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申城马路遍植梧桐、香樟等行道树,各小区也种植雪松、广玉兰等高大树木,可说是绿化繁茂,草木葳蕤,这就让蝉有了栖身之处。今年申城热得早、热得凶,刚一脚跨出梅,气温立即飙升,甚至超过40摄氏度。于是,蝉的生存具备了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夏日便处处耳闻蝉鸣之声。

文人爱蝉(宁品读蝉)(1)

蝉,又名知了;上海人俗称“野胡子”。

小时候不懂“野胡子”从何而来,为何夏天叫了,秋冬之后又销声匿迹不见踪影?长大学了知识,原来蝉是自然界的一种昆虫,雄性的胸腹交界处有“发声器”,依靠覆盖到尾部、长而透明的四翼振动,会发出尖锐响亮的叫声。它的幼虫穴居于地下土中,依靠吸收植物根须汁液生长发育,成虫后,爬上树干羽化,更甚地吸食枝干、叶茎的汁。有一则谜语描绘得颇为形象:“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雄蝉为何高声鸣叫?原来它是为“求偶”歌唱,一旦交配结束,它就完成历史使命,故而被人们调侃为“短命歌手”。

文人爱蝉(宁品读蝉)(2)

记得少年时期,常与小伙伴去兆丰花园(即今中山公园)捉知了,带好事先准备的长竹竿、面筋和笼子,进得公园,专挑在高大树木下,眼耳并用。年少,眼力好,一粘一个准,不消大半个时辰,便可将一笼知了带回。到得家中天井里,与伙伴们逐个挑选,方法是将其腹部朝上,用食指轻轻抓挠,会发声的留下玩赏。自然,也不乏有雌性“哑蝉”混迹,弃之。

为啥竹竿加面筋如此易捕捉?正是利用蝉的两个特性:一是它薄而透明的蝉翼,十分容易粘住;二是它趴在枝干上是保持仰天的姿势,这就使羽翼完全暴露朝下,给捕者以机会。

前几日我走上阳台,忽见一硕大的知了,正仰天攀在米兰嫩枝上一动不动,我明白它在干啥,手头没其他工具,转身随手取过一柄大号镊子,猛一伸手,夹住了它的长翼,它立即“叽叽叽”地边挣扎,边悲鸣。我正欲细看,它竟挣脱身子,“咿呀”一声飞走了,手中的镊子前端留下半截蝉的翼片……

关于蝉的记录可谓悠久,古诗《早蝉》曰:“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声。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亦有《晚蝉》为其写照:“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更为有名、传诵人口的是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用起兴手法,以蝉鸣逗起客思,托物言志,表达悲愁情绪。此外,关于蝉也有褒贬不一的句子,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其他还有蝉联冠军、金蝉脱壳、噤若寒蝉等词语,为古往今来的文章增色添彩。

文人爱蝉(宁品读蝉)(3)

末后,还得肯定一下蝉是药食两用的营养之物,它富含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等,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以及小儿惊痫等症。古代《礼记》中早有食蝉记载,蝉不仅是平头百姓的餐桌之物,且是达官贵宦的宫廷佳馔。

一直不曾忘记,年少之我跟父亲去南京路食品公司,玻璃瓶里满是偌大的蝉,上贴品名标签,不知哪位权威之士赐其雅号:“龙虱”。噫嘻!不失尊贵与幽默。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陈日旭

编辑:廖且为、张 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文人爱蝉(宁品读蝉)(4)

文人爱蝉(宁品读蝉)(5)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