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2)

音频 | 严鼎

文稿 | 严鼎

谏太宗十思疏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3)

(续上篇讲解)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4)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5)

【注释】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译文】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诚能”,果真、实在应该的意思,总领十思。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起了欲念。想要什么了,则心念知足,由是自戒而不驰心。

《道德经》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此处说“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反其意而劝谏,使帝心不乱。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有作”,此处是做工、建造的意思,指大规模皇家建设,如圆明园颐和园之类。魏征建议以“知止”对治,则把握好分寸,以安定民生。如《道德经》所云之“知止不殆”,国家不稳定因素、危险因素就减少,乃至消失了。这一条是特事特指,劝李世民不要因为个人享受而太过大兴土木、奢靡浪费。

见可欲,是起念头了;将有作,是准备干了。这是两个环节,魏征分别提出对治方法。

此两句针对物质享受的欲念。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6)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7)

【注释】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译文】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高危”,就是高处不胜寒。

皇帝威权最大,所以有时极度孤独,有时极度无力,有时极度害怕,有时极度悲伤,有时极度不想当皇帝。这是福祸相依的道理。

袁克文写诗劝父亲袁世凯不要当皇帝,“绝怜高处多风雨,莫上琼楼最上层”。袁世凯也晓得当皇帝很难,但很想搞君主立宪。他怕连累这个没进政治局面的儿子,半夜叫袁克文起来,拿银票给他,“你去旅游吧”。袁克文一听,知道大势如此,就走了。父子就此成永诀。也有说是袁克文自己偷钱走的。反正,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

李世民当然比袁世凯威风多了,开创时代,成就明君之名,睥睨历代君王,实在了不起。但身在最高层,他也有高危之感。传说他怕兄弟鬼魂索命,也许是真的。

怕鬼只是一方面,皇帝害怕的事情还有很多。怕敌国,怕天象,怕灾害,怕人民,怕臣下,怕生病,怕后宫之类,一时概括不完的。

对此,魏征预先帮他想好对付的方法:“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易经》的谦卦,历来认为是最吉祥的卦。谦卦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卑就是向下。孔子的《易传》说“天尊地卑”,卑就是如大地承载一切。承担到了极点,就一点负担都没有了,当然就不害怕了。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满溢,就是一杯水装满了,结局只能是越来越少,因为不可能多,再多也就溢出来浪费心疼而已。

所以,满是不好的。自满,就是把自己弄僵。

魏征说,知道满溢的不好,就必须遵循《道德经》的教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还是谦卑的道理。

这两句,是针对帝王的特殊地位,由前边的心念,讲到谦卑自牧。魏征不管皇帝是什么人,反正紧扣“思”字,归结于个人的德义修养。

这是儒家的道理,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下文也一样。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8)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9)

【注释】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译文】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盘,即盘桓、流连忘返。“乐盘游”就是外出游玩乐而忘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皇帝真要纵情游乐,狩猎是最好的方式。

李世民半辈子戎马倥偬,安定下来了,一段时间不骑马射箭,就很难受。所以就狩猎,一方面是玩,有时也类似军事演习。

魏征体谅他,重申《礼记·王制》的标准:“无事则岁三田”。狩猎这种事,一年只能三次以内,不要超过了。

皇帝也是凡夫俗子,不是苦行僧,所以《礼记》宽容地做出规定。

李世民又是责任感、使命感很强的人,玩多了也有点后悔。魏征感同身受地提出儒家的理念“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您要是怕自己懈怠,对不起皇帝这个位置,那么,多想想慎始而敬终的道理,如《左传》所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此两句结合起来,就是始终如一敬业爱岗,而中间的玩乐,注意节制就好了。毕竟,皇帝的玩来玩去,有时也有政治、军事及外交方面的意义,完全没有也不行。但一不小心就因贪玩而不利于修身,甚而影响政治大局,如《道德经》所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这是由前边三、四思的“谦冲自牧”,讲到节制有度。虽允许玩乐,但要归于慎敬。慎、敬,都是儒家很重要的概念。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0)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1)

【注释】

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惧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译文】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壅蔽,即堵塞、遮蔽。

