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寒冷边疆哨所(四十年情暖云中哨所)(1)

风雪中的詹娘舍哨所官兵。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摄

寒冷边疆哨所(四十年情暖云中哨所)(2)

次仁曲珍(左)、普赤(中)、达吉走在前往哨所的路上。 新华社记者 觉 果摄

寒冷边疆哨所(四十年情暖云中哨所)(3)

詹娘舍哨所官兵站岗执勤。 庾永杰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在海拔4600多米的“云中哨所”——詹娘舍哨所,40年来,3位藏族阿妈心系解放军官兵,义务为哨所送菜、送信,官兵们也时常下山去看望、慰问3位阿妈,给乡亲们送去所需药品和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如今,随着高原部队物资保障能力的提升,3位阿妈已不用再上哨所送菜,而这拥军爱民、鱼水情深的温暖故事仍在延续……

走进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仁青岗村村民次仁曲珍的新家,厨房里,69岁的次仁曲珍、63岁的达吉和61岁的普赤正在忙着和面、烧火、炸油饼。3位阿妈赶制的这些藏族特色食品,将要送给詹娘舍哨所的“兵娃娃”。“孩子们特别喜欢吃我们做的藏式油饼,说别的地方做不出我们的水平。”普赤不无自豪地说。

从1982年开始,她们就坚持给詹娘舍等6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送菜、送信。解放军官兵一有时间也会帮阿妈们干活,帮乡亲们收青稞。40年来,一曲拥军护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在雪域高原传唱……

“没有哨所官兵守防,就没有咱们的安宁日子”

给哨所官兵送年货,是3位阿妈多年来的习惯。1982年,年仅23岁的达吉嫁到亚东。一次,她与同村的次仁曲珍和普赤进山采药,山高路滑,达吉不慎摔下山崖左腿受伤。3人在雪地里哭作一团,所幸遇到在山口巡逻的哨所官兵救助,方才脱离险境。从那时起,她们便商量着一定要报答山顶上解放军的恩情。

从海拔2800米的仁青岗村到海拔46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途中沟壑纵横,乱石密布,上山只能徒步攀爬。上世纪80年代,哨所生活条件艰苦,冬季大雪封山,补给很难及时送达,能够储存的副食只有萝卜、粉丝和木耳,边防官兵很难吃到新鲜果蔬。

“当时带了自家种的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大概有三四十斤。”达吉说,凌晨4点半出发,下午2点才能到达。从那时起,3人便约好每周或每半个月给詹娘舍等邻近的6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送菜。

当时,3位阿妈家里并不富裕,村里有人劝她们,没必要干这个“苦差”。普赤却说:“没有哨所官兵守防,就没有咱们的安宁日子!”

漫长的岁月里,3位阿妈起早贪黑,风雪无阻,穿林海、翻雪山,行走在狭窄而艰险的山路上。为了能够当日往返,她们常常凌晨4点出发,深夜方才到家。一次,为了躲避暴风雪,她们在一个山洞中待了整整5个小时。

在3位阿妈的带动下,爱国拥军渐渐成为仁青岗村村民的自觉行动。3位阿妈的7个孩子先后有5个考上了大学。有些孩子虽然在外地工作,但只要一回到村里,就会帮着往哨所背蔬菜。每次上山前,村民们都会从自家菜地里摘下新鲜蔬菜,托3位阿妈捎给哨所的官兵们。

“哨所的官兵们把阿妈们当亲人,家里寄来的信件、包裹和钱物基本都通过阿妈们中转,有些战士直接把工资卡交给阿妈,按月取钱寄给家里。”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上尉指导员郎晓龙说。

郎晓龙告诉记者:“自1982年以来,3位阿妈先后为这些哨所收发邮件包裹万余份,转送维修的电器数百件,往返里程近7万公里。”

