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很多人说今天的本科学历相当于过去的秀才水平。三川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和今天的教育体系到底有什么关联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关于当今学历和古代功名的区别。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今天的教育制度并不等同于古代的科举制度。今天的教育制度更多的是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倾向于职业教育,而古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服务于官吏选拔,只是在培养管理者的角色。

因此说到古代的功名,就不得不提官吏选拔制度,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科举制阶段和没有产生科举制的阶段。

人类是社会型动物,自打社会存在那一刻起,就存在管理者的角色。最早期的管理者往往是依赖于血缘关系产生的,无需选拔。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虽然社会生产方式仍处于光着屁股抓兔子的水平,但是各氏族逐渐逐渐组成部落联盟,此时就需要推举部落首领,于是便出现了“禅让制”;奴隶制社会催生了“世卿世禄制”即所谓子承父业;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奴隶主阶级的权威遭到挑战,地主阶级的崛起催生了“选贤举能”、“论功行赏”的现象;秦统一六国后的封建社会时期演化出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至于两者的区别,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聊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先挖个坑,阅读过十万,三川立马填坑。别发呆了,点赞啊亲。

而后经隋唐两朝至清末,科举制被建立并成为最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由于朝代更迭,各朝各代的科举制度其实存在一些程序上的差别,下面是清朝时期读书人的功名晋升途径。

古代举人相当现在什么学历(在古代相当于什么水平)(1)

明清时期科举晋升路径

我们发现,这里面并没有平时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等称谓。其实,我们常说的状元等称谓所说的是考生考试名次。这三者均是在殿试中取得的名次,值得一提的是,三者中往往探花并不是以文采取胜,而是以颜值胜出,并且探花往往是驸马的候选人。

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这批考生里面长得最帅的,那么即便是你的考试成绩已经到达了状元的水平,但是因为你长得好看,你就只能做探花。那么也就是说如果在古代以三川这样的颜值,就算自幼饱读诗书,就算拼了命去考进士,最后也只能拿个探花的头衔,甚至还要嫁给公主。

天呢!不公平!

古代举人相当现在什么学历(在古代相当于什么水平)(2)

所以,这位老伯,你说你是榜眼我信,探花就算了吧。虽然古代几十岁考上功名的大有人在,但是哪个皇帝也不愿意把自己女儿嫁给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头子吧,给你机会你也不一定能中用啊。

我们以一个古代普通读书人的求学经历来捋一下这个科举取士的过程,这里我们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

如果想成为一个读书人,首先需要在私塾学会读书写字,以便参加乡试,通过后被录取为生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秀才。拥有了秀才身份虽然不能直接为官,但也不再是普通百姓,虽然各时期对于秀才的待遇不同,但是基本上是不需要缴税了,要知道在古代普通百姓的赋税还是很沉重的。当然,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生员每年都要参加州省学政组织的“岁考”,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学生参加期末考试,不过更类似于大学期间的期末考试,不及格是要扣学分的。怎么样?是不是想到了期末考试之前跑到图书馆前孔子像磕头祷告的自己。不过像三川这样品学兼优的学霸是不屑于跑到孔子像前摆什么苹果牛奶的,一般以我的成绩没有黑猪白羊再加两瓶二锅头基本上是很难解决的。

秀才每三年在各省城参加一次“乡试”(也称“大比”),通过考试者称为“举人”。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朝代,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不过基本上是一些基层官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范进中了举人便那般排场了吧。

而后脱颖而出的考生便可以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殿试的考生便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天子门生”。不过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时代的历史,能到达这个阶层的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历史上很多名人诸如李白、蒲松龄、李鸿章等人都是当年的落榜生,科举制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时间来到今天,在建国初期,教员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当今的教育制度与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时期的整套教育体系,完全服务于官吏选拔,而今天的教育体系则是为了培养人才。建国之后历经“扫盲运动”,“恢复高考”,学习西方的学位制度,学习前苏联的中专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包含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古代举人相当现在什么学历(在古代相当于什么水平)(3)

学历体系

这里我们不考虑“春考”、“专升本”等途径,从普通人的求学途径中简单捋一下如今的教育体系。

根据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初中毕业之前辍学算违法。中考之后便开始对考生进行分流,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城市大概有六成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剩下四成学生会将进入中专院校学习。三年之后普通高中的学生经过高考分流,大约有三到四成的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毕业后取得学士学位(学位和学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科毕业后可以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而后可以参加博士研究生考试。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单独说一下。首先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历是研究生学历,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属于研究生学历。其次我们国家的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分别对应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再有博士后和院士都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只是一种称号。

另外说了半天,到底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如今的教育体系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总结一句就是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等于如今的教育体系加公务员考试。

参考文献:

[1] 祝三.略述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兰州学刊.1986(02).80-83

[2] 郅庭瑾.百年大计:党如何实现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2021(30).39-43

[3] 郭余欢.中美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史比较.2009(03).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