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精彩 先睹为快

【名人堂】

看了剪辑小编今天就不多介绍了,来到直播间的是一位文舞兼备的嘉宾,她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流派,敢于突破常规,能够博众家之所长,对传统剧目进行创新;她自创院团,名远扬不霸场,激励后起之秀;她严格自律,古稀之年仍每天坚持锻炼,肤如凝脂春光烂漫。

钟情梨园

小时候的王清芬就已然是个戏痴,如愿考上了新乡戏校,可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王清芬父亲在拉平车时突发脑溢血去世,在别人家当奶妈的母亲一个人辛苦拉扯5个孩子,家境困难。或是不忍心嗓音条件这么好的苗子被耽误了,新乡市当时的副市长郭文轩和戏校的领导都出面做王清芬家人的工作,在多方努力下,王清芬如愿继续学习戏剧。

王清芬演唱的豫剧抬花轿全剧(名人堂抬花轿来啦)(1)

毫无戏剧功底的王清芬在入校之后抓紧赶戏,在大练基本功半年以后,她就参演了《白蛇传》,登台演出时一出场就赢得了满堂彩,很多戏迷都亲切地称之为“小白蛇”,在新乡市及豫北地区小有名气。

誉满京华

1981年4月,王清芬和新乡市豫剧团的演员到北京演出50多场《大祭桩》和《抬花轿》,场场座无虚席。1988年,承包了剧团的王清芬突然接到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邀请,让她率团代表河南豫剧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

王清芬演唱的豫剧抬花轿全剧(名人堂抬花轿来啦)(2)

受此邀约王清芬却又喜又忧,因为参加戏剧节需要经费,囊中羞涩的王清芬实在是负担不起。王清芬一行人决定即使借钱也要前往北京弥补河南豫剧在戏剧节的空缺。他们找到了焦作铝厂,住在工厂地下室,演出十场获得了一万元的路费赶赴北京。在快要坐火车的时候还在要经费,像逃荒一样。参演期间,剧协的主席建议王清芬把整个剧团接到北京演专场,来争取1988年度的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可惜剧团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不能为了自己的荣誉,让大家饿肚子,王清芬只得放弃。

王清芬演唱的豫剧抬花轿全剧(名人堂抬花轿来啦)(3)

苦心人天不负,在北京展示过表演艺术的王清芬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授予了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生命中重要的人

艺术源于生活,在王清芬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人,一个是她的丈夫,在艺术表演中处处精心揣摩的王清芬生活里却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她常常连自己孩子上几年级、学校在哪里都不知道。她每次生病都有丈夫陪着,然则丈夫生病的痛楚却从来都是瞒着她。言语间,尽是对丈夫的思念,尽是一个了不起的丈夫对她的艺术对她对这个家的呵护。

王清芬演唱的豫剧抬花轿全剧(名人堂抬花轿来啦)(4)

王清芬老师展示瑜伽动作

除了这位生活上的搭档,还有一位在她生命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年未见面的修正宇老师也来到了现场,只是因为在意所以才会置气,荧屏情侣几十年,步调一致,心有灵犀,二十余年的磕磕绊绊成就了今日涓涓细流般的情谊,今天在戏缘相聚,畅聊幕后的点滴趣事。

王清芬演唱的豫剧抬花轿全剧(名人堂抬花轿来啦)(5)

合作多年的修正宇老师和王清芬老师

传道授业

王清芬老师不仅在中国戏曲学院教学生,她在家里还专门有一个房间作为练功房,这么大年龄还坚持每天练功。已经拜过师的弟子近40名,弟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涉及各个剧种和各个地域,跟王老师学戏的不计其数。王老师对所有学生都是严厉的,但所有的学生眼中王老师是慈祥的。对所有的学生期待,王清芬老师为学生的成绩高兴,学生对老师总是饱含感激之情。

王清芬演唱的豫剧抬花轿全剧(名人堂抬花轿来啦)(6)

艺术要发展,就得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王清芬吸收陈素真、阎立品等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于自身,融会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的生动唱腔于一炉,旁采京剧、舞蹈里的表演手段,转益多师,自辟蹊径,融其他艺术门类之精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创新,形成了唱、念、做、打全方位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独特表演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十年磨一剑,王清芬老师用60年的时间将《大祭桩》《抬花轿》《麻风女》等经典剧目搬上舞台,为豫剧的发展创造新鲜血液,久居一线培养后起之秀,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致敬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