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北宋末年的梁山泊,一块风水宝地——无限断头港陌,可阻挡官兵;许多绝地林峦,可遮拦盗贼。梁山108位好汉,本凭借水泊天险,除暴安良,却终究逃脱不了被宋室腐朽朝廷招安的悲惨结局。
经过一千年的历史积淀,华夏土地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井冈山”作为红军革命根据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1927年,毛主席率秋收起义剩余部队到达井冈山。在新城战斗胜利后,中国红军逐渐形成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确定为后来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是什么契机让毛主席来到井冈山?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接连胜利,国民党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反动势力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彻底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随之失败。
为了消除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并决定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省发起秋收暴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9月初,我军做好了秋收起义最后的准备。
此次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一部分原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重组后的战队,接受过正式军队训练;另一部分是湖南农军、鄂南部分农民武装和安源煤矿工人武装等,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
1927年8月,由卢德铭担任团长的叶挺独立团重组部队率先抵达修水县城,积极开展革命工作,鼓励群众支持此次起义,与之后到达的通城、崇阳方面农民自卫军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毛主席担任前敌委员会,卢德铭任总指挥,下设4个团。
经战前委员会讨论决定中国共产党需要有一面自己的旗帜,于是安排参谋长何长工与其副官杨立三设计制作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模仿苏联国旗的模样,将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相融合的图案,这三种元素分别代表了,“农民”、“工人”和“党”,意味着人民是基础,党是人民的希望,定不负万民期待,带领中国走向光明。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如期爆发,第一团从江西修水出发,向长寿街进攻,原计划在10日可顺利占领平江县龙门厂,不料革命队伍中混进叛徒,致使第一团腹背受敌,被迫向浏阳转移。第二团攻占了老关、醴陵、浏阳。第三团于11日占领白沙镇。
由于部队轻敌,14日,敌方兵分两路包抄第三团,第三团也被迫撤退至上坪。
毛主席洞察到当前局势于我军不利,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改变攻打长沙计划,保存实力,退至敌军实力薄弱地区,韬光养晦。
此次战役的失败,导致我军损失不少如总指挥卢德铭等优秀将领,毛主席痛心疾首,在到达井冈山后,确认其余部队都在安全撤离,这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二、秋收起义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新的篇章。秋收起义的失败,让毛主席意识到一味地冒进,会让我军处于下风,面对中国特殊局势,要有一套中国共产党的特色打法,要因地制宜,要适合百姓和我军性质。
同年10月,毛主席率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宁冈当晚立即召开古城会议,初步决定将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指明我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路线,实现革命重心的转移。
40多名革命战士,挤在一个小小的临时会议室里,忽明忽暗的煤油灯摇曳着,尽管条件简陋,同志们眼眸里闪闪发光,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们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此次战役的推动作用。
毛主席鼓励战士们:作为革命党人,要坚持革命的决心,放下担子,树立信心,夯实基础,立后方。
同时,古城会议通过讨论决定将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革命能够持续和发展,还需具备5个要素:一是有很好的群众;二是有很好的党;三是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四是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五是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以上五要素,井冈山恰好都具备了:
一是其群众基础较好,抗日时期,湘赣边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武装起义,自发组织开展反击豪绅阶级斗争,十分信任中国红军队伍。
二是毛主席坚持以党来领导军队,一反传统建军模式,贯彻共产国际马克思主义,为解放人民,实现人人平等而奋斗。这样的党既是人民所期盼,也是国内局势所需要。
三是革命辐射广,井冈山在万洋山北支,属于罗霄山脉,沿罗霄山脉可以从湖北南部经江西、湖南一直延伸到广东北部,几乎可以辐射到四个省。
许多在战役中失联的革命党人陆续与组织取得联系,在各自所在地秘密建立地下党组织,一边寻找失联的同志,一边吸纳优秀的人才。继井冈山根据地后,我军陆续建立山东根据地、华中根据地等。由此可见,红军是一个相当有力量的军队。
四是井冈山地处湘赣交汇处,西坡位于湖南炎陵,东坡位于江西冈山,距离长沙、南昌、武汉等国民党反动势力中心城市比较远。其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便于开展游击战。
五是井冈山气候宜人,适合大多数作物生长,物产丰富,可以满足部队的粮食给养。
总之,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基于多重考虑下的正确的选择。
三、面对国内局势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该何去何从?井冈山的条件毕竟不比大城市,条件十分艰苦。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又有多少人愿意义无反顾跟着共产党走下去,愿意在这无边黑暗中探寻点点星光?
