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于期献头颅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樊於期是荆轲刺杀秦王中的一段插曲,荆轲借助樊於期的首级,加之燕国的地图,才见到了他的刺杀对象秦王。人的性命只有一条,樊於期将自己的脑袋交给荆轲,意味着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樊於期真的一点不怕死吗?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

一、荆轲奉命刺杀秦王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攻破赵国,赵国覆灭,而秦军已经到了燕国边境,燕国弱小,必定难以抵挡。燕国太子丹为了国家安危,到处寻求御敌办法。如果两军开战,燕王必亡,要想挽救燕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刺杀秦王,或者将胁迫秦王退兵。

史料记载“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情况万分危急,但就在此时,秦国将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国领地,太子丹接纳了樊於期,并安排在燕国住了下来。此时双方剑拔弩张,秦国马上就要攻进来了,而太子丹却收留了秦国的叛将,这无疑将燕国推进火坑。

樊于期献头颅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2)

太子丹的老师鞠武,得知消息,规劝太子丹,现在秦国本来就很残暴,你收留对方将领,必将惹怒秦王嬴政,那么一来,就算管仲就救不了燕国啊。只是太子丹很看重义气,并没有将樊於期交还给秦国,也没有将其送到匈奴。

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而太子丹迫切要找到一位勇士,来刺杀秦王嬴政。在隐士田光的推荐下,荆轲出现在太子丹眼前。荆轲性格豪放,不拘小节,经常与侠义之士交往,要说荆轲的剑术有多高明,我们不敢肯定,但荆轲的心理素质绝对过关,所以荆轲被太子丹选为刺杀秦王的刺客。

荆轲刚开始有意推辞,但见太子丹十分诚恳,才同意了此项目危险的任务。派刺客去刺杀秦王,成功率太低了,假如成功,或许燕国能保住,但是刺客的性命也不一定能保住。既然将如此危险的任务托付给荆轲,最起码的报答就是美酒、美食、美女。

史料记载“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適其意。”

等到一切享受得差不多了,太子丹便开始催促荆轲出发,而此刻樊於期的寿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二、荆轲利用樊於期首级,见到了秦王嬴政

即便荆轲剑术再高,心理素质再过硬,他仅仅是一介平民,他的身份和秦王的身份差距太大,要想见到秦王谈何容易。

刺杀计划不仅需要精湛的武艺,还需要诸多因素,好在荆轲基本具备这方面的素质,荆轲可以在伪装身份,活动在秦国高层政要,拿到接近秦王的机会,但需要一个理由。

秦国已经开始了扩张的脚步,那么秦王就是当时最具权势的人,要想见到那个世界最有权势的人,手中必须得有筹码。想来荆轲在这段时间,并没有闲着,他一直在构思整个过程,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樊於期。

樊于期献头颅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3)

具体我们不清楚樊於期究竟为了什么,得罪了秦王,但如果拿着叛徒的脑袋,献给秦王,这必定是个高质量的投名状。旋即荆轲上表太子丹,希望能拿到樊於期的首级,以此为借口见到秦王。

我们前文说过,太子丹是个有情有义之人,他收留了樊於期将军,怎么还会出卖他呢?所以这个时期太子丹是不会同意的,那么就只有荆轲亲自出马了。

史料记载“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不得不说,荆轲的口才也是不错的,等到见到了樊於期,将成败和利害娓娓道来。樊於期逃到燕国后,其家属儿女全部秦王所杀,樊於期心中对秦王乃至秦国只有深深的仇恨。

荆轲告诉樊於期,如果借用阁下的首级,等他见到秦王,杀掉了秦王,那么将军的大仇也就报了。樊於期没有废话,干脆地挽起袖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樊于期献头颅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4)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太子丹的救命之恩,为了感激太子丹的救命之恩,樊於期甘愿献上自己的首级,况且如果杀掉了秦王,那么自己的死也十分有价值。

三、樊於期怕不怕死?

在樊於期死之前,已经有人了为刺杀秦王这件事,献上了生命,这个人名为田光。田光是燕国有名的隐士,也是田光将荆轲介绍给了太子丹。

史料记载“欲自杀以激荆卿,曰:「原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为了燕国的安危,为保密,为了能让荆轲接受这个任务,田光在荆轲面前自杀身亡。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田光这样做,可能让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但那就是田光的大义,为了大义,他可以献出自己生命。

樊于期献头颅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5)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有很多忠义之辈,他们将国家、大义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轻易放弃自己的性命。

人的性命只有一条,怕死是人之常情,或许我们体会不到古人为真理而死的执着,但对此我们也应予以足够的尊重。

要说樊於期不怕死吗?未必,他为何逃到燕国,而不是和秦始皇死磕,就是因为他还想活着。经过长期的思考,可能还有心中的积郁,樊於期或许认为活着可能比死更痛苦,亲人几乎全部被杀,背井离乡逃到他国,他可能找不到一个继续活着的理由,如果有一个契机,他甘愿赴死。

这个契机就是为了刺杀秦王,为了杀掉仇人,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恩情,樊於期从一个逃亡者,变为了不畏生死的勇士,这一刻,生死对他无足轻重。

我们不能按照现代的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套在古人身上,古人的想法跟我们可能有千差万别,况且当时的人们刚刚脱离茹毛饮血的阶段,血腥和杀戮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生死对他们来讲,或许真的不太重要。

参考资料:《史记·刺客列传》

拓展链接:

陪我们长大的电视机和电视剧

湘水划界,只是“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