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冰心”这个词,起源于上小学时读女作家冰心的《小橘灯》,忽然就觉得“冰心”这个名字好美,后来搜罗冰心的作品来看,又看她翻译泰戈尔的诗,真心叹服,也真心觉得冰心这个名字,她用来真合适。冰心,一颗晶亮纯洁的心,想想就觉得天然就很美。
(作家冰心)
再后来,课本里就出现了一首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全诗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是河南人,洛阳是河南省的大城市,于是就觉得这首诗亲切,很自然就记下来,当然,这首诗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最后那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但是冰心,还要把冰心放在玉壶里。多清澈,多晶莹透亮啊。
(诗意图)
古人的送别诗,由于分别可能不见而带来的悲剧色彩就浓厚。现代人分别也不少,因为现代人也有理想,也有生活,但现在交通、通讯都便捷,于是,分别时的悲伤少了,手机上就可以远隔万里互相看见,再远的距离不过是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再也不用“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可是,人们的情感却淡了,远不如古人的感情那般醇朴深厚,大概是相见来的太容易,于是不珍惜吧。
公元741年,王昌龄为江宁丞(他后来被称为“王江宁”就是因此),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辛渐打算从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着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次分别,共写了两首诗,第二首写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第二天早上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连江夜入吴”,昨天晚上下雨了,迷濛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由此而生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江天之间,更荡漾在诗人心头。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这雨让诗人一夜未眠,“卧窗听雨”最易引人愁思,王昌龄是诗人,他更敏感,在这一片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长江夜雨图之前,诗人却要送别自己的朋友了,悲凉的感情由此铺垫充足。
(芙蓉楼)
“平明送客楚山孤”,刚刚清晨,辛渐就要登舟而行了,江面尽头一片远山,遥望江天,诗人想到的是自己的朋友不久就要隐没于远处的山恋之后,楚山孤独高耸江畔,诗人孤寂立于江岸,船一驶远,那矗立于苍莽原野的楚山就显得分外孤单,像孤寂的自己。江水不断东流逝去,友人就要远离,这一去,相见又不知何时了,于是,他拉着友人的手,叮咛再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到洛阳,如果朋友们问我的情形,你跟他们说,我还是原来的那个王昌龄。我仍然像冰壶一样光明磊落,表里澄澈,我的心啊,仍然像冰心一样冰清玉洁,透亮明净。
王昌龄胸怀壮志,在仕途失意之后表现出他天性疏狂的文人秉性,在外人看来,就是放浪形骸。这一次被贬,他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不急着处理公务,而是在太湖、浙江一带游览,这种明显的消极怠工作是诗人反抗的手段,但这种过于意气用事的行为让王昌龄在别人眼里形象尽毁,长安与洛阳谣诼纷纷,送别辛渐之时,正是王昌龄在众口交毁的时间段,于是,诗人给友人辛渐说,你到了洛阳之后,跟那些互相了解而又相互信任的朋友们说,我没变,我还是原来的我。
(冰壶)
“冰壶”这一概念,始于六朝时的鲍照,他在《代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心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年宰相姚崇作《冰壶诫》里又对冰壶概念加以强化:“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遂后诗人李白、王维、崔颢都曾以冰壶自喻,意象很清楚,就是光明磊落,表里澄澈,像君子一样。
在当时的情境之下,王昌龄当然不是为了表白,他要传递这个意象,说自己一片冰心是有专指对象的,就是“洛阳亲友”,这是对友人的告慰,大家放心,我仍是“一片冰心”,对于那些平平的世人,他并不在意他们的看法。整首诗,有景有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是唐人送别诗中的佳作。而“一片冰心”由此成为典故,用来形容性情淡薄,不求名利。
(【唐诗闲读】之14,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