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

(《霜浦归鱼图》元 唐棣 绢本设色, 纵141厘米 横8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字子华,号遁斋,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工画山水,近学赵孟頫,远师李成、郭熙。风景作林木窠石、峰峦起伏,有高远、深远、平远山川之胜。此画以工笔为主,而又有多种变化,运思布局细密精整,法度严谨,笔墨丰润,有雄伟的气势。画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参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画细致,树石笔法遒劲秀润,皴染细润、笔法坚法,山石质感极强,呈现较多郭熙画法遗风。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3)

(《澄江寒月图》元 赵雍 扇页 绢本设色 ,纵25.5厘米 横2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雍(1289—约1360),字仲穆,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次子,善书画,精鉴赏。其画能承家法,擅人马、竹石及山水。此图描绘的是冬夜江上寒月当空的景色,淡黄色的寒月与料峭的寒风与浩渺的江水和清淡悠远的远山形成对比,为画面创造了清寒旷远的意境。画家以细小之笔描绘,笔法灵活多变,工放运用恰当,使造型坚实而又洒脱,用墨浓淡相宜,变化丰富,着色温雅清淡,既有宋画之境,又具元人气质。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4)

(《汉苑图》元 李容瑾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容瑾,字公琰,生卒年不详,约在至正初。界画、山水师王振鹏。《汉苑图》画华丽的楼阁台榭建筑在高岭上。以天空、树木、远山为衬景。界画工整,折算精确。画家以无限精细的手笔,描绘出规矩严谨而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布局有致,层次分明,既繁复精致,又富丽堂皇。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5)

(《六君子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61.9厘米 横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收藏)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 常州无锡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倪瓒早年丧父, 由长兄抚养成人。《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6)

(《渔庄秋霁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96厘米 横4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信奉道教(全真教), 崇尚佛学, 常与和尚和道士们为友, 也许因研习佛道之故, 养成他孤僻狷介的性格, 加之他爱洁成癖, 故世人称他为“倪迂”。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 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 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曾云:“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渔庄秋霁图》一画是倪瓒山水画典型风格的作品。近景是平坡, 上有杂树五六枝, 中景是一片空白, 实为浩森的湖水, 远景是低平的峦头,境界极为旷远。此画墨法浓润, 与他晚年一意平淡的风格稍有不同。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7)

(《幽涧寒松图》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59.7厘米 横 5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山水画秀丽、清幽。他作画喜用干笔皴擦, 以侧峰着纸, 稚嫩中见苍老, 简淡中见厚重。焦墨只用在点苔或写景树丛。《幽涧寒松图》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画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将通常所画的宽广水面压缩成一条溪流,从前景缓缓流过。他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此画对这一画法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画中所展现的是幽静清凉的景色,而这正是倪瓒心目中的宁静有序、远离尘嚣的理想环境。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8)

(《古木幽篁图》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88.6厘米 横3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石边一寒树独立,树旁又有双竹挺立,并分向左右弯曲生长,其周围亦有细篁数丛。构景简洁是倪云林画的突出特色,此图亦通过一石、一树、数竹这极简之景构成一个荒寒萧疏的意境。画中笔法疏率,画树以鹿角法,画石以折带皴,二者皆用淡墨干笔,画竹叶亦以轻盈简率的介字点法。此图中上方有作者自题诗一道:“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鲜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皎溪古遗民。”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9)

(《容膝斋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74.4厘米 横35.5厘米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少小聪明, 早年专意读书, 家中清秘阁藏书数千卷, 经史子集, 佛道经典, 他都专心阅读批校, 所藏法书名画, 亦悉心临学。其书法天然古淡, 有魏晋人风格。倪瓒隐居于太湖四周的宜兴、常州、湖州、松江一带, 常领略这里秀丽清幽的湖光山色, 他的画也多取材于此。此画分近、中、远三景, 近处作平坡, 上植数枝树木, 间或缀以茅舍亭阁; 远处作峦头或低矮的土坡。作为近景与远景之间的过渡部分则多为大片空白, 不着一墨, 是为湖水。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0)

