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家庭都开始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因为他们相信留学能够开阔孩子眼界、提高逼格,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机会。不过也有的人调侃说,留学只是出国镀金,混一个文凭,是有钱人的"投机"游戏。不管怎样,现代留学生的生活问题靠着父母就能解决了,但各位是否知道早期的留学生是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和现在留学生一样呢?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

出国留学热最早源自于清朝末年,到了民国初年时,则开始了大规模去国外勤工俭学的浪潮,尤其是去法国的留学生,络绎不绝。1912年,张晋江、吴志辉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会,并且宣布学会本着以俭学、推广留学之方法为宗旨。三年后,蔡元培等人在法国又发起组织勤工俭学学会,学会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尽劳动者之智。仅在1919年初到1920年年底,中国先后就有18个省送出1600多名中国留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这些留学生当中就包括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人。他们在日后可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不小贡献的人。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2)

1920年10月中旬,马赛港的一艘游轮甲板上一个16岁的青年挤在人群当中,这艘游轮开始了他5年3个月的法国生活,而这个人就是邓小平。10月末邓小平和他同行的20多名中国留学生,终于抵达了距离巴黎200多公里的科尔瓦多斯的小城巴约,在这里他们将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涯。

当时每个月的伙食费与住宿费是200多法郎,而中国留学生的日常开销在25法郎左右,在省了又省的情况下,邓小平将日常开销控制在18法郎,但因为每个月还有200多法郎的开支,对于这些自费留学的学生来讲,实在不是一笔小的数额。5个月过后因为没有办法继续承担高昂的留学日常开支,邓小平不得不选择离开了学校。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3)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勤工俭学这个初衷被抛弃得越来越远,俭学不成的邓小平只好选择勤工来维持生计。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法国南部重工业城市克鲁梭钢铁厂当学徒工。在工厂,邓小平被分配到轧钢车间,每天的工作就是把高炉里熔融的钢水先铸成钢锭,之后再放到机器上面压成钢板,这项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不需要什么专业的技术培训,但相当辛苦,而且危险性高。

钢条或者是钢板通常的重量在几十或者上百公斤。高温车间里在被钢水映红的热蒸汽中,工人们还要用长大的铁钳夹着红热的钢材拖着跑,如果一不小心摔在热轧钢材上,全身将会被烫伤。有时机器发生事故,钢条从机器中向外乱射出来,也会发生严重伤亡事故。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4)

工人们每个礼拜都要在这个环境里工作50多个小时,有时还会加班加点的工作。在这个工厂里,中国留学生的工资比较微薄,每天的固定工资只有12-14个法郎,强大的工作量对于17岁的邓小平来讲,属实是一份繁重的苦工

当时邓小平还未成年,身材比较矮小,不满18岁只能按照法国的规定当学徒工,而学徒工的工资更低,每天只有10法郎。勤工俭学的学生们住在离工厂只有20里地的盖沙南宿舍,宿舍条件也比较艰苦,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大屋里面,还好宿舍里面有食堂,早饭和晚饭可以在里面吃。

至于中午,邓小平经常带着面包在工厂里面吃,渴的时候就喝点工厂里的自来水,每天见不到一点荤腥。食堂里的饭菜虽然便宜,但每餐至少要花40-70生丁。在工厂工作,学生还得自掏腰包买工作服,每套要花20~30法郎。工资低的连基本温饱都解决不了。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5)

后来邓小平回忆起他这20多天的轧钢生活时说:"当时在钢铁厂做了一个月的苦工,赚的钱连吃饭都不够,最后开工资的时候还倒赔了100多法郎。"这段艰苦的打工生涯虽然短暂,但对于他来讲却是一个重要的经历,这也是使邓小平初次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同时这段时间的轧工生活也使邓小平对真正的产业工人有了初步的认知。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6)

因为第一次打工的失败,邓小平在1921年10月份又到了香布朗工厂应聘成了一名压花工。主要是用薄纱和绸子做花,然后把花扎在一根铁丝上。工作比较简单,但报酬也少,大约扎100枝花才挣到2个法郎,熟练工每天最多也就挣10多个法郎而已。如果想要维持生活,每天至少要扎600-700枝花左右。

即便是邓小平拼命的工作,但是这样微薄的收入也只能维持几天生活,于是他再次的失业了。从这以后,邓小平碰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哪里需要工人就去哪里,所得的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当时一块羊角面包和一杯牛奶对于他来讲已经算得上是奢华的套餐了。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7)

1974年,邓小平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路过巴黎时,他特意买了一整箱的羊角面包。从此看来,他在留学法国的时候,羊角面包一定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压花工失业后的第2年,邓小平又到了蒙达尼附近的一个橡胶厂应聘做一名临时工,开始了他的第三份工作。这是他到法国之后第二次进入大工厂工作,这时的邓小平已经18岁了。他的工作是每天站在工作台前10小时生产5000双胶鞋,工作看似简单,但是也比较乏味。邓小平工作是负责把鞋底、鞋垫、鞋帮放在木模上,之后和内衬贴合在一起,每小时只赚1法郎。

