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了事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太白的《侠客行》使侠客武功高强、神秘莫测的形象跃然纸上。刺客是游侠精神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提起刺客,有一个名字条件反射的就映入脑海中,那就是荆轲。
载入史书中的刺客有很多,以司马迁的《史记》为准,著名的有四位,分别是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他们并称为"四大刺客"。其他三位刺客都成功完成了行刺任务,只有荆轲失败了,那么为什么人们依然尊荆轲为首呢?
荆轲雕像
厚积薄发,壮怀激烈荆轲,又叫庆卿、荆卿,是战国时魏国人,祖籍齐国,后在卫国定居。自幼喜欢读书,擅长击剑。成年后曾游说卫国,但不被国君采纳,又到榆次(今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和盖聂说剑、在邯郸与鲁句践比武、辩论,盖聂、鲁句践"怒而怒之",不过他生性豁达,并不放在心上,依然四处游走、广交朋友。
荆轲其人
易水送别,慷慨而歌荆轲爱喝酒,城府颇深,所结交的朋友,都是贤德豪爽之人。其中有一位叫田光的隐士,知道他并非平庸之辈。此时,正值燕国太子丹正为燕国担忧,燕国大夫为太子丹举荐了田光,无奈田光已经年迈,无法为太子效力。于是便将年纪轻轻的荆轲推荐给太子,以助他成大事。
荆轲向太子丹表示,行刺可以,但出发时要携带三件东西。可别小看这三样东西,他们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从徐夫人那里得到的锋利无比且淬有毒药的刀子、秦王正在悬赏捉拿的人——樊於期的头以及秦王梦寐以求的燕国督亢的地图。太子将这三样东西准备妥当,荆轲踏上了自知有去无回的旅程。
荆轲易水雕像
他提了樊於期的首级,拿了燕国督亢的地图,把涂有毒药的刀子藏在地图里,去求见秦王,由于投其所好,他成功地得到了秦王的召见。在大殿上,与他同去的秦舞阳太过害怕以至于变了脸色,还微微发抖,引起了大臣们的疑惑,而荆轲看着秦舞阳,笑着解释:"(舞阳)偏远地区的人,没见过天子,这才有些害怕,还请大王不要见笑。"
易水送别
荆轲的一番话,打消了秦王的疑虑,对荆轲说,把秦舞阳拿的地图拿过来让我看看。荆轲将地图完全打开后,匕首就露了出来,他趁机左手拉秦王的袖子,右手拿匕首去刺杀他。在匕首还未接近秦王身体的刹那间,秦王就挣脱了荆轲的手。
在众人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荆轲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主动权已完全丧失。一旁的御医夏无且将随身携带的药盒砸向荆轲,而秦王又被身边侍卫提醒自己有宝剑,因此荆轲被秦王砍断了左腿,最终被秦王的侍卫杀死。
图穷匕见
虽败犹荣,名垂青史虽然失败,但丝毫不影响荆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大概源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以及,那个年代里,人性中闪烁的光辉。
荆轲被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入了史册《史记》。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名的人很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却有限;被司马迁记入正史的历史人物就更少了,但荆轲就是其中之一,这更说明了司马迁对荆轲的肯定,也直接奠定了荆轲在历史上的地位。
后人为纪念而建的荆轲塔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史学家,被他记入《史记》就间接说明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史记·刺客列传二十六》共六千多字,记载荆轲就用了将近四千字,这地位可见一斑!
司马迁曾在《刺客列传》的结尾这样评价荆轲:人们都说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是不可能的完成的,这未免言过其实;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也是不对的。公孙季功、一位姓董的书生和夏无且相识,因此知道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于是给我说了详细的经过。
《史记》中的另一位刺客——盖聂
从曹沫到荆轲,这五个人,他们的行刺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用意却显而易见:信守承诺,赴汤蹈火。这几位刺客,不损其志,名垂后世,难道很荒谬吗?从司马迁的话语中,可以看到他对荆轲是赞扬的,尽管行刺失败,但他为造福一方百姓的心愿和勇气值得永载史册、流传千古。
荆轲的历史地位与他的反抗精神分不开。《史记》中记载的刺客中,专诸刺杀的对象是王僚,豫让刺杀的是襄子,聂政刺杀的是严仲子的仇敌,侠累。唯有荆轲的刺杀对象是后来的秦始皇,这更让荆轲名声大噪。
高渐离击筑
秦始皇那时靠着武力不断扩充疆域,这引起了燕国太子—丹的担忧,便有了后来的行刺一事。荆轲行刺不是像别的刺客那样报私仇,而是为了燕国的百姓不沦为亡国奴。荆轲是具有反抗精神的斗士,他为了这个国家,情愿一死。
高渐离影视剧形象
他的反抗精神超越了那个时代,领先于全世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成分,鼓舞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为了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南美洲第一位能称得上是"斗士"的反美英雄,距离荆轲的战国时代,已经是大约两千年后了。
荆轲与高渐离的友谊令人动容。他临行前与好友高渐离在易水岸边的最后一次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至今仍有无比的生命力。歌声先是忧郁难过,后变为慷慨激昂的音调,饱含朋友的担忧与激励,有种悲壮之美,在场之人无不落泪。荆轲行刺失败后,秦王灭了燕国,第二年,统一全国,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雕像
秦始皇知道高渐离擅长击筑,便将他召进宫,为自己击筑。为了防止高渐离为荆轲报仇,始皇帝特意弄瞎了他的眼睛,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料到后来发生的事。高渐离将筑中灌满了铅,趁着秦始皇听得入迷之时,举起筑砸向了他。虽然没有成功,难逃被杀的命运,但是高渐离用血肉之躯回应了好友的大义!他们的友谊和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正是那个残酷暴戾的时代,最光辉的人性。
荆轲与高渐离
尽管荆轲行刺失败,但他依然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是因为他在行刺的过程中显示出的勇气和洒脱。司马迁曾在《史记》中盛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易水送别时,“明知一去不复返"仍慷慨而歌,彰显了他的勇气;秦王殿上的"笑顾舞阳",则是他的洒脱。这种勇气和洒脱,正是司马迁留给读者的思考。
司马迁蜡像
司马迁从不以成败论英雄,笔下最令人难忘的正是那些小人物,并不只是王侯将相。与刘邦斗争失败的项羽是这样,起义失败的陈胜是这样,行刺未成的荆轲也是这样。他们身上比成功的人物多了勇气和洒脱,而这些多的东西,就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启示,也是这位无愧于"伟大"二字的史学家的温度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