事实上,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残余部队到达井冈山时,仅有几千人。在此之前,毛主席为了摆脱敌人追击,翻越十里山,来到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沟里,这个小山沟名叫“三湾”。
毛主席在这里作出的决定,也是红军队伍涅槃重生的开始。
在革命队伍抵达当天,毛主席当众宣布:“参加革命,完全自愿,愿留者留,不愿留者,发给路费,但不能带走枪支。”
这便是“三湾改编”。此次命令一下达,的确有部分人走了,留下的是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将士们,他们心中的信念亦不会轻易被磨灭。
“三湾改编”是红军的新生,一个好的党和一个好的红军队伍领导人,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一个拥有信仰的军队,既不会被强大的敌人消灭,自然也不能变成流寇山匪。
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绝非偶然,井冈山必然也不会是梁山泊。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红军没有变成流寇,这是井冈山和梁山泊不同的本质和根源所在。
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仍停留在旧时建军思想之上,颇有独裁主义,妄想一人掌控政权,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专权专政必将被中国淘汰。
我军领导人毛主席根据中国国内局势结合共产国际马克思列宁主义,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共产党的建军模式——党指挥枪,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党指哪里,枪就打哪里。
我军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意志,重拳出击,是利剑也是强盾,自然也能够承受重压打击。这样的队伍,岂会不让敌人胆寒?
2.切实的理想,是成功至关重要的要素
事实上,秋收起义的部队并非一开始就贯彻官兵平等的政策,其实也是沿用国民党的建军原则起步。那时黄埔军校毕业属于科班出身,军队几乎只有这一种模式,笔挺的军服,帅气的军帽、皮带和皮鞋,是区别平民与军人的标志。
但后来毛主席成立“士兵委员会”,废除繁文缛节,提倡官兵平等,不许长官大骂士兵,军饷也公开透明,士兵管理伙食等。
没有经济上的压迫,虽说红军物质生活极度贫瘠,但战士们从心底里感到自由,同志们团结坚定,将战士们的心紧紧拴在一起。
如今,我们衣食无忧,没有体验过饿肚子的日子,很难感同身受,在当时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将士们食不果腹,军服也是缝缝补补,却仍然相信革命终将成功的必胜决心。
3.群众拥护是中国共产党的基石
即便是在战况不佳,经济拮据的时局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并没有搜刮民脂民膏的想法,相反,依然心系百姓生计。
他曾提到,因为家中男丁奔赴战场,多数人家只留下老人孩童和妇女,妇女要学会用篱笆,什么人来教呢?孩童是中国的希望,要习字读书,学校办起了没有?木桥太小,村民总在上面跌倒,是不是要派人去修一下呢?村民们害病,怎么样能治好他们呢?
如若是一般陌生人如此关心自己的生活,质朴的村民们都会当他是恩人。更何况是共产党领袖毛主席?村民们身怀感激,红军在战况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不仅要担负保卫他们家园的重担,还要教他们识字,分担他们的农活,竟不索要他们一分钱。
百姓们需要这样的党来依靠,他们虽说不懂得国家大事,但是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从不含糊,这是他们的长处,他们记得红军的好,自然也会拥护红军。
4.不用短兵相接,大家也可以共同谋发展
在毛主席上井冈山之前,早有两支武装队伍存在,一支以袁文才为首,一支以王佐为首。
袁文才是“名义”党员,他思想狭隘,一心想做“山大王”,没有坚定的革命理想。王佐则属于梁山泊式绿林好汉。二人都以为红军是来跟他们抢地盘的。
而毛主席接下来的动作不禁让人佩服。
毛主席首先送上一百支枪给二人作为见面礼,让其打消顾虑,因为武器是二人藏身山中最匮乏的东西了;其次在后方建立医院,安顿好伤员后,立即带领部队下山打游击,坚定红军信心;而后成立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表明红军的追求,不在于袁、王的这个“山头”;最后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建立白色恐怖中的红色星星点点,意在“点——线——面”吞噬国民党政权。
袁文才、王佐看到中国红军在井冈山上的举措后,意识到中国红军是大势所向,选择相信共产党加入革命队伍,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多次击退敌人的围剿,袁文才、王佐在牺牲后被追为烈士。
四、革命胜利没有迟到,红军旗帜在新中国土地上迎风飘扬。
1949年,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在毛主席思想指引下取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5年,在革命胜利后,毛主席重上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陈设没有变,还是当年那间小小的茅草屋子,几张桌子拼凑起来的会议桌,还有几盏煤油灯。
毛主席感叹:“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以此缅怀当时一起共事却没来得及看见胜利的同志们。
毛主席后来在总结井冈山斗争在军事、土地、政权等经验中,无不例外的指出: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可以星星之火最终燎原的起点。在井冈山确定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向,军事架构等,是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向胜利的奠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