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总有那么一种人,上课不认真听讲、看课外书,下课玩得比谁都开心,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让很多认真学习的人望其项背。
同时还有这种人,他们做的笔记特别工整,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不同的重点。看起来比谁都勤奋,但就是很难突破。
这真的是智商的原因吗?并不是,而是不同的学习方法导致的,后者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要分享的书叫《认知天性》,书中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有效学习?并对这种现象从认知心理的角度作了很有见地的阐述。
本书作者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均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以研究记忆的机制而著名。在这本书中,他们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研究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发现填鸭式集中训练的大量弊端,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
那如何取长补短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真正高效的学习该如何做,分别是编码、巩固、检索。
01 编码
编码就是把大脑能感知到的信息形成有意义的心理表征。
比如我们在课堂学习新知识,在驾校的训练场地听教练讲解各个步骤,在羽毛球馆看教练一步一步地分解动作。
这也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大脑中增加了新的记忆痕迹,就好比我们在书上做着各种笔记,用荧光笔划出的各种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短期的、不规则的记忆也能帮助快速了解某个技能,但问题是,这类记忆都不持久。
很多人都有在驾校被骂的经历,教练一股脑地把要点讲给你听,期待你能马上掌握,结果发现自己根本记不住。
有的人就会归咎于自己离开校园太久,学习能力下降了。其实是因为你还处于编码阶段,大脑只是留下了记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技能。
这时候就要进入第二阶段:巩固。
02 巩固
需要把编码形成的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就需要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但巩固过程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吗?
在学校,我们会反复阅读课本,集中练习某类题型,机械快速地重复一些东西,并烙在自己的记忆中,期待熟能生巧。
但事实上,这种方法能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我已经掌握了知识。实际上,这种方式不会产生真正持久的记忆,你现在还记得多少上课的内容呢?
这时就需要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的练习。
间隔多久才合适呢?作者建议两次练习之间至少间隔一天比较合适,但是练习内容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有意识地穿插新的内容,并用不同的方式去练习。
比如你想记住“acoustic”这个单词,普通的做法是把单词中的字母逐一读出来,并结合中文“声学”的意思进行记忆,这样记忆的效果很差,很快就会忘记。
这时,你就可以想下这个词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如果你喜欢吉他的话,可能就会在吉他课程中不经意间看到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在这些教程中会反复出现,如果你想更进一步,可以在豆瓣网搜索与“acoustic”相关的图书,在视频网站上搜索提到了这个词的相关视频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巩固,你会觉得记忆单词是痛苦的吗?同样的,其他的学习也是如此,不要机械地重复。
在巩固的过程中,记忆痕迹能得到加深,并被赋予含义,和你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好几天。
03 检索
最好的检索方式是什么呢?测试。作者认为,测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因为测试时,你需要从记忆中反复搜索所学知识,这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未知和已知的关系,有效防止遗忘。
我们想想,在学生时代,是不是每次考完之后都对自己的薄弱点有更深刻的认识?某个不确定的题目考完后去翻书是不是能让你更印象深刻?
但我们没有这么多考试,而且考试也让我们感觉到痛苦,因为我们把考试当成了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不是当作一种练习。
这时你可以自己创造考试的机会,把考试当作一种学习工具。
哪种测试更有利于产生长期好处呢?需要学习者作答的测试。比如写一篇短文,或者给出简短回答的测试,如果觉得困难的话,做选择题、判断题也能产生不错的学习效果。
这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薄弱点。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正确的认知,并能持之以恒地去练习。
学习本身也是一项需要习得的能力。
让我们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在任何时候都能更好地适应工作,迎接新的挑战,发现不同的风景。
参考书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美] 彼得·C.布朗、亨利·L.罗迪格三世、马克·A.麦克丹尼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