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最古老村(涞水现五块古碑最早距今510年)(1)

古碑出土现场

近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家进行考证之后,对今年在保定涞水明义乡司徒村发现的五通古碑得出结论,五通石碑分属于明清两代,记载了司徒村内古寺古桥的修建历史,其中最早的一通古碑为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所立,距今已有510年历史。12月15日,燕都记者来到司徒村,对五通古碑的发现和考证经过进行了探访。河北师范大学驻司徒村工作组成员表示,希望通过对古碑的挖掘和考证让人们就记住“乡愁”。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见习记者魏如翔 实习生樊洁 文/图

涞水最古老村(涞水现五块古碑最早距今510年)(2)

重修安石桥碑拓片

发现:修路过程中五块石碑重见天日

12月15日13时,燕都记者来到位于涞水县西南的明义乡司徒村村委会,五通古碑整齐地排列在院中,碑面光亮而清晰。石碑底座已经用水泥重新进行了固定,新砌的底座上标有“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一日”字样。

“石碑是在4月和6月的修路过程中发现的。”司徒村村委会副主任贾时立说,司徒村今年在进行面貌改造提升,石碑是在施工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总共五块,其中最早的一通为弘治十七年所立,距今已有510年。“发现石碑以后,村委会就和河北师范大学的驻村工作组一起把它们保护了起来。”

涞水最古老村(涞水现五块古碑最早距今510年)(3)

工作人员清理石碑

“我们村历史上有‘南庙北寺’一说,这几块石碑原先也应该都是在寺庙里放着。”贾时立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寺庙走向破败并最终消失,几通遗留的古碑被则人们拉到了村道上,做了排水用的“水簸箕”。

“当时人们也不知道这是宝贝,后来慢慢就被埋在了地底下。”贾时立说,几块石碑已经被埋在地下几十年,村里一些老人对石碑埋放的位置还有印象,所以在修路施工的过程中格外小心,生怕对石碑有所毁损。

据贾时立介绍,与石碑一起重见天日的还有若干石质建筑构件,可能为村北古寺的遗物。

涞水最古老村(涞水现五块古碑最早距今510年)(4)

五块石碑林立在司徒村村委会院中

记载:碑文记载古寺传说透露村落历史

五块古碑重见天日之后,河北师范大学驻司徒村工作组请来了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专家,在10月28日到11月1日对五通石碑进行了清理,并对古碑碑文进行了拓印。

近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家对五通古碑进行考证之后得出结论,其中三通分别立于明弘治、嘉靖和清康熙年间的石碑为对司徒村北咸华寺的重修记载,印证了司徒村北有“大寺”的说法,其中还记载着一些关于古寺的神秘而美丽的传说。

据镌刻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古碑记载,在弘治年间有人看到咸华寺大殿上方有经久不散的金光祥云笼罩,地方乡绅遂自献寺庙周围的土地、捐纳资材,修建了“天王殿”并扩充了寺中其它建筑,完成了一次对寺庙的扩建。

嘉靖年间石碑碑额刻有“檀越芳名”,康熙年间石碑背面碑额上则刻有“合村满汉善人”,而碑刻上的捐资名录上刻着的普遍是全家人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司徒村村民几乎全家都是佛教信徒,而且在清康熙年间,涞水司徒村已经是满汉杂居的村庄了。

“这对我们村的历史是一个见证。”贾时立说,几通石碑弥补了村里人关于本村历史记忆的缺失,意义很大。

解谜:古村两“未解之谜”由碑文解开

除了三通关于重修古咸华寺的石碑,另外两通关于司徒村石桥的古碑还揭开了村子的两个“未解之谜”。

“我们村西边有一道年代久远的石桥,县志上都没有记载。”贾时立说,这道石桥对当地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村民从这道石桥来来往往很多年,但却没人说得清这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也不知道石桥叫什么名字。“以前都只是叫它‘司徒桥’。”

燕都记者来到司徒村村西找到这座石桥,该桥由条石砌成,约6米长3米宽,敦实严整地横跨在小河之上。“几年前修了新桥,这个石桥才不用了。”一位村民说,这座石桥几年前还是从西边出村的必经之路,几十年来大家都靠它通行。

“发现了这两块碑,看了碑文,我们才知道这个桥叫什么桥,桥下面的河叫什么河。”贾时立说,根据碑文记载,这座石桥名为安河石桥,桥下的河名为安河,是易水河的支流之一。

“这次挖出来的石碑中,其中两通记载了关于这座石桥的历史。”河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组成员史玉新说,据该校历史文化学院的考证,两通石碑为光绪三十一年所立,根据碑文记载,该桥重修于光绪三十一年,正值清末实施新政、进行变法之际,让这座桥的修建有了特别的意义。碑文撰写者苑曾扬为当地进士,在碑文中透露了清末新政在朝野中的反应,并说明了乡间修桥铺路虽然是民间小事,但关乎国计民生。

盼望:挖掘村庄历史让人们记住“乡愁”

“据村里老人讲,司徒村是一块风水宝地,村西有河、村北有大寺、村南有大庙,我们就想着挖掘一下这个村的历史。”河北师范大学驻司徒村工作组成员史玉新说,工作组驻村伊始就发现了司徒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对村里的历史,又没有人能说得上来。

“司徒村的历史,县志无记载,村史无考证。”史玉新说,村里一直流传着“南庙北寺”的说法,虽然寺庙早已不复存在,但关于村子历史文化的线索不可能彻底消失。

“后来听说村里的路下埋有几块石碑,我们就想找机会取出来,好好挖掘一下村庄的历史文化,积累一些‘乡愁’元素’。”史玉新说,乡愁是关于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记忆,这些石碑正是对司徒村历史的精准记载,能加深人们对“乡愁”的记忆。

“现在,工作组已经建起了碑林和碾棚磨棚,加上几棵村里留下的古树,用于记载司徒村的历史。”史玉新说,把这几块古碑加以保护,形成“碑林”,不仅能让村民们对本村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把古碑中蕴含的“乡愁”元素放大,让人们记住浓浓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