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易戒,情难守”,人戒不掉的不是物质和情欲,而是与生俱来的爱,没人能在爱的沦陷里全身而退。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1)

《色戒》是情色故事吗,为何还引发了一场笔战?

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女大学生王佳芝施展“美人计”,接近日伪特务易先生,伺机行刺,不料最后关头,美人爱上了刺杀对象,临阵反水,放走了易先生,自己和同伙全被枪决。

这就是张爱玲《色戒》的故事梗概,作品发表半年后,有笔名“域外人”者发文抨击,斥《色戒》是歌颂汉奸的文学,是不值得写的文学。

《色戒》之所以遭到批判,主要是因为,一般作者处理这种题材,难免要写女特工的英勇壮烈和汉奸的凶残无耻,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云云,大肆宣扬一番爱国主义情怀。

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却被解构为男女情欲的“张爱玲式的戏码”,她笔下的王佳芝不仅没有任何革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反而因私情害己害人,更害了国事。

更何况这份“情”还并非纯洁的精神恋爱,而是赤裸裸的性爱,如此惊世骇俗,不能不令人侧目。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2)

但“汉奸”一说,实是张爱玲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众所周知,1943年至1945年是张爱玲创作高峰期,在当时的上海文坛红极一时,抗战结束后,她虽未被南京政府正式定为“文化汉奸”,但社会舆论却欲置她死地而后快。

她的文学活动甚至私生活,都成为众人谩骂的焦点,尤其是和“文化汉奸”胡兰成的一段情事,更将她绑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导致后来人们往往将胡兰成的汉奸身份加在她身上。

当时上海的大刊小报对张爱玲的恶意攻讦,数不胜数,标题多为《无耻之尤张爱玲愿为汉奸妾》、《“传奇”人物张爱玲愿为“胡逆”第三妾》等。

“言辞尖刻轻佻,多属人身攻击,无稽谩骂”,更有甚则,把张爱玲形容为“打扮妖艳的女鬼”主张当局采取“有所处置”的行动。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曾说:

“抗战胜利后的一年间,我姐姐在上海文坛可说是销声匿迹。以前常常向她约稿的刊物,有的关了门,有的怕沾惹文化汉奸的罪名,也不敢再向她约稿。”

心性孤傲敏感的张爱玲,被人泼了这许多污水,教训不可谓不惨痛,因此她对“汉奸”的指责极为敏感。向来不喜欢打笔墨官司的张爱玲,面对“域外人”的如此严厉的诘责,鲜有的做出了回应。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3)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色戒》从1953年开始构思,1978年首次发表在《中国日报》人间副刊,整整历经25个寒暑,人们才得以看到那段“地狱”中的爱情。

张爱玲虽对政治迟钝,但她知道《色戒》题材敏感,很容易在敏感时刻成为敏感话题,为了避免重蹈抗战胜利后的那段覆辙,因她的文章而连带有人对她进行人身攻击,所以《色戒》的发表一拖再拖。

她大概是希望时间能冲淡一切,使所有的敏感消耗在岁月的长河里,谁料终究事与愿违,《色戒》的发表还是让她重又背负了“汉奸”的骂名。

《色戒》一改再改,一拖再拖,从盛年到花甲,历经了张爱玲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

1983年在皇冠出版的合集《惘然记》序言中,张爱玲谈《色戒》说,这个故事曾令她震动,因而甘心涂涂写写这些年,一点不觉得其间30年已过,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这也是她对待感情的态度,《色戒》是否有原型这里暂且不论,但王佳芝身上有太多张爱玲的影子。

爱得卑微,爱得小心翼翼,爱得患得患失,王佳芝在爱情中的纠结与痛苦抉择,若非有着亲身经历的切肤之痛,怎能写得如此细致入微,感同身受?

而易先生身处险地,时刻都有被暗杀的危险,却风流依旧,艳遇不断,像极了当初见一个爱一个的胡兰成,而对女人的残酷绝情二人又如出一辙。

《色戒》2万来字,张爱玲却涂涂写写30年,平均一天两个字,个中曲折大概与胡兰成也脱不了干系。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4)

1943年张爱玲发表小说《封锁》,胡兰成一读再读,对作者倾心不已,二人因文结识,相知相爱,并于次年,即1944年8月,结为夫妇。

胡兰成许她“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张爱玲迎来的,却是时局的动荡,和胡兰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变节与出轨。

逃难路上,胡兰成依然不改风流本性,处处留情,先是护士小周,后又斯家小娘范秀美。

即便如此,孤傲清高如张爱玲,依然不曾放弃,当她得知胡兰成与范秀美避难于乡下时,不惜冒着炮火,辗转千里来看他。

即使后来,张爱玲看穿了胡兰成本性,写下诀别信时,依然随信寄去了自己的全部身家30万元,那是《新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全部稿费。