谗邪,即邪恶不正的言论和人物。将“谗”举为邪恶的代表,是针对皇帝的特定身份。

黜,除去。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魏征说,如果您担心自己不能广泛了解天下的言论信息,担心受到欺瞒蒙蔽,担心国策不能顺利实施,担心各界各领域的矛盾不能化解,那么,必须虚心以广纳直言良策,自然就明白该怎么办了。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如果担心为奸邪所侵,那么根本的办法是自正己身。己身已正,则百邪不侵、百毒不入。

这两条,都是基本的修养原则。

这是由节度而安定,讲到对待外境的态度。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2)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3)

【注释】

谬赏:奖赏失当。滥刑:滥用刑罚。

【译文】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赏罚有度,就是诸葛亮《出师表》说的“平明之理”。

历来论赏罚,道理很多,因为这是治国之法要。对于达到什么程度,即严厉些或是宽松些,则有所谓儒家、法家的区别。

此处还是贯穿文脉,坚持前论,将个人修养作为制定国策的出发点,指出不能以个人喜怒左右赏罚制度,呼应前边的不可“纵情以傲物”。

这是以“赏罚”为众多国策的代表,说明自我修养最终落实在国策,而国策的优劣,可看出帝王的个人修养。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4)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5)

【注释】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译文】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

“九德”,出自《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这是皋陶对于帝王修养的高度概括,道理很深刻。

魏征说,以此十思为纲领,加强修养,就能够发扬九德之真义,成就个人之修为。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6)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7)

【注释】

简:选拔。效:献出。

【译文】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个人修为境界到了,才能够真正遴选贤能而任之,拣择善言而从之。那么,天下就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地聚集正能量,智谋、勇力、仁惠、忠信全都得到最好的应用,达到最好的功效。如此,帝王很健康,国家也很健康,六脉冲和,诸事坦泰,纵然有一时之外患内忧,也安然无事。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仅仅是祝福语,魏征正在阐述其中真正的道理。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8)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19)

【注释】

垂拱:垂:垂衣;拱:敛手,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译文】

文臣武将都能重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

“文武并用”,是以文武代表行政,代表各界各领域一起发挥作用,意思是国家的活力完全调动起来了。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衣拱手之间,就能治理天下、教化人民。

据说古代境界最高的皇帝,全都是修道的人,比如伏羲、神农和黄帝。他们如何治理天下,细节我们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修道的人,总是尽量不扰乱人世间,尽量让人世间朝向最自然、最理想的状态,所谓不干天和。

如何不干天和,前边魏征都讲清楚了。我们回顾体会,当有所感悟。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20)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21)

【注释】

劳神苦思:劳、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百司:百官。职役:职务。

【译文】

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魏征说,如果按照前边的修养路线,把自己往帝王的最高境界方向推,就不会那么笨了。

笨在哪里呢?

其一,“劳神苦思”,完全没有悟性。什么事都要苦苦思索,也思索不出高明的主意来。

其二,“代百司之职役”,一会儿指手划脚瞎指挥,一会儿跟下级勾心斗角,总体上看来,就是跟部下抢着干。这貌似精明强干,很会领导,其实,行政系统的经脉都紊乱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前边说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此文多次引用《尚书》、《礼记》和《道德经》等诸多经典,儒道兼修,见识非凡。其他未明确引用处,也蕴含古圣先贤的智慧,内涵非常丰富。

据说,李世民看过此文,激赏不已,屡次高度赞叹,且置之案头以为鉴。

他写给太子李治的《帝范》之“纳谏第五”,有这样一句话:“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看来,这真是他与魏征等谏臣之间关系的写照。

魏征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曾对朝臣感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大概就是在魏征的影响下,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开创贞观之治,开启唐朝一百多年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附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22)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23)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24)

下期内容预告

王勃《滕王阁序》

(同学们可以先预习哦)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25)

古文观止第一篇讲解(古文观止第6讲皇帝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时候)(26)

严鼎中学语文荣誉出品

文稿 | 严鼎

音频 | 严鼎

排版 | 张金香

统筹 | 孟滕玲 张金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