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做触氏,另一个叫做蛮氏。这两个国家相互都很不服气,为了争夺领土,经常发生战争。

这场惨烈的争霸之战导致双方的士兵死伤无数,两国都派出了追兵追赶敌人,足足花了十五天才偃旗息鼓。”

故事讲到这里,让人感觉这两个为了争霸以命相搏的国家一定很大,很富裕。

其实,这两个国家一个在蜗牛的左边触角上,一个在蜗牛的右边触角上。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命运稍有点风吹草动,我们自认为面前是灭顶的灾难和巨大的矛盾。

其实,那只是我们看不开,自己在和一点蜗牛犄角大的问题苦苦缠斗而已。

其实,庄子已经在千年之前提醒过我们,认清以下三点,眼界自然开阔:

你的格局,决定了心量

人的烦恼,往往是因为心灵世界不够富足。

一个格局更大,内心世界更加广阔充实的人,是不屑于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人争辩的。

同理,他们也不需要通过引起矛盾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优越感。

对于这种强者而言,他们的自信是源于内心的,多一点儿也不觉得多,少一点儿也不觉得少。

当年尧做皇帝的时候,舜在他的身边辅佐他。

有一天,尧询问舜:“我一直都想毁灭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每次在朝堂上都想着这个问题,越想心里越不舒服,你说这是为什么?”

舜回答尧:“您是泱泱大国的君王,不必为这点小事烦恼。您的格局与大道同齐,内心的力量就像是同时拥有十个太阳一样强大,何必为这三个小小的国君苦恼呢?”

一个人的格局的大小,就是他心量的大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所有烦恼都揽到自己身上而不嫌多,这正是我们内在的成就感不足而导致的。

将自己变成一只井底之蛙,一场小雨就可以导致井水上涨,生活混乱。

但若是我们将自己视作鲲鹏,将自己的心态从小小的井口扩大成浩瀚的大海,那么任何的风霜雪雨,都无法阻止我们飞向南冥。

现在,有很父母都会因为自己孩子成绩不如邻居家的小孩、才艺不如亲戚家的小孩或是脾气性格不如同事家的小孩而大发雷霆。

其实,这都是因为父母自己格局太小,没有用全面的眼光评价孩子。

要知道别人家的孩子身后,都站在一个别人家的家长。

目光局限于眼前一点面子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只有永远达不到的标准,和永远学不完的技能。

对于一个将眼光放在孩子未来上的家长,自己的孩子哪里比不上别人的小孩,还是问题吗?

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正是要求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格局里面。

将目光放长远,很多困扰我们的小小矛盾,也就不是个事了。

谁家的车更好,谁家的孩子得了什么奖,谁家得了什么好处,这些都这是别人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

真正有大局观念的人,心不会被这些无意义的杂事困扰,只是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阅尽人世沧桑,看尽是非恩怨,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不过是做好自己而已!

如果你的心里有星辰大海,你还会因为别人比你多拥有一粒芝麻而难受吗?

庄子的处事观念(认清这三个问题)(1)

无用之用,令人精神富足

庄子曾经讲过两个人的故事,一个叫作“啮缺”,一个叫作“王倪”,王倪是啮缺的老师。

有一天,啮缺问王倪:“老师知道万物是因为什么而不同吗?”

王倪回答说:“道心之吾为什么要去知道呢!”

啮缺追问:“老师知道您为什么不知道那个共同点吗?”

王倪又回答了一次:“道心之吾为什么要去知道呢!”

啮缺不死心,进一步追问:“那么,老师对万物是否也都是一样的这个问题,什么也不想知道吗?”

王倪第三次回答:“道心之吾为什么要去知道呢!”

接着,王倪解释道,道心大用止于知,不知才是知的最高境界。

就像是人在潮湿的地方休息就会感到腰痛甚至中风偏瘫,泥鳅会这样吗?

人在树上睡觉就会时刻因为害怕掉下来而感到恐惧,猿猴会这样吗?

对于人、泥鳅、猿猴这三种动物的而言,其实是没有最正确的休息方式的。

在读《庄子》的时候,我们会在不自觉的时候羡慕古人的生活,因为他们总是像啮缺、王倪一样,活在追求“无用”的知识之中。

而现代人总是急于追求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喜欢直接问:“有什么用呢?”

可是在动车出现之前,人们都在对着第一个提出高铁概念的人发问:“这有什么用呢?”

其实,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灵魂上的等级差别,只在一件事情上,那就是在看似无用的事情上花费心思。

一个人的内心,有用的东西比例越大,无用的东西比例越小,那么他在精神上越贫穷。

很多时候,看似没用的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那些在几十年前,让学生时代的我们不知道学了之后到底有什么用的知识,现在看来早已成了我们改变人生的助力。

而那些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单纯为了开心而认识的朋友,如今也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不论我们的现实生活忙成什么样,也不要在自认为“有用”的事情上花费掉全部的时间。

就算再忙,也要挤出一些时间让自己去写写画画、去下棋、去打太极拳......

也许在三五年后,总是打太极拳的你会变成老朋友中最健康的一个,别人在往医院跑的时候,你却在自由地喝着茶。

让自己变成一个精神富有的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每天做一点儿看似无用的事。

庄子的处事观念(认清这三个问题)(2)

痛苦和抱怨,笑一笑就好了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妇孺皆知的“朝三暮四”。

从前有个人用橡子喂养了很多猴子,由于经济条件暂时不太好,他决定减少猴子的食物。

于是他对猴子们说:“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四颗,怎么样?”

猴子们都很生气,反驳道:“你这是凭什么?早上才给三颗,晚上四颗,这也太抠门了!”

于是养猴人改口道:“这样吧,早上给你们四颗橡子,晚上三颗,这样好不好?”

结果,猴子们听到早上的三颗橡子变成了四颗,都很高兴。丝毫没有发现,自己还是只能得到七颗橡子。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成语“朝三暮四”的出处。

现在,我们更多是用这个成语形容喜欢变更主意的人,其实,“朝三暮四”的真正意思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种自己习惯性的价值判定里面。”

不止是猴子,习惯了先拿多一点儿,再拿少一点儿的人,在面对自己的既得利益暂时变少的情况,也会愤怒。

虽然总量一样,但是他们想不到那一步去。

朝三暮四,是一种灵长类动物特有的思维方式。

而人是万物的灵长,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事物,当有不同意见的人出现时,抱怨就产生了。

庄子的处事观念(认清这三个问题)(3)

“抱怨”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我们自认为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的错误心态。

当外界对于我们的期待没有予以满足的时候,这种“怨气”就产生了。

而这种怨念则是一切负能量的源头,怨气上升攻心就会变成愤怒,怨气下沉则会让人郁郁寡欢。

当我们心中充满怨气,忍不住又想抱怨的时候,不妨想想“朝三暮四”的典故。

纵观庄子的一生,其实也经历了很多人间疾苦。

庄子生在先秦时期,到处兵荒马乱,狼烟四起,这对于不想加入权力纷争,也不想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庄子而言,无疑是痛苦的。

这个疯狂的年代,让庄子看惯了死亡和绝望,可是他并没有就此消沉。

庄子将诸侯纷争的乱象变成了蜗牛角上的风趣故事,将生死的思考变成与骷髅对话的奇幻经历,将死亡变成了鼓盆而歌的乐事。

真正的强者,早就把自己人生的所有怨气,都变成了有趣的笑话。

逍遥的人生,就是把向自己走来的抱怨和恐惧,统统变成笑话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