后来他又到了巴黎近郊的雷诺汽车厂做工,当时雷诺汽车厂已经成为了法国著名的大企业,工厂里面员工加起来有一万多人,这个时候的邓小平已经21岁了。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8)

在法国生活了5年的邓小平,法语已经练习得非常流利,邓小平被安排了一份钳工学徒的工作,几个月之后成功地成为了一名钳工,这时已经有了较多的收入。40年后邓小平被派到拖拉机厂参加劳动时,没想到再次成为了一名钳工,当时他干起活来技术依然非常娴熟。

在法国留学期间,邓小平虽然每天艰苦的工作,但他一直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留学法国的邓超林曾经说:"有一个四川的小孩,身材比较矮小,胖胖的,记得当时他只有17岁,每天总是蹦蹦跳跳,走到这一脚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脚和别人开玩笑",也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使他克服了在法国留学期间的各种困难,而且还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9)

邓小平加入革命组织是在哈森橡胶厂做工的时候,那是1992年的2月,在那里他初次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从一个进步青年逐步成为革命战士。

他在中国学生的工棚里认识了比自己年纪稍大的王若飞,王若飞1919年来到法国,当时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王若飞对邓小平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邓小平受到了王若飞、李富春、赵世炎等人的影响,在当年夏天,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

当时旅欧"少共"的机关刊物《少年》,在1924年改名为《赤光》。《赤光》每一期第12页,都着重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中国的黑暗事实。刊期创办不久之后,邓小平就成为了编辑部最年轻的一名成员,当时这个编辑部就设立在周恩来的卧室里中,那时候的周恩来住在戈德弗鲁瓦街17号一家廉价旅馆里面。

最开始邓小平负责刊期的刻写和印刷,经常都是白天到工厂里面工作,下班后就马上赶到编辑部进行编辑。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0)

在狭小的房间里,周恩来就把写好的或者是已经修改好的稿件交给邓小平,而邓小平接着把这些稿件一笔一画地写在蜡纸上,之后用一台简陋的印刷机印好再装订起来。

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邓小平的认真工作态度以及出色的工作成绩给身边的同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身边的同志们亲切地把它称作"油印博士",这个称呼不仅是平时感情的增加,也是对邓小平辛勤劳动的肯定,同样是对这位年轻革命者的鼓励。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1)

成为青年团员的第2年,邓小平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欧旅支部,当时中共旅欧支部是旅欧团组织的母体,领导团的所有工作。第二年年初,邓小平被派到了里昂,被指定为里昂地区中共旅游支部特派员,负责领导当地的党团工作以及化工运动,也就是担任了里昂的中共旅游支部负责人,当时的邓小平仅有20岁,就被赋予了独立的政治领导权。

第二年的夏天,他又和中共组织部其他同志一起组织,并且领导了留学法国勤工俭学学生、华工和各界华人掀起了声援国内运动的热潮。6月14日他又召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这次活动吸引了数千的法国人以及中国人参加。最开始游行示威因为法国当局的阻止,就决定在中国驻法公馆内示威。

6月21号,一群年轻人乘坐着二十多辆汽车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进发,到了使馆就分别行动,有的人负责把守大门,有的人负责占领电话机,在公使的房间里找到了陈箓,迫使他在一份文件上签字,文件的内容大概是支持中国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2)

法国警方最开始不知道学生们的这次活动,事后才匆匆赶到驱散了人群,但当时并没有抓捕任何一名参与者。但是法国警察这一行引起了法国一些新闻舆论的不满,他们对法国当地警察的做法进行了大肆抨击,警察也因为新闻舆论的压力不得不采取行动,突击搜查了示威者的住处,逮捕了大概60名示威者,对其中四人进行了审讯,又根据命令,将其余的人员驱逐出境。

邓小平法国留学生涯的最后一站是在卡斯特雅街3号一家全是中国人居住的旅馆里。1925年10月4号,在巴黎肖莱大街的咖啡馆里,邓小平以中共旅游支部负责人的身份主持了一次秘密的会议,当时会议有二十五名中共党员参加,主要讨论的是重建欧里中共党组织的必要性的问题。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3)

第二年初,邓小平在行动委员会召集的会议上发言,他主张亲近苏联政府,通过这种方式打击帝国主义。会议上,对邓小平的发言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投票通过了一份致中国驻法公使的最后通牒,

通牒当中一共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点要求是向当时的法国政府和巴黎的外交使团,抗议他们所奉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第二点要求是指定中国驻各国的使节,敦促他们向所在国政府提出抗议,并且反对帝国主义抗疫派军舰和军队到中国屠杀中国同胞。显然这次会议说明了中共欧里支部仍然在继续的活动,邓小平同时增长了政治才干和经验,已经成为了出色的政治家,当时邓小平的年纪是22岁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4)

1920年1月份,邓小平来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为是法国社会最底层的外国留学生,并受法国警方追捕的秘密共产主义组织成员的原因,他变成了受到欢迎的贵宾,同样变成了高级共产主义大学的正式学员

