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事情的胜败都在于选人用人的恰当与否。如果选用不恰当的人或者没选用合适的人,往往会让事情事倍功半,无法发挥最大的潜能,也不能能把事情做好。

孔子曾说: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用人之道,贵在用人之长,而不是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

尽管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但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长板的长度,只要把水倾向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板,就能装最多的水。

也就是说,用人要用其长处,规避人的短处。

儒家思想对用人看人的方法(历史上这三种用人之道是不祥的预兆)(1)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

职工是单位最大的财富,一个单位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凝聚职工力量,把职工摆在重要位置,依靠职工推动单位发展。

能不能把职工的凝聚力转化为单位发展的驱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增强职工的归属感选用职工。

一个单位如果出现下面这样三种用人之道,往往都是不详的预兆。

儒家思想对用人看人的方法(历史上这三种用人之道是不祥的预兆)(2)

第一种:有贤而不知。什么样的人是贤人呢?在儒家思想里,所谓的贤人,就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掌握了先天之道,从而知道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样的人就是贤人。循着贤人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能成为贤人的人,其实并不多。一个单位里,如果有这样的贤人,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知道,就或导致没有办法发现贤人,发现不了就不知道有贤人,就造成了有贤而不知的局面。这是一个单位不祥之兆之一,因为发现不了贤人而导致不知道有贤人,即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儒家思想对用人看人的方法(历史上这三种用人之道是不祥的预兆)(3)

第二种:知贤而不用。当我们知道一个单位里有贤人了,那么就要把贤人选出来用起来,如果发现了贤人却不用,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浪费是可耻的,浪费资源更可耻,浪费人力资源是浪费中最可耻的,没有之一。所以,当知道单位里有贤人之后,就要敢于选用,把贤人用起来。当一个单位发现了贤人,却不选用不使用,贤人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发挥。因此,如果知道有贤人而不加以利用的话,就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那么一个单位的竞争力就不能提升。这是一个单位不详的第二个预兆。

儒家思想对用人看人的方法(历史上这三种用人之道是不祥的预兆)(4)

第三种:用贤而不任。古人云:举贤而任之。意思就是说,举荐了贤良的人,把它用起来。用起来就是把贤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给予一定的职务和地位,这就叫做任。如果一个单位想要使用贤人,却还不给予合适的岗位,那么,就不能把人才的力量充分发挥。一个单位若是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明显的不会用人,也就不能发挥贤人应有的水平。这是一个单位不祥的第三个预兆。如果一个单位出现了这样三个预兆,一般都是乌烟瘴气的单位,一个人若是在这样的单位,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

儒家思想对用人看人的方法(历史上这三种用人之道是不祥的预兆)(5)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雄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