(《水竹居图》元 倪瓒 纸本设色, 纵55.5 厘米 横28.2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倪瓒宗法董源,参以荆、关,创折带皴法,常写萧疏简远的景色,为“元四家”之一。此图写一仙居景致,平静的水面环绕着一段坡石,几株大树簇生其上,枝叶扶苏。树后一岸边空地上,树间茅舍掩映,屋后竹林茂密。远处高大山坡下,林木葱郁,相比而生。整个画面弥散着幽静、清凉的气氛。画中笔墨沉实,赋形具体,为画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1)

(《雨后空林图》元 倪瓒 纸本设色, 纵63.5 厘米 横3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以画水墨山水见长,少作设色,《雨后空林图》即为其少有的设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瓒的多数作品,写景极简,而这件作品则写高大山川,景物丰富。画面描绘一高大的山岭,细瀑从山涧穿石而下,汇入山脚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缓缓流动,石桥横跨,水波不兴。两岸地势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间屋舍,人去屋空。画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带皴,干笔淡墨,浓墨点苔,敷色清淡温和。整个画面布局充实饱满,平稳而有变,景象开阔,意境清淡萧疏,雨霁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2)

(《具区林屋图》元 王蒙 绢本设色, 纵68.7厘米 横4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约1308—1385),元四家之一。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一号香光居士。吴兴人,赵孟頫外孙。曾做过“理间”官职,系清闲小官,因“遇乱”,归隐黄鹤山(今浙江省余杭县东北),入明后,下山出仕,“洪武初,为泰安州知州”。不久因胡惟庸案株连入狱,洪武十八年九月死于狱中,享年80余岁。此画设色山涧树林,木屋亭台与淙淙溪流,画面意境清幽宜人,高士隐身于此,其乐融融。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3)

(《春山读书图》元 王蒙 纸本墨笔, 纵54.4厘米 横28.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蒙与黄公望、倪瓒等名家交往甚密,曾得到黄公望指点。王蒙远宗王摩诘(王维),对董源、巨然的山水用功尤深,能自出新意,并且以大自然为师,独具面貌,是元代末年富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其山水布局,画得密,画得满,满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笔繁复而又富有层次和空间感。《春山读书图》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种平面化的山水样式的产物。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干涩且多为解索皴的笔触完成的,绝无王蒙以往惯用的渲染和丰富的皴擦。然而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4)

(《丹山瀛海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28.5厘米 横8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丹山瀛海图》画东海蓬瀛诸岛壮丽奇伟之景。洲岛环海,水际浩淼,舟樯扬帆远行。岛上山峦重叠,乔松挺立,琼阁楼宇深藏其间,岛屿之间长桥卧波。山石多用解索皴,焦墨点苔,杂树则用夹叶、勾叶、点叶诸法。此图画法细密,景色奇丽,意境开阔。在王蒙作品极为少见。画上自题“丹山瀛海图,香光居士王叔明画”。钤白文“黄鹤山樵”。卷后有明·项元汴题记。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5)

(《丹山瀛海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28.5厘米 横8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6)

(《青卞隐居图》元 王蒙 纸本水墨, 纵140.6厘米 横4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画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即赵孟頫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洒登楼看卞山”之卞山。此山一名弁山,高出云霄,山石莹然如玉,下有玲珑山,石皆嵌空。上有三岩,即碧岩、秀岩、云岩。董其昌曾泊舟山下,叹曰王蒙“能为此山传神写照”。此图绘千岩万壑,峰峦曲折,山势峥嵘,气势雄伟秀拔,意境深邃,构图繁复。各种笔法和墨法互用,繁而不乱,又能展现出广阔空间,做到密而不塞,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润华秀的景色,是王蒙风格成熟的精心佳作,被董其昌称之为“天下第一”。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7)