在这里,邓小平全身心放松,心情非常愉快,但是苏联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创伤还没有完全地抚平,但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决定,全力保障这些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时的外国学生享有优于俄国师生的生活待遇。邓小平相当珍惜这一次的学习机会,在中山大学的教案里面还记录着他对功课非常感兴趣,并且担任了起班的党组组长的事情。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5)

邓小平在莫斯科撰写的自传里面提到:"我过去在西欧团体工作的时候,每天都感到能力不足,以至于经常发生错误,所以我便早有来苏学习的决心。"邓小平心抱着留在苏联一天,就要多努力研究一天的心态,要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更高层面认知,必须专心读书。

通过在中山大学的学习,邓小平受到了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也是因为这一次的学习奠定了他之后从事革命工作所必需的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

因为这个学校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之后,俄共和共产国际决定在莫斯科创办了一所专门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的学校,所以在这个学校里走出了国共两党的很多名人。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6)

这也是这样的原因,邓小平与当时来苏联学习的蒋介石之子蒋经国有着不同寻常的一段交往。蒋经国到中山学校的时间比邓小平早到了一个多月,当时的他只有17岁,因为他的年纪较小,平时总是喜欢戴着鸭舌帽,而且还穿着一件当时比较流行的夹克式工人服装,所以身边的同学都把他叫做小工人。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里两个人不仅在同一个班,而且还是同一个组的成员。邓小平因为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笑,组织能力强又善于辩论,所以被同学们称为小钢炮,也被选为组长。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7)

蒋经国在吃完晚饭后总是喜欢跟随着邓小平等人到学校附近的广场公园以及莫斯科河畔,边散步边聊天,特别喜欢听邓小平对他们讲在法国留学时那些惊心动魄并且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一次他还问邓小平为什么总喜欢戴着那条蓝白道大围巾,邓小平回答:"这条围巾是当时在法国做清洁工时发的,在法国做清洁工还要捡马粪,因为在法国捡马粪能挣钱,干一天足够一个星期的日常开销了,最划得来"。蒋经国这才知道邓小平为当清洁工而感到自豪,从而他又对身边的这位兄长增加了几分敬意。

中山大学的学生徐俊虎日后回忆中说:"当时邓小平和蒋经国两个人个子都不高,站队时经常肩并着肩,蒋经国总对邓小平开玩笑,叫他小钢炮,最后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当年同窗的朋友加同志,50年以后竟然成为了海峡两岸的风云人物"。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8)

而对于蒋经国来说,或许是那次中山舰事件后邓小平和他的一次谈话,令他难以忘怀。这个事件发生在1926年3月下旬,是蒋介石策划的反共反苏行动。而当时远在莫斯科的蒋经国,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消息传来时,一下就使他成为了中国学生的众矢之的。

当时一向性格活泼的蒋经国变得格外低落,他的同学徐君虎问他:"你老子反共你怎么办?"蒋经国含着眼泪说:"蒋介石要真的反攻,就连他的命一起革掉,"

说完他还从兜里掏出了一封信给徐君虎看,只见信中的开头写到:"蒋介石同志,我今天站在同志的立场对你讲话"。在信里,蒋经国明确地和自己的父亲划清了界限,还说道:"反共,就是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这就是反革命。"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19)

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找到了他,对他讲了三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说,这次事件说明了蒋介石站在了和人民对立的立场上,是破坏国共合作的严重政治事件,同学们对于他的谴责和声讨是应该的。

二层含义是向蒋经国解释了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重,因为他父亲的原因有这个家庭背景,同学们对他有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三层含义他告诉蒋经国,生在人世,家在人后,都要靠自己,今天你能够向组织上汇报,说明你是相信组织的,组织就认真地告诉你,要和你父亲的错误划清界限,真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用自己的行动给组织和人民一个满意的回答,他的这番话给蒋经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蒋经国还在中山大学的校报,以及当时苏联的消息报上发表了声明,以划清界限的态度坚定地写出:"蒋介石作为一个革命者,已经死亡了,他是我的父亲,曾经也是我的革命战友,现在他变成了反革命,反革命就是我们的敌人,以后他是他,我是我,我仍然会跟着革命走"。

在学习期间,邓小平的表现出色,在他的入学登记表的末尾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是由中山大学苏共党支部书记阿格尔签名的评语:"邓小平是一位非常积极的党员和团员,是学校共青团组织最优秀的组织者之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良好的党性锻炼。"

蒋经国和大陆接触(曾与蒋经国同窗)(20)

1926年年底,邓小平踏上了回国的道路,当时因为国内斗争需要并没有完成学业,但对于他来讲,这一次留苏学习的意义重大。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虽然在法国的他从一个怀揣实业救国梦想的少年,变成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人,但是毕竟没有受过系统马克思主义教育。

经过了这一段学习,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也坚定了要把自己交给党,并且他在苏联深刻地感受到了没有压迫黑暗、充满着友爱的社会,这和他当年留学法国时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他更加坚定了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他在以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为了捍卫他心里面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圣殿的纯洁性,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毕生心血。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