面对胡兰成,张爱玲真是低到了尘埃里,可尘埃里的人往往不会被人看到。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5)

《色戒》中,王佳芝曾这样形容易先生:

“他诱惑太多,顾不过来,一个眼不见,就会丢在脑后。还非得盯着他,简直需要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

张爱玲的语言一向或简练老辣,或隐晦暧昧,像这样直言不讳的大白话,是很少见的。

“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画面感很强,又有一种喜感在里面,读到此处,不仅令人喷饭,但细细品味,内里又藏着无限的心酸与无奈。

在这里,易先生和胡兰成好似重叠,成了一个人,都风流好色,见一个爱一个。张爱玲几乎一生都被胡兰成所累,所以很难说易先生身上没有胡兰成的影子。

在执导《色戒》时,李安曾说,易先生这个角色,是把丁默邨、李士群、胡兰成、戴笠四个人的特质糅合在一起的,汤唯演的,则是王佳芝和张爱玲的重叠。

张爱玲涂涂写写小半生,却只写了这么一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狂欢,何其残酷,何其绝望?

若非胡兰成晚年所作所为,或许这个饱含了张爱玲太多个人经历感情的故事,最后的结局不过是化作一抔不为人知的清灰。

胡兰成晚年旅居台湾教书时,曾大肆谈论张爱玲,并于1976年由远景出版社再版《今生今世》,揭露张爱玲隐私与二人情事。

当时张爱玲虽人在美国,但听闻此事后颇为不快,这大概也是促使她发表《色戒》的一个重要原因,彻底和前尘往事做一个了断和交代。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6)

当李安遇到张爱玲,他们会在《色戒》里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世上总是读书人少,围观者众。

尽管张爱玲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已成名,但读过《色戒》的人很少,直到2007年李安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才使得这部曾无人问津的小说广为人知。

但一般人关注的焦点却不在作品本身,而在情色上,尤其是电影《色戒》中,梁朝伟和汤唯的三段大尺度床戏,更是引爆“嗨”点,使小说《色戒》成了很多人心中“小黄书”的代名词。

但事实上,原著有太多模糊暧昧的隐笔,电影《色戒》中的三大尺度床戏,在小说中,张爱玲只用了七个字“像洗了个热水澡”,就把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性爱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2007年李安执导《色戒》之前,张爱玲的小说已经四度被搬上了大银幕,它们是:

1984年,许鞍华的《倾城之恋》,1988年,但汉章的《怨女》,1994年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和1997年许鞍华的《半生缘》。

这些导演毋庸置疑,都是业界大腕,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很好的还原张爱玲的小说,这就像是个打不破的魔咒。

究其原因,一是小说题材不讨巧,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二是原著中很多绝妙的意象和微妙的心理描写,无法通过电影镜头予以表达。

尤其是《色戒》,太多的欲言又止,太多的语焉不详,太复杂的情感,太暧昧的态度,让张爱玲涂涂写写近半生,最后写出来的,是一个藏的比露的多得多的东西。

但是《色戒》又有着张爱玲其它小说不具备的天然优势,这里有谍战、悬疑和爱情元素,本身就很适合作为一部商业片。

李安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影片中几乎所有人都为了爱国慷慨激昂,只有王佳芝是作为一个女人去勾引一个男人,发挥的是自己的天性。

这一点让他很兴奋,他着重表达了这让他兴奋的点,因沦陷爱情而牺牲生命的女人。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7)

李安填充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模糊和暧昧,他拓展了关于“性爱”和“情爱”的探讨,丰富了《色戒》的血肉,用“三段大尺度床戏”把二人之间的感情变化交代的明明白白。

在这里,易先生是主导,但他的内心却充满恐惧,他不信任何人,包括即将与他上床的女人。

他的暴虐与其说是一种性爱的恶趣味,倒不如说他把王佳芝当做了被审讯的犯人,撕衣服,捆绑等一系列粗暴的动作,只是出于一个特工的本能,他要消除一切潜在危险。

面对动乱的时局,面对生死未知的命运,绝望之中,他们是彼此能紧紧抓住的一根浮木,成为对方暂时得以逃生的通道,双方都不知不觉中在感情里沉沦。

害怕黑暗的他,即使被蒙头也不反抗,枪就在床头桌子上,王佳芝触手可及,她有很多可能的机会杀了他,他等于把自己的命交给了王佳芝。

二人从彼此的防备对抗,到平等相待,再到放下一切戒备,以命相托。

在情事上,王佳芝也由第一次的被动强迫到后来的积极主动,真可谓水到渠成,水乳交融,这三场戏最能凸显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感情变化。