(《秋山草堂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123.3厘米 横54.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泛滥唐宋诸名家,而从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王蒙的画法,善变而多巧妙,喜画重山复岭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点苔。所写山林树木,苍郁茂密而具有浑远的空间感。《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自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兹的境界。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8)

(《夏山高隐图》元 王蒙 绢本设色, 纵149厘米 横6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深远和高远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绘了深山。远景为一群峰涌动的险峻高山,一条细瀑从前川直挂而下,融入山下轻雾之中,并沿着画面下半部低峰深壑向近处蜿蜒流淌。山溪在碎石间跌荡,似能听到悦耳的回响。两岸山石层叠,林木葱郁,屋宇掩映。近处林荫蔽日,凉气袭人,隐士、书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边、道上品茗、谈天、汲水、行走,各行其事。整个画面景物繁密,造型谨严,境界深邃而又开阔,有炎夏清凉之意。画家以其最常用的解索皴画山石,笔法沉着稳健,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色墨互融,为其中年力作之一。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19)

(《夏山高隐图》元 王蒙 绢本设色, 纵149厘米 横6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0)

(《葛稚川移居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139厘米 横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所作的内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隐居生活,这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他善于表现江南山川的湿润感,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滋的境界,在元四家中以繁密见长。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未署年款,但从风格来看似乎当属中期作品。此画以不同寻常的技法描绘画中的人物、树木和山石,用枯涩而精确,毫无锋芒毕露、草率或随意之处。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1)

(《武夷放棹图》元 方从义 纸本水墨, 纵74.4厘米 横27.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等。贵溪(今属江西省)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4世纪。生性喜结交,有“方外之交”之美誉。擅长水墨云水, 师法董巨、米氏父子, 但能突破成法而有所创造。所作大笔水墨云山, 苍润浑厚, 富于变化, 自成一格。平生游历众多, 真山水实景常摄入画中, 如《武夷放棹图》。此图画奇峰突起, 溪涧幽深, 为武夷九曲之景, 与平常所画云山不同。画上自识:“武夷放棹”四字在右首。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2)

(《雪江渔艇图》元 姚廷美 纸本墨笔, 纵24.1厘米 横81.8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姚廷美,生卒不详,约活动于14世纪,石彦卿,以字行。吴兴(今属浙江)人。善山水,学郭熙画法,用笔秀劲。此图画冬景山水。以平远式构图,远景写山川横亘如睡,烟岚飘渺,雪江空阔,漫无际涯。近处江边石岸上有茅舍虚敞,茅外枯木丛生杂错,流泉凝寒。江边芦荻凋敝,草叶枯萎。树石画法有郭熙遗意,石用粗笔勾染,较少皴斫,风格朴厚苍率,营造出一派荒寒清冷的严冬景色。故宫所藏姚氏真迹仅此一幅,加之其不凡的艺术水准,更显弥足珍贵。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3)

(《雪江渔艇图》元 姚廷美 纸本墨笔, 纵24.1厘米 横81.8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4)

(《雪冈渡关图》元 马琬 绢本墨笔, 纵125.4厘米 横57.2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马琬,字文壁,秦淮(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元末明初。善画山水,取法元王蒙、黄公望,尤对黄氏画法亦步亦趋。此图为雪景山水,描绘崇山峻岭均为积雪覆盖,崖头隐约地点缀着短小的丛树,山谷间有林木、水榭掩映。雪雾烟岚在崖隙间弥散,山脚下,长松依然清翠昂然,整个画面散发着荒寒萧索之气。这种雪景的画法完全师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画家利用绢素洁白的质地,以淡墨洪染出天空、水面,以墨笔淡淡勾出景物轮廓,显现出雪景的晶莹透明。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5)

(《暮云诗意图》元 马琬 绢本设色, 纵95.6厘米 横56.3厘米 上海博物馆收藏)

