些半军半民的性质。坞主一般能够世袭,父死子继,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基层组织。

坞壁大多设立于远离城邑的险要地区,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因势利导建成。因为地势险要,多能长期存在,如薛辩在汾阴建立的坞壁便“历石虎、苻坚,凭河自固”,坚持了很多年。

魏晋南北朝坞堡(乱世黎民的伊甸园)(2)

(保存下来的坞壁)

坞壁大小也有很大的区别,有四、五千家的大坞,也有几百家的小坞。但都是以豪强为首,宗族为核心,族人和流民组成的利益共同体。

二、坞壁的特点

为了维持坞壁的运行,必须在内部制定一套严格的章程进行管理。

坞壁做为一个准军事单位,它的军事功能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坞中的人民战时是军人,平时是农民,也有一些特殊的人才担任军事指挥或者对外联络工作。形成一个军事防御体系。坞民平时也要参加军事训练,比如三国时鲁肃在和州的坞壁就是“招聚少年,给其衣食,讲武习兵”的。还有一些坞主本身就是将领出身,坞民很多是自己的旧部,这样的坞壁更是固若金汤。三国时吕虔的坞壁是由他自己带领家兵负责主要防御工作,史载他“将家兵,守湖陆”,他的坞兵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魏晋南北朝坞堡(乱世黎民的伊甸园)(3)

坞壁内的人要吃饭,要花钱,所以坞壁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要问题。坞民在坞堡内,一般拒绝向国家交税,也不承担国家的各种徭役,只对本坞负责。这使得坞民们能专注生产。西晋时郭默的怀城的坞壁,能岁收米粟八十万斛。我们现在仍能在陕西和四川不少遗址中发现坞田的痕迹。

陈寅恪先生说过,坞壁要想持久,“欲久支岁月,及给养能自足之故,必选择险阻而又可耕种及有水源之地,此自然之理也”。所以如果坞壁内部人口增长,原有的土地不足以支撑时,坞主也会带人去其他地方占地以耕,或者拓展坞壁范围,开荒种地。

在一些大的坞壁内,除了耕种,还有多种项目。比如养殖牛马、种植药材,养蚕织布,争取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因为一旦遇到战事,不能保证自身的供给,也谈不上什么据险自保。

魏晋南北朝坞堡(乱世黎民的伊甸园)(4)

(客家土楼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坞壁)

在坞壁内,坞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说过坞壁的组成方式要么是宗族制,要么是部曲制,要么是流民相聚,都是有一定纽带关系的。坞主一般会利用宗族关系,赢得声望,获得坞民的支持。

翦伯赞先生认为,“一个坞壁之中,实际是大小地主对于坞壁领导权按其财力大小进行的相应权力分配,是大小地主组成的坞壁领导权的金字塔。”

坞壁内也有自己的规则,有相对完善的制度。有些坞壁内规定“禁杀伤,犯盗,法重者至死”。也就是说,在坞壁内部严禁互相争斗、残杀,也不许偷盗,如果触犯了这些规定,最高可以获得处死的待遇。

坞壁内部就是个小型社会,有学校教育坞民的子女,有专门管理各类婚丧嫁娶的机构,也有处理坞民内部纠纷的专门人员。坞壁内部都是在各种制度的约束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社会生活。

魏晋南北朝坞堡(乱世黎民的伊甸园)(5)

(遗留下来的坞壁城墙)

坞壁里面过着怎样的生活?据《后汉书》记载,河东樊宏的坞壁里面“广开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农事闲时,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寇之盗”,里面建设得如同桃花源一般,是避刀兵之祸的好去处。

坞壁也不是共产主义的天堂,坞民和坞主及坞内地主阶级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剥削的关系。坞民只是将皇帝和官府换成了坞主和坞内地主,普通坞民仍然没有任何权利,在坞主的管理下从事农业生产和军事防御,也要向坞主交租,为整个坞壁服务。所以我们也不能过度美化这种制度,将它当成原始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魏晋南北朝坞堡(乱世黎民的伊甸园)(6)

(胡人坞壁遗址)

魏晋时期,不仅是中原汉人地区有坞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看到坞壁的种种好处,也纷纷效仿。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战乱更频繁,政权更迭速度很快,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民众为了生存,也以部落或者族群为基本单位,推选部落首领当坞主,仿照汉族人的坞壁,建成一个个胡人坞壁。

三、坞壁的作用和意义

坞壁制由于有着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所以往往被政府利用,当做防御一方的堡垒,特别是位置很好,能扼守交通要津的坞壁,更加得到政府的青睐。

在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柏壁村,有一个坞壁的遗址,就是当时被政府当作雍州壁垒来看待的。这个坞壁很大,“城高二丈,周八里”,在隋末唐初的战乱中,被李渊当成防御刘武周的桥头堡。柏壁镇还有一个地方叫秦王堡,也是为了纪念李世民在这个坞壁与宋金刚、刘黑闼作战而得名。

坞壁并不是政府规定的一级组织,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中,都是以郡县制治理天下的。坞壁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它是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延续,也是那个“五胡乱华”时期老百姓悲惨生活的写照。在政府无法依靠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老百姓不得不团结起来,用自身的力量抵抗,使得中华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得以延续。

魏晋南北朝坞堡(乱世黎民的伊甸园)(7)

(坞壁遗址)

在很多地方因为战乱而赤地千里之时,坞壁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从汉末开始形成的坞壁制造出了许多豪强大族,中央政府往往要利用他们,赋予他们权力,他们的宗族经过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门阀势力,是南北朝时代门阀政治的基础。可以说,南北朝许多世家大族是因坞壁而兴起的。

经过数百年战乱后,隋朝终于统一了天下。随着天下的大治,相对封闭的坞壁也走向了衰落,而强大的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允许一个不向中央缴纳税赋的独立王国的存在。所以经过数十年的打压与治理,到了盛唐之时,坞壁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对于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来说,坞壁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保护中华文化,是做了很多贡献的。我们应该记住,在那个充满血腥的黑暗历史时期,还有这样一个小桃源一般的坞壁,使得更多的汉人和汉族文化得以保全。

参考文献:赵克尧 《论南北朝时的坞壁》

《三国志》 《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