肉体是类最后的堡垒,当一个女人向男人敞开了肉体,也就等于向他敞开了一切,在男人面前,她不再有任何的铠甲。

“色易戒,情难守”人戒不掉的不是物质和情欲,而是与生俱来的爱,没人能在爱情的沦陷里全身而退。

在电影里,王佳芝的爱不再是一出独角戏,她的感情得到了回应,这让她最后因沦陷爱情而献出生命,显得不那么彻底的可悲。

虽然最后,王佳芝被执行枪决,但影片结尾,易先生坐在她曾坐过的床沿,双眼泛红,紧闭的双眼和深锁的眉头,都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隐忍,走出门后,慢慢回头的影子表达了他无尽的留恋和不舍。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8)

李安的《色戒》保留了人性中最后一抹温情,但张爱玲的《色戒》却是一抹极致的灰色。

如果说,在李安的电影里,王佳芝是个为爱而牺牲的女人的话,那在张爱玲笔下,她更多的是一个戏子。

王佳芝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天真单纯,又有着一般女孩的虚荣,作为学校话剧社的当家花旦,舞台上的光鲜亮丽和台下的掌声,极大满足了她那份虚荣。

她在舞台的镁光灯下,模糊了戏和现实人生的界限,她没有想到沉溺于表演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她承受了比所有看客都沉重的负担。

她扮做一个做生意人家的太太,为了送走生命中那个懵懂的女学生,成为真实的麦太太,把童贞献给了自己讨厌的一个男同学。

她把自己的人生彻底变成了一个表演的舞台,这既有她自己的迷失,也有周围同学的推波助澜。

可就在她刚做出牺牲不久,郑重其事开始表演时,易先生却突然撤离香港,此时王佳芝才稍稍被拉回现实,她才意识到自己在为一个多么草率的计划牺牲着。

“我傻,反正就是我傻,她对自己说,也甚至于这次大家起哄捧她出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别具用心了。她不但对梁闰生要避嫌疑,跟他们这一伙人都疏远了,总觉得他们用好奇的异样的眼光看她。”

第一次行动的落空让王佳芝的牺牲变得可笑,周围人异样的目光和疏离,深深刺痛了她,原本熟悉的人是那么陌生,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卑劣与庸俗。

此时,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整件事背后,他们曾引以为傲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动机。

内外交困中,王佳芝苦苦煎熬了两年,当刺杀计划重被提起时,她“义不容辞”答应了。

她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要为绝望的人生寻找一个出口,实现自我的救赎。

王佳芝全心全意的演出着她的“刺杀”大戏,她在麦太太这个角色里沉迷。

此时的她已经变质,不再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女学生,不再是一个实施刺杀的工具,而只是一个女人,一个在情感的沦陷中挣扎的女人。

她要捕获对方的心,同时毁灭自己,这是王佳芝的悲剧,也是女人的悲剧。

张爱玲爱的真正意义(张爱玲色戒:一次绝望的自我救赎)(9)

当易先生拒绝为易太太买火油钻,却买给她有市无价的粉红钻,她以为那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爱。

王佳芝唯情感是大,唯情感是尊,所以在最后时刻,她在被爱的假象里,选择做回她自己,一个脱却了所有矫饰的,纯粹的女人,但易先生是怎么对她的呢?

小说的结尾,同样是易先生亲自判决了王佳芝的死,但他却没有丝毫的痛苦和留恋,反而感到了轻松愉悦。

他认为王佳芝死得其所,是他成全了王佳芝的爱,亦成全了对王佳芝最终极的占有,这样自私自利,毫无温度的爱让人脊背发凉。

最激烈的戏,往往都以最平淡的方式落幕,易先生的背影定格在一众太太的嬉笑声中,他悄然离去,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这就是小说《色戒》的爱,也是张爱玲的爱,冷到彻骨。

从《倾城之恋》里的还有有一丝真心,到《留情》老夫少妻,只剩下相依为命,她说“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最后到《色戒》,一个人因虚幻的被爱而牺牲生命,最后就连这个假象也被摧毁。

张爱玲描写了一场根本无爱的爱情狂欢,一些自欺欺人的爱情,一出可悲的独角戏,这样的爱往往比死亡更残酷。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怪才法斯宾德的电影《爱神比死神更冷酷》,这部影片的名称可以说是张爱玲《色戒》最好的注解。

但张爱玲说这正是她想要的,只有深挖到这种程度,人性的自私才能赤裸裸,血淋淋的暴露出来。

李安是敦厚的长者,所以他的《色戒》,爱是绝望的,但人性尚有最后一丝温情,而张爱玲却是一个在华袍里翻虱子的人,她不仅爱是绝望的,连人生都是绝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