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关于父母的话题(豆瓣9.1何以为家)(1)

《何以为家》--这部来自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的电影作品,曾获得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还入围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7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提名。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没有人能保持平静和漠然,而是痛心、震惊和愤怒这几种情绪交替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孩子们的遭遇远远超过我们的生活见闻,甚至是想象。而这些,却不仅仅是电影中才出现的情节,而是真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法庭上,12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竟然是,他们给了他生命。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本文将从“故事背景”、“故事简介”、“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和“克服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意义”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评述这部电影。

豆瓣关于父母的话题(豆瓣9.1何以为家)(2)

故事背景:你以为的电影情节,其实都是真实残酷的现实写照。

自从1975年开始,黎巴嫩爆发了一场持续近15年的内战,从此常年处于内乱之中。直到今天,多发党派之间的小规模冲突还时有发生。

自2011年叙利亚动荡以来,大量的叙利亚人逃至黎巴嫩避难,很多叙利亚人在黎巴嫩生活了七八年。难民们越来越多,这些人都成为《何以为家》的“人肉背景”。

影片中随处可见脏乱拥挤的楼宇、破败不堪的贫民窟,颓废慌乱的人群,其实都是叙利亚难民在黎巴嫩避难时真实的现实写照。

或许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能否活着就已经是明天最大的考验。

豆瓣关于父母的话题(豆瓣9.1何以为家)(3)

故事简介:被贫穷剥削的童年,12岁的小男孩俨然家长,用瘦小的身躯挑起养家的重担。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赞恩的父母生了他和6个弟妹。作为老大的他,一出场就有多重身份:曲马多药水(一种可成瘾的药物)的制作和销售者、杂货铺的搬运工、家庭中的小保姆、街边卖果汁的小贩和父母的出气筒。

一大家子人蜗居在拥挤漏水的房间里,温饱都成问题,父母疲于生计,没有时间照看孩子,最小的孩子被母亲栓着脚,任由坐着在地上哭。

赞恩想去上学,母亲同意的理由竟然是可以让赞恩从学校偷拿好东西和好吃的回家;父亲不同意则是怕杂货铺老板阿萨德不同意,一旦赞恩被解雇了,那家中便又少了一点卑微的收入。

妹妹萨哈来了初潮,他赶紧带妹妹去处理,告诉妹妹不能把卫生纸乱丢。因为如果被父母发现,那妹妹离被卖掉出嫁也就不远了。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妹妹最终还是被父母强行送给了阿萨德,用来抵房租。

在这里,父母只管生育,不管教和养。对他们而言,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用来换钱;男孩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赚钱,负责照顾家里更小的孩子。

豆瓣关于父母的话题(豆瓣9.1何以为家)(4)

赞恩做的努力无济于事,他心灰意冷的离家出走。后来遇上一个好心的清洁工拉希尔收留了他,拉希尔有个一岁小孩约纳斯,即使一出生就是黑户,她却不愿意失去孩子。

在拉希尔家里这段短暂的时光,赞恩感受到了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可惜好景不长,拉希尔的工作证到期被抓,赞恩开始了一个人照顾约纳斯的艰苦日子。

一个12岁的男孩要照顾一个1岁尚需喂奶的小孩,为了挣钱给小孩买奶粉,赞恩就像一个小爸爸,又开始为生存劳累奔波。

他学着父母的样子制作曲马多药水来卖,行走在犯罪的边缘。可当没钱交房租,房子被房东锁住后,藏在房子里的钱也被锁住了,希望没了,走投无路的他最终只能把约纳斯送走,想回家拿自己的身份证明,找机会逃离出国。

豆瓣关于父母的话题(豆瓣9.1何以为家)(5)

没想到回家拿不到自己的身份证明,却得知了妹妹萨哈的死讯。妹妹才11岁,却由于怀孕大出血,没有身份证明被医院拒收治,就那样死在了医院门口。赞恩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被压垮了,他悲愤交加,拿起一把刀直接冲出家门,去刺伤了阿萨德,自己被捕入狱五年。

在监狱里,他拨打了电视节目的连线电话,提出要起诉自己的父母。

法官在法庭上问:“你为什么站在这里呢?”

