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蚂蟥——这吸血的东西

文|陆生作

蚂蟥,也叫水蛭。它还有很多别名,比如:马鳖、至掌、肉钻子,等等。但我只知道它叫蚂蟥,从小就这么叫,家乡人都这么叫。这个“蟥”字是很形象的,它爬起来一伸一缩,像弹簧,但“蚂”或“马”字怎么解,想不出来。特意去找资料,在《草木春秋演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来就是那个水仙,骑了一个大水蛭。”于是,“蚂”字就解开了,它可以当水中神仙的坐骑,那不就像马一样了吗?只是一疑解开一惑又生:黏糊糊、光溜溜、伸长是条线、缩短似个球的蚂蟥,仙人是坐在它身上哪个部位的?难道也像马一样在背上吗?不知道咯!

为什么有些蚂蟥不吸血(乱谈蚂蟥这吸血的东西)(1)

【1】

小时候下田,最怕蚂蟥,这东西有点像蚯蚓,前后都有吸盘,吸人血。我自己没遭过这个罪,见别人被叮过,血流不止。但乡下人好像并不在意,往往是种好了田,走上田埂,满腿田泥,正满足地望着整整齐齐的禾苗,这时,旁人惊吓地喊起来:“你腿上有蚂蟥!”当事人低头一看,快速用手抹去蚂蟥,远远一扔,并不要了它的命。然后,蚂蟥的叮咬处有一个血窟窿,好像刚拔掉了一颗钉子,血就流出来了,顺腿往低处流,长长的一条。

听老人说,蚂蟥是很难弄死的,把一条蚂蟥弄成几段,就会变成几条蚂蟥,好像蚯蚓也有类似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有呼应,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载:“水蛭三断而成三物。”其实,这只是古人看到的表面现象,蚂蟥刚断的时候,每一截都是能动的,但时间一长,它们就死了,并不会变成好几条。但既然有了这样的说法,蚂蟥就变得神奇起来,弄死它的办法也变得残酷起来。——用一根粗细合适的木棒或竹签,从蚂蟥嘴巴穿进去,通过身体,钻出屁股,然后,把蚂蟥整个身体翻过来,原本的身体表皮现在紧贴着这根棒子成了内脏,而内脏则成了表皮,裸露在外,被太阳暴晒,最后成了蚂蟥干。——这回,它是彻底死了,这是流传在乡间唯一杀死蚂蟥的办法。

【2】

蚂蟥有活在水里的,也有活在土里的。水里的,就叫蚂蟥;土里的,加个“旱”字,叫它旱蚂蟥。

小时候钓鱼要挖蚯蚓,翻开石头找蚯蚓,常会遇见旱蚂蟥,比水里的长一些,从不敢碰它——它不会蹦,也不会跳,但心里就是有一股突然的害怕。若手里拿着锄头,定神之后,一锄头砸下去,释放或是报复内心的那种害怕。由于锄头不像刀子那么锋利,蚂蟥并没有两断,只是陷进泥土里,惊慌地扭动起来。

在家乡,传说蚂蟥是面条变的。这个故事,跟“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的唐朝诗人罗隐有关。罗隐是新登人,新登离我家乡很近。民间传说,罗隐本来是要当皇帝的,自从她老娘知道这个消息,整天算计着等儿子当了皇帝后,要这家断子,要那家绝孙,这如意小算盘都被灶王爷记在心里。这还了得?太狠了点吧!于是,灶王爷上天,在玉帝面前陈奏事实,玉帝也恼了,那就改了罗隐的命吧,别做皇帝了。改命的时候,罗隐嘴巴咬住了洗碗刷锅的抹布,这抹布是能辟邪的,因而罗隐留下了一张金口——皇帝的金口,说啥就是啥。一次,罗隐讨了地主家一碗面条吃,估计地主不是个好地主,吸长工们的血,罗隐就把吃剩的面条往地主家田里一倒,根根面条变成了根根蚂蟥,吸地主的血去吧!这个故事好像有个漏洞,下地干活的,都是长工吧?也可能是我记错了,总之,民间故事中蚂蟥是罗隐用面条变的。而且,罗隐的故事遍布大江南北,我在福建听过好多罗隐的神奇故事。

类似的故事,在陕西有一个——蚂蚁是饭粒变的。麦客在寡妇家割麦,欺负寡妇,出工不出力。一个乞丐经过,问送饭到地头的寡妇讨吃的。寡妇善良,把饭给了乞丐。乞丐是神仙,把吃剩的半碗饭倒在地上,变成蚂蚁,去咬哪些偷懒睡觉的麦客。正义的蚂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