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屮部》: “熏,是火烟上出也。从屮,从黑。屮黑,熏黑也。”

译文:“熏,是火烟向上冒出熏黑物体的意思。由屮、由黑会意。屮黑,火烟上升把物体熏黑。”

《说文》屮部,会意字,今为灬部。

黄庭坚关于大字的书论(二十四孝之一的黄庭坚)(1)

“熏”是会意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西周时期的文字下部是“火”,上部的形状像是窗子的形状。会火从窗上出之意。战国文字的文字与西周时期文字相比,其下部像是变成了“黑”字,会熏黑之意。《说文》小篆文字承袭战国时期文字。汉代文字则将小篆文字上部的“屮”两边变成了一横。而现代文字又将上方加了一撇,变成了“熏”。“熏”从“屮”和“黑”。熏的本义是指火烟冒出。后引申指用火烟熏炙。熏炙会引发火焰,所以后也引申烧灼之义。后也引申指气味浸润、侵袭。

用作形容词,指暖和,如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又指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别人人,如“熏陶”。

利欲熏心,出自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国好骏马,尽为王良。”

黄庭坚关于大字的书论(二十四孝之一的黄庭坚)(2)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老人,世称黄山谷、黄文节。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与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据史料记载,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元代郭守正把黄庭坚的孝顺行为,编入《二十四孝》,名曰:涤亲溺器。

作为儿子,偶尔或短期为父母洗涤溺器,不足为奇。但作为身居从五品官爵的朝廷命官,能够在母亲生病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坚持为母亲洗涤溺器(刷洗便桶),确实是很不简单的。但这一孝顺母亲的行为,却遭受他人的问责:你如今已经是朝廷命官了,手底下还有那么多仆人,何必在自己刷便盆,有辱朝廷颜面。”黄庭坚摇头道:“孝敬父母是我的本分之事,无论我是否当官,我都心甘情愿为了母亲的舒服而去服侍于她,而这又怎会有辱朝廷颜面呢。”黄庭坚由此获得北宋大孝子的声誉。

因与苏轼互相仰慕,经常互赠作品进行唱和之作。

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被用来攻击苏轼的诗文里,便有苏轼与黄庭坚的唱和之作,当时情况尚未明朗,挺苏的有,倒苏的也不少,还有急于撇清关系的。官微言轻的黄庭坚,无法为苏轼做些什么而自己也要接受别人的审问,两人当时还未曾相见,他完全可以说“我跟苏轼不是同党”免罪,可他偏要说:苏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苏子瞻是忠君爱国的。

1086年春,苏轼和黄庭坚这对相知相慕、朝思暮想、心神两契至友,终于有了展晤之期。黄庭坚和苏轼在京师首次见面,苏黄步入了终生最为快意的一段翰墨友谊生活。苏黄在京供职相处三年有余,讲道论艺,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其间唱和几达百篇之多,全都情调高雅,意味隽永,情趣相似,且主题意外地集中、统一,几乎全是围绕友谊和林泉志趣。

黄庭坚曾参与编修《神宗实录》,新党重新掌权后,便在《神宗实录》中摘出千余条内容,控告黄庭坚诬蔑宋神宗。双规、禁闭,诸多手段一齐上。但是,无论怎样威逼利诱,黄庭坚却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凡有问,皆直辞以对”,不折腰、不惧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凛然正气,令士大夫莫不叹服。

面对铁龙爪文字狱,黄庭坚不低头认罪,不忍辱偷生,所以,他受到的打击比其他旧党人士更大,结局也更悲惨。他先贬涪州,后贬黔州,再贬戎州,后来还遭除名,最后病死于宜州南楼。

在黄庭坚生命最后一段岁月里,他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用三文钱买的鸡毛笔为朋友写跋,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永远站着傲笑而不跪着哭泣,哪怕为此颠沛流离,困苦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