“我们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阿妈们完全可以放心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詹娘舍哨所,海拔4600多米,又被称为“云中哨所”。在藏语中,“詹娘舍”意为“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可见其地势险要、后勤保障难度极大。

“以前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只能将山上的积雪融化。”说起曾经的生活,在詹娘舍哨所坚守10年的老兵范昭府感触颇深。詹娘舍一年中大雪封山期至少6个月,战士们几乎“与世隔绝”,不仅饮食单一,而且手机信号很不稳定,生活十分艰苦。

今年春节前,记者走进詹娘舍哨所探访坚守在高山之巅的边防官兵,发现哨所的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这些年,我们哨所不仅有了稳定的水电路信网等基础设施,哨所内卫生间、厨房、锅炉房、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还有文娱室、图书室等休闲区。我们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阿妈们完全可以放心了。”詹娘舍哨所班长常科高兴地说。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平日里车辆都可以直达哨所。哨所内,食堂橱柜里摆满了花菜、西蓝花、青椒等各种新鲜蔬菜,战士们可以通过“雪域配送”APP下单想吃的食物;大雪封山时,物资可通过汽车先运送到山脚下,再用索道送到哨所内。“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各种肉类都可以吃到。”19岁的新兵田森安说,“这里除了远、海拔高外,其他的条件都很好。”

近年来,西藏军区党委十分关注关系战士切身利益的“小事”,先后收集基层反映的“六难”问题300多个。针对大雪封山后边防哨所面临的物资保障难题,西藏军区利用太阳能供暖供热系统、新能源集装箱营房等,解决高原驻训点位在取暖、热水供给方面的难题。目前,一线固定营区“六难”问题基本清零。

下一步,西藏军区将着力解决高原驻训点位、“小散远”单位后勤保障难题。“我们将驻训点位用电难题纳入国家电网整体规划,持续推进建设。统一为驻训点位安装制氧装置、与驻地医院签订卫生服务协议,让每个点位上的每一名官兵都能安心驻守。”西藏军区相关负责同志说。

“要像这格桑花一样扎根在边境,越开越美丽”

进入新世纪后,高原部队后勤保障条件极大改善。战士们劝上了年纪的阿妈们不要再送菜,但她们依然时常惦记着哨所的“兵娃娃”。

2007年,詹娘舍哨所驻地发生雪崩,3名战士牺牲。烈士家人因路程遥远不能每年进藏扫墓,阿妈们便相约每年清明节前去祭扫,15年来从未中断。

2014年底,时任詹娘舍哨所指导员毛朝阳的妻子带女儿来探亲,路上因风雪太大,一时难以上哨所。达吉听说后,与老伴冒雪从县城把母女俩接回,将家里最好的房间腾出来给她们住下。

3位阿妈的付出,詹娘舍哨所的官兵们都记在心上。每逢重大节日,他们都要带上慰问品去看望3位阿妈。每到农忙时节,官兵们都会去帮乡亲们收青稞。

在普赤家客厅的角落里,堆放着刚刚收到的包裹——一箱是退役15年的老战士宋诗建从贵州省毕节市寄来的香肠、腊肉和豆腐干,另外两箱是现在驻守哨所的战士小赵父母从河南省安阳市寄来的果干和亲手织的围巾、帽子。“小赵的父母说,一份送到哨所,一份送给3位阿妈。”每当收到这样的礼物时,3位阿妈都会幸福地回忆起往事。

如今,哨所周边6个连队党支部与驻地周边村党支部结成对子,先后帮助11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培训、指导200余户村民改进种植、养殖技术。仁青岗村早已实现了脱贫目标,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3位阿妈年事已高,腿脚也不似从前灵便,逢年过节时,官兵们仍会收到阿妈们送来的礼物。雪域高原的格桑花,生命力总是格外旺盛。达吉说:“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不管是军人,还是咱们老百姓,要像这格桑花一样扎根在边境,越开越美丽。”

版式设计:张芳曼《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7日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