赞恩说:“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赞恩的心声很简单,他希望所有养不起大人的孩子都不要再生孩子了。

毕竟生而不养,与不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豆瓣关于父母的话题(豆瓣9.1何以为家)(6)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为人父母是一个终身职业,但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无证上岗。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 ——来自赞恩的心里话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一个政府想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儿期的早期抚育方面进行投入。但不幸的是,对孩子和国家来说,幼儿期是最不受关注的阶段。”

家庭本该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父母对孩子有不可推卸的抚养义务和教育责任。一个孩子的性格、喜好和三观都会被家庭环境所影响,原生家庭对孩子后期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为人父母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终身职业,可悲的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无证上岗。

赞恩的父母无疑是不及格的,他们只会粗暴的打断孩子的讲话,随意的辱骂和殴打孩子,把孩子当作赚钱的工具。他们活生生的把一个12岁的男孩逼到哭着拿起刀与这个世界对抗,留给孩子童年的回忆只有冷漠和暴力。

可悲的是在这部电影中,赞恩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因为他们也是那样被养大的。

男孩长大了就去赚钱,女孩来初潮了就可以嫁人。

在赞恩父母辈的这一代人的思维中,这是很正常和自然的事情。他们的人生也没得选,他们也是被父母冷漠粗暴的对待,也是在那样的原生家庭中不知不觉间长大成人的。

生活贫困、精神贫瘠和老一辈教育固有思维的延续,才是妹妹萨哈早逝悲剧的根源。

豆瓣关于父母的话题(豆瓣9.1何以为家)(7)

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为了摆脱内心的脆弱和弥补爱的缺失,成为更好的自己

《圆桌派》有一期专门探讨了关于原生家庭的恩怨情仇,很多人看后深有共鸣并且引起广泛讨论。

嘉宾武志红在节目中讲到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谈到:“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怎么做都是对的,孩子怎么都是错的,父母反而会把自己身上的一堆垃圾,往孩子身上去倾倒说不仅你的问题是你糟糕的,我们过不好都是因为你,我们不离婚,我们过不好都是因为你。”

总有这样的父母,认为自己痛苦的根源来源于孩子身上。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却是我们最渴求得到认可的最亲近的人。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因为只有在做鬼脸才能看见父亲的笑脸,渐渐地,鬼脸成为了她的保护罩。她习惯性地用鬼脸去掩饰自己的窘迫,长大后也总是习惯性地去讨好付出;

《都挺好》中作为女孩的苏明玉从小不受重男轻女的母亲待见,拼命独立自强,其实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值得母亲关注;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被原生家庭连累压榨,用了许久时间才苦苦挣扎掉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镣铐……

赞恩在法庭上与自己的父母亲对峙,妈妈肚子里又有一个小孩了,他对妈妈说:“你肚子里的孩子会和我一样。”他不愿意再看到又一个妹妹“萨哈”的悲剧发生。

他勇敢的跳脱出这个可悲的家庭束缚,在这场法庭中成为主导,让父母亲第一次意识到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

他是不幸的,从小到大的遭遇让人心疼又同情;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的身上有一份对家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懂得学着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因为他不愿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

结语: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长大后的我们经常很难有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负面影响的时候,然而,这些负面影响就像是一只躲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小野兽,在某些不为人知的时候,它会变得暴躁和不受控制,暗自折磨我们的心智,替我们做出头脑发热的决定。

就像赞恩一直想要保全妹妹,最终听闻妹妹的死讯却控制不住自己去刺杀了阿萨德。这个暴躁易怒、冲动行事的小野兽,就是在赞恩爸爸性格的影响下默默长成的。

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当我们自怨自艾,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时,却不知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有人比你更艰难,也更坚韧。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好,但至少我们还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

最后,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都能有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笑容。

豆瓣关于父母的话题(豆瓣9.1何以为家)(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