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86岁的他面对儿童与湖山,回归性灵天真。

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历史记载的状元,他36岁中状元,正是武则天正式称帝的第五年,武则天已经71岁高龄。武则天大力推动科举制度,从民间士子中选用人才,贺知章以其博学,通晓历史典故典章礼仪,而掌管国家祭祀。

唐玄宗37岁登皇帝位,贺知章已经53岁,对于掌管国家重要礼仪的旧臣,唐玄宗安抚加尊重,因为这是政治上的助力。贺知章学问渊博,无有私心,且表面性格旷达,但是颇有主心,很对唐玄宗的性格脾气,在给太子选师傅时,他选择了贺知章。

贺知章写的送母回乡(儿童相见不相识)(1)

比如有次,唐玄宗去东岳,带领人多,且要拜的神也多,不知道如何安排礼仪,贺知章说,历史神话中昊天上帝在主位,其他的神虽有帝号,在臣位,皇帝你只需要重点祭祀一个最高的神就行,其他的神由臣子祭祀。”这就厘清了神与现实皇帝的对应关系,皇帝代表最高的神,虽然和从前皇帝诸神遍敬有了很大礼仪的不同,但是这也无疑加强了皇帝就是宇宙之神,神权天授的重大精神含义。

唐玄宗回报贺知章的是授秘书监,也就是掌管国家历史典籍。而且唐朝很多进士都会在秘书省工作一段时间,再根据官职才干进行分配。可以说秘书省是唐朝朝廷的人才基地。可以看到唐玄宗与公与私,对贺知章都是高度信任的。

那么贺知章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平常喝酒,谈些神仙修行之道,但具体的工作完全支持唐玄宗。唐玄宗晚年好道,这和李唐以道教圣人李耳之后裔自居有关,也是承平盛世,一种自然的精神追求,而贺知章和唐玄宗的互动就更加紧密。

他为唐玄宗举荐了有神仙之气质的李白,为盛世大唐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贺知章写的送母回乡(儿童相见不相识)(2)

天宝三年,贺知章因病恍惚,上疏给唐玄宗,请求正式成为道士,求归乡里。唐玄宗此时是唐朝道家最高的领袖,与公与私,都会诚恳助力,他给了贺知章家乡鉴湖一带作为他的道观和养老地,写诗赠行,还要皇太子率领百官亲自拜别。

这是极其高的礼遇。或者唐玄宗是感恩贺知章在东岳的一言之定,从精神上理清皇帝与神的关系,如果不是贺知章,面对纷繁的礼仪人事,他的江山未必有如此稳定太平。

如释重负的贺知章,回到家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其一

贺知章离开故乡恐怕不是36岁,进士之考每三年举行,很多人十几岁就背井离乡,漂泊京城。贺知章少年时代是早唐时期,许多人抱着爱国奉献的单纯想法,去找未来之路,可以从贺知章通晓神话典故,可以看到他是经历过道教的学习和生活的,这或者是常年漂泊在外,一种学习和求生的方式。他晚年喜欢在市井的酒店中和人喝酒,可以感觉他年轻时代混迹市井,有着卑微而坎坷的少年和青年精力。

他年轻时不是不愿意回到家乡,而是功未成名未就。而考中进士之后,多年是在清水衙门里,又面对朝堂的朝夕风雨,他得力于他渊博的学识,清贫的出身,免于卷进混乱的人事争斗,对于典籍的研究热爱,最终也使他选择了一条内心修行的道路。对于家乡,他在心里,却无法回来。

直到现在。自己的口音并没有改变,可是已经白发苍苍。

贺知章是唐玄宗喜欢的人,因为唐玄宗还是个颜值控。贺知章张九龄,都长得相貌堂堂,风度飘逸。

贺知章写的送母回乡(儿童相见不相识)(3)

贺知章此时虽然八十有六,但常年在皇帝和太子身边,此时又有车马一路护送,就算他下车来,布衣素服,拄着拐杖,也会让人惊讶如此白发飘飘,一个老神仙来了。

乡村里的孩子围绕着这个远道而来的神仙爷爷,自然是会惊讶,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你是不是神仙呢?

在那一瞬间,贺知章是感慨良多的。他想起他的童年,少年,也是和这些孩子一样天真吧,岁月沧桑,那个从此地出走的少年,几十年风雨过去,在回头一望时,只是弹指间,他仿佛修道的仙人回到故乡,故乡已经几世,丁零威化鹤回来,城郭已改。但是不变的是家乡的口音。

这首诗打动很多人,因为口音。很多人在外奋斗了一生,会各种话,唯一不能忘记的就是家乡话,每听到有人说家乡话,都会触动最天然的柔情和亲近感。

贺知章当然知道,以他的年龄回到这里,已经很难有相识的故人了。毕竟还有多少人能够活到86岁。他看这里,是乡音牵起的熟悉,代代乡音,人家看他,如同传奇。

但这首诗还是乐观而平和的,因为,终于回来,拥抱了故土。

贺知章写的送母回乡(儿童相见不相识)(4)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略微安定下来的一首诗。贺知章一生只有俸禄,因为他做的不是权臣,是高级文官。虽然弟子满天下,但唐玄宗看中他的,恰恰是神仙洒脱的状态,所以才放心将太子和秘书监交给他。所以这大概是他唯一一次开口向唐玄宗要点什么,要的也不多,请求自己老家的住所翻修成简易的道观,门口的荷塘作为放生池,不许他人垂钓和捕捞,仅此。但是唐玄宗岂能这样对待一个有功之臣,大笔一挥,你家门口的鉴湖一带都给你。况且地方官也不敢马虎。

所以贺知章最后在家乡还是相对安逸的。

安逸必然会见故人聊故事。这个近来人事半消磨,是个典雅之笔,是绝大部分都肯定不在了。听着别人讲故事,总会有动情总会有不堪,他的眼睛看着门外或者窗外的湖水。

生于斯而老于斯的,起伏的是人生故事,是生命来去,而没有太多变化的,是这一湖浩瀚春水,年年依旧,是伤感,也是永恒。

贺知章写的送母回乡(儿童相见不相识)(5)

这两首诗深沉与达观都有。有人看到里面的沧桑深沉,但有人看到里面的达观和永恒。

我常常想,贺知章真的相信道教吗,真的追求长生不老吗?他的诗不是虚无的,相反非常现实,只是那种平和和达观升华了这种现实,而不是道教的神仙虚无之道。

他的诗更像是陶渊明的。死去何所惧,托体同山阿。修道可能只是一个障眼法,他不过是如愿以偿回到了故乡。

对于李唐来讲,他是有功的,他是唐玄宗时代朝廷精神上的一个稳定器。那个从故乡少年或者青年走出的年轻人,他无论吃了什么苦,此时也觉得无有遗憾。除了时光,除了无法更多陪伴的家乡。贺知章面对儿童与湖山,回归性灵天真。

贺知章写的送母回乡(儿童相见不相识)(6)

同年,他病逝鉴湖。追赠礼部尚书。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