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五四青年节,在这个青春飞扬的节日里,许多地方都会为年满18岁的青少年举行成人仪式。举办成人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有举办成人礼的传统了。
古时男子的成人礼称为“冠礼”,女子的成人礼称为“笄礼”,它意味着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已走向成熟,标志着这个人拥有了进入成人社会的资格,从此肩负起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冠义》曰:“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举行冠礼,意味着未成年人开始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相应德行的成年人。
-
占筮(shì):通过占卜来选择一个吉日,然后由将冠者之父提前通知亲友参加,并再次通过占筮来决定一个主持加冠的“正宾”,还要邀请一位“赞者”协助。
-
加冠:冠者面朝南立于庙前的台阶,主宾按照仪式加冠,依次将三种冠加于冠者。
-
取字: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同的,取了字之后,就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别人会对其行礼,把他当成成年人看待。
冠礼的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说:“二十曰弱,冠而字。”
古人常说的弱冠之年,即是指二十岁。但是这个年龄在历代却稍有不同,周代“文王年十二而冠”,秦始皇十八岁就开始行冠礼,而汉昭帝则在二十二岁才行之。
笄礼,有女初长成
笄(jī)礼作为中国古代女孩子的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行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为什么古代女子的成年仪礼称为“笄礼”呢?笄,音“基”,原指古代女子盘发髻所用的发簪,如郑玄注:“笄,今之簪。”
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即举行束发插簪仪式,称为“笄礼”,从此即视为成年,可以婚嫁。
在《礼记·曲礼上》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即女子成年许嫁了才可命字,因此后来称女子未有婚嫁之约为“待字”、“待字闺中”。
在《礼记·内则》也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即古代女子所行的成年仪礼“笄礼”,通常是在十五岁时,或于订婚后出嫁前,将披垂的头发梳盘至头顶并插上簪子,但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到了二十岁时也得举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已成年。
对古人来说,冠礼和笄礼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是人生中第一次身份大转变,意味着从此之后社会不会再以孩子来对待你,而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你。
它不仅标志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正式为社会所认可,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还享有择偶成婚的权利,人生也越来越富有意义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