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5月8日,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将举行。目前香港疫情逐渐稳定,中央援港医疗队也已陆续返回内地。

这一切来之不易。

回顾年初,香港暴发第五波疫情,感染病例不断攀升,民生物资供应不足,医疗资源面临挤兑,如此严峻程度已超过香港特区政府的应对能力。危急时刻,特区政府向中央发出请求。

香港只要有求,祖国必定有应。

中央以最短时间调集力量。2月16日,内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成立,正式形成中央援港抗疫的临时指挥和协调机制。近三个月时间,从物资保供到援建方舱医院,从组织医疗专家到委派医护人员赴港,中央援港抗疫动作不断。

“中央援港抗疫进一步加深了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会联合会理事长黄国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危难时刻能更加深刻感受“祖国是最坚强的后盾”的深意。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回归祖国25周年,恰好是香港人心的归途史。25年来,有很多香港市民通过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为国家、为香港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回归祖国25周年,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2019年“修例风波”,再到今年初暴发的第五波疫情,只要香港身处危局,中央必定及时出手,化险为夷、扭转局势。

这充分体现“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

香港人也在两套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碰撞中,逐步完成了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

香港为祖国发展做的贡献(特稿香港人心归途)(1)

3月14日,香港有关负责人到深圳湾口岸迎接医疗队的到来。 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对祖国的认识来自亲情

“我对祖国的认识,最早来自亲情。”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对澎湃新闻称,香港绝大多数系内地移民,即便本人不是新移民,父辈或祖辈也大多从内地移居到香港,多少在内地拥有亲人和亲戚,故而对祖国内地有着天然亲近感。

“国家一旦有什么大事,我们都会本能的感同身受。”陈卓禧说,他父母有着很浓的爱国情怀,他年纪很小时,就给他讲述香港在殖民统治下的种族地位不平等。

英国自1841年占领香港后,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由英女王任命的港督集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而占香港人口98%的华人长期不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和参政权。从首任港督璞鼎查,到末任港督彭定康,155年间,28任港督从未征求港人意见,从未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港督无须向香港民众负责。

“香港在英国管治期间,种族不平等,你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身份和待遇完全不一样。所以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身份和民族意识很明确,自己不是英国人,而是中国人。”陈卓禧称,在他年轻时期,香港经济正在迎来腾飞,但因出身工人家庭,他家的经济条件也不算宽裕。

“内地那时已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虽然经济发展还不是很好,但人民地位跟香港人完全不一样,在香港殖民化的社会环境中,我自然形成了对祖国的感情,迫切希望自己的祖国尽快强大起来,改变不平等的现象。”陈卓禧称。

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香港已出现市政饮水供应不足的情况。

1963年,连续数月未降雨,更是让香港身处“水荒”困境。

“那时好几天才能去接一次水,我记得父母带我去买水桶,主要是为了多储备一些水。”陈卓禧回忆称。

为解决香港的水荒难题,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港九工会联合会(香港工会联合会前身)向广东省告急。

危急时刻,广东省从深圳水库分水,并从珠江用船运输淡水供应香港,以解燃眉之急。

深圳水库提供的淡水供应有限,而轮船不断往返珠江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很高,此举无法从根本上化解香港水荒。

香港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开始讨论将东江水引流至香港,以此彻底解决水荒问题。

获知香港需求的广东省政府并没有耽搁,立即把消息呈报给中央。

1963年6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反复斟酌广东省政府呈递上来的《关于向香港供水问题的谈判报告》后,最终决定批准引东江水入香港的请求,同年12月8日,中央决定将供水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并批准专项资金共3800万元。

此举原因很简单——“因为香港95%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

“我对这个引水工程感受很深,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祖国作为香港坚强后盾。”陈卓禧称,那时国家经济还不是很强大,但他总感觉有祖国在身后,许多事情都有了保障。

“无论是日常民生物资的供应,还是经济帮助,国家从来都是香港的坚强后盾。”香港市民郑昭辉对澎湃新闻称。

他在读中学时,中国历史科被设为初中共同核心课程,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和中国历史并列的,还有中文、英文、数学三门课程,因此他对中国历史科产生浓厚兴趣。

“我在历史课本中学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由此产生极强的国家认同感。”郑昭辉称,他正式工作后,经常往返于内地,见证了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经历了国家在经济层面对香港的帮助。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央就及时出手。”郑昭辉称,此举让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国家的力量。

香港为祖国发展做的贡献(特稿香港人心归途)(2)

4月19日,中央援建香港的竹篙湾社区隔离治疗设施第一阶段工程完工交付(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帮助香港度过“艰难时刻”

1997年夏季,亚洲爆发罕见的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受重创,香港也不例外。同年10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

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再度集结,猛烈冲击香港联系汇率制,此举使香港经济身处危机,失业率大幅上升,股市低迷,市民财富一夜之间蒸发,香港迎来“艰难时刻”。

香港特区政府利用比较完善的经济结构和外汇储备,采取有力措施,顽强反击。

关键时刻,中央也给予香港大力支持,并派出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护盘行动,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袭击的坚强后盾。