《暮云诗意图》画高山疏林幽溪。远处危峰耸立, 山峦起伏。溪流顺势而下, 幽涧板桥平卧。岗陵深处, 云雾萦绕, 村舍掩映。峰巅向阳面轻抹赭红, 宛如反照之色, 大自然笼罩在光色变幻之中, 生意盎然。画上自题:“暮云诗意(隶书), 至正已丑闰七月望日马琬壁作”。下钤“鲁纯生”和“马琬璧印章”二印。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6)

(《百丈泉图》元 陈汝言 纸本水墨, 纵115.2厘米 横46.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汝言,字惟允,临江人,元末明初名士,工于诗文书画,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近师赵孟頫、王蒙等。《百丈泉》描绘庐山风景。墨笔画高山远景,山峰重叠,林木森严,山下屋宇楼阁,地势幽僻。山势陡峭,瀑布飞泉 奔流而下,直追大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意。全画结构谨严,皴擦茂密,画法出自董、巨,而近乎王蒙。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7)

(《翠雨轩图》元 庄麟 纸本淡设色, 纵26.2厘米 横6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写林中茅屋一间,一老者策杖过桥,步伐坚定,与桥下的溪流淙淙共同构筑了画面的幽寂和飘逸。并不像过去贬斥画工的那些描述那样,很有元代文人画家的趣味。满纸水墨挥洒,不但舒意而且流畅,画家用大写意的手法,画出翠雨轩的茅舍溪桥,画面疏疏密密,浓浓淡淡,没有精心雕琢的痕迹,反而传达了一种萧闲的意境。画上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对画面意境和风格作了极为贴切的评述。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8)

(《山水图》元 林子奂 纸本水墨, 纵25.8厘米 横6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子奂善画山水,其风格与追求清逸的倪瓒有几分相似,然在气度上却远远不及倪瓒。此图画枯枝怪石,江海茫茫,一望无际,江上小舟飘荡,一看便知是几位高隐贤士,放身大自然,尽享山水之趣。此图用笔也是气度不凡,干笔皴擦,湿笔渲染,加上一些浓墨点染,使此画非常富有层次和节奏感。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29)

(《陆羽烹茶图》元 赵原 纸本水墨, 纵27厘米 横7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山水清远,茅檐数座,屋内峨冠博带、倚坐榻上者即为陆羽,前有一童子焙炉烹茶。本幅有作者自题:“陆羽烹茶图”。画面图文并茂,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与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此图山石皴法的侧锋圆转,树点墨法的粗重厚实,无不着意经营,缺少空灵虚旷、自然无为的韵致,特别是湿笔淡墨的运用,还未能打破宋人的陈式。本幅有窥班诗题,还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30)

(《合溪草堂图》元 赵原 纸本设色, 纵84.3厘米 横40.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赵原善山水,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在他作品中所写的景物,惯用枯笔干墨,很是干淡清逸。此图则用温润疏宕的笔调,画出了另一番山水意蕴。可见赵原并不拘泥于一家之法,善于拓展新的画风。此画潇散简逸,笔墨简洁,多干笔皴擦,无一笔拖泥带水,是赵原一幅颇具代表意义的山水杰作。画上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帝王的收传玉玺。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31)

(《溪亭秋色图》元 赵原 纸本墨笔, 纵61.4厘米 横2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原,本作元,入明后,以避朱元璋讳,改作原。字善长,号丹林,山东人,寓居江苏。以善画闻名吴中。擅长山水,远师董源,近法王蒙。笔墨秀润,在继承元人水墨浅绛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兼长画竹石,笔墨多变化。洪武初征召至京,命绘制历代功臣图像,因为应对不合皇帝旨意而被杀。《溪亭秋色图》墨笔画苍崖古木,溪边水阁。画家的山石皴法颇带写意之趣,笔墨圆润苍秀,变化多端,画风纯熟,应为画家晚年之作。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元代山水画精髓鉴赏选读)(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