“我认为国家此刻所作所为就是扮演坚强后盾的角色,只是许多香港市民对此并不知情。”郑昭辉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3年香港再度面临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散去,SARS(非典)病毒又前来肆虐,给香港经济和社会当头一棒。

这是香港艰难的一年。

危急时刻,中央再度出手,尽管内地也忙于处理SARS病毒,对物资的需求也相当迫切,但仍在自身艰困情况下给香港提供上亿元的医疗物资,此举显示中央对香港的重视。

对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香港人民也给予及时回应。

据中新社报道称,2003年6月18日晚,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通过一项动议,感谢中央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的行动中,给予香港特区的支持。

经历SARS后的香港社会,人心浮动。

见此情形,中央及时推出多项举措,力图尽快帮助香港复苏经济。

2003年6月29日,中央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同年7月28日,内地居民香港“个人游”计划启动,广东省四个城市率先实施。

中央此举旨在让香港经济快速走出低谷,庞大内地游客蜂拥而至,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到来,让香港经济触底回升,一路向上,以此改变了无数香港人的命运。

“香港经济不到半年就恢复过来了。”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会联合会理事长黄国对澎湃新闻回忆称。

他认为,中央帮助香港应对金融风暴的袭击,香港普通市民未必能有很强烈的感受,但因“自由行”带来香港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和运输业的兴起,并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无数香港市民因此获益。

“内地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力已日益凸显。”黄国称,伴随外国公司纷纷到内地设厂,香港在内地的生产优势已变得不再明显,但却有许多中资机构和内地公司,纷纷到香港投资,此举极大地推动了香港经济复苏。

“内地援助香港的大部分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郑昭辉称。

回顾香港回归祖国25年,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口,中央对香港的支持从未缺位。

从开放内地居民个人游,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到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从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到多次在国家“五年规划”中辟出港澳专章;从开放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到打造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从建设港珠澳大桥到开放“沪港通”“深港通”……

中央和祖国内地对香港的支持,几乎每一项举措都充分考量到香港的长远利益,它们犹如一场场“及时雨”,为香港发展注入活水。

以港珠澳大桥为例,通车后对香港、澳门和珠海三地最为直观的影响是:人员往来更为便捷。

“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将从以前的3小时缩短至45分钟。”一位香港市民对澎湃新闻称。

香港为祖国发展做的贡献(特稿香港人心归途)(3)

2022年5月6日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和落马洲方舱设施全面竣工交付。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由乱及治,香港发展的新动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香港首次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这标志着新时代下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区域关系、协作机制以及国家对香港的角色定位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孙璐撰文称,香港回归后,依照“一国两制” 制度优势及竞争优势,国家将香港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将香港打造成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平台,香港也抓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成就了从轻工业城市,到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成功转型升级。

正当香港努力融入国家发展之际,2019年,一场猝不及防的“修例风波”侵袭香港。

这可能是香港回归以来最艰难的一年。

关键时刻,国家再度出手。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

香港国安法的制定实施,成为“一国两制”实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正式实施后,香港国安法帮助这座城市渡过了难关,香港社会由乱及治,效果立竿见影,许多激进分子和违法者被绳之以法,街头暴力活动大幅下降,市民不再担惊受怕,香港恢复了往日安定、秩序和希望。

“大家也都看到了,香港国安法制定施行以后迅速彰显法治的强大威力,一举扭转了香港乱局,实现了重大转折,使香港社会重回正轨。”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研究室主任杨兆业近日表示。

2021年3月,中央还着手推进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以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同年5月27日,香港立法会通过《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综合修订)条例》,让香港的选举委员会、立法会和行政长官的选举,都能在完善后的选举制度下有序举行。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了“爱国者治港”原则,确保了“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在新选举制度下,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选举和第七届立法会选举都取得了成功。实践证明,新选举制度是一套好制度。

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暴发,来势汹汹,这已超出了特区政府的应对能力,关键时刻,中央伸出有力援手,全力保供物资,委派专家和医疗队赴港,帮助香港早日战胜疫情,此举既让市民感受到了国家温暖,也能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力量。

“中央在关键时刻出手支援香港抗疫,再次显现有国家作为强大后盾是多么重要。”香港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陈克勤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称。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坚定支持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好发展,具体举措是全力支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香港与深圳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完善港深陆路口岸建设;帮助港企开拓内地市场等。

最关键的是防疫抗疫。为支援特区抗击前所未见的第五波严峻疫情,中央人民政府及广东省政府早前应特区政府请求,派出内地援港医疗队来港协助治疗新冠病人。凭借中央和内地援港人员全力支援,社会各界全力配合,香港特区第五波疫情自3月初达高峰后持续回落并受控,香港市民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香港医疗系统收治新冠病人的情况也得到改善,而新冠治疗中心(亚洲国际博览馆)由5月4日起已转为备用状态。

此举只为全力保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并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作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央的上述支持只有一个目标:让“一国两制”行稳致远,香港社会长治久安,以及让香港市民过上美好生活。

这既是香港市民的心之所想,更是中央的殷切期盼。

当前对于香港而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便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好机会。

2022年5月2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有望在2022年达到14.76万亿元,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我一直致力于让香港年轻人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同时让他们也能深刻认识到香港与国家是命运与共的,而祖国才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陈卓禧称。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