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1)

京观,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2)

京观雕刻

阅读中国古代历史,偶尔会蹦出“京观”这两个不常见的冷僻字眼,初学者往往会曲解为贻笑大方、相差甚远的“都城景观”。

其实不然,京观这个看起来仿佛“高大上”的名字背后,却掩盖着巨大的战争暴行,可谓极其残忍、血腥、丑陋。

原来史籍上所谓的京观,“京”是人工筑起的高大土丘;“观”为门阙、牌坊之形。“京观”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残忍地将战俘全部杀死,尸体堆在大路旁,覆土夯实,筑成坊阙形状的高大土丘,也叫“武军”,其目的是炫耀武功,震慑敌军。

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张岱《夜航船》)

京观的开端

纵观古代战争史,“京观”这一非人道的奇葩血腥陋习,是从何时打开恶魔的瓶塞子呢?

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京观的做法就已经在战场普遍存在(说明它的最早开始会在西周乃至更早的夏商时代)。

公元前597年,在奠定楚庄王“春秋五霸”的晋楚邲之战中,楚军抓住晋军将帅不和、指挥不力、顾及秦军偷袭等弱项短板,一举战胜对手,晋军尸横遍野,楚军获取空前大捷。

战后,楚国大臣潘党趁热打铁,建议楚庄王在战场上修一座武军,用敌人(晋军)的尸骨筑成京观,用来彰显武功,震慑晋国。

“大王何不筑武军,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

这应该是迄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京观”第一次出现。

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各种形态的战争连绵不绝,有文字记载的规模战争就有2000多起,平均约每2.5年发生一次。在这些战乱兵燹交织的历史时期,屠杀战俘、修筑京观、炫耀武力的血腥野蛮行径时有发生,有时甚至成为战胜者沿袭的陋习。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3)

古代的士兵装束

战国燕国的“骷髅台”(京观)

史载,燕昭王28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为了一雪前耻,派大将乐毅率领燕、赵、韩、魏、秦和楚六国联军共同对齐国发动讨伐战争,六国联军连续攻下齐国多座城池,俘获众多敌军首级,大获全胜。

当时燕国士兵的赏格是以头颅计,于是燕兵携敌兵头颅归燕,积于京师,筑"骷髅台"(京观),土盖泥封,示为壮观。至今在燕国故都(河北易县)遗址内仍有数十座这样的"骷髅台",骷髅总数在数十万以上。

这种以首级为胜利标识的做法战国年代仅限于燕国,由于残酷血腥有损人道,颇为时人所轻。

西汉末王莽筑京观

西汉末年,篡夺皇权的王莽好古改制,常论圣贤仁德之道,在是在触犯自身核心利益之上,却是残酷屠戮,前后判若两人。

元始五年(公元6年),王莽毒死14岁汉平帝,为了操控政权,拥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孺子婴)为皇太子。自称“摄皇帝”,引起刘氏宗室为主各地官吏强烈反对。

居摄二年(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纷纷响应,人马很快聚集了十余万。

王莽震惊恼怒之余,急忙调动大军扑灭造反势力,将翟义等人镇压后,为震慑余党,将这些造反士兵及家属残酷杀后在他们的各自家乡,将其首级筑成五处“京观”,以示惩戒。

“盖闻古者伐不敬,取其鲸鲵筑武军,封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乃者反虏刘信、翟义悖逆作乱于东,……其取反虏逆贼之鲸鲵(被杀之人尸体),聚之通路之旁,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各方六丈,高六尺,筑为武军(京观),封以为大戮,荐树之棘。建表木,高丈六尺。书曰‘反虏逆贼鲸鲵’,在所长吏常以秋循行,勿令坏败,以惩淫慝焉。”(《汉书·翟方进传》)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4)

王莽的“一刀平五千”铜钱

三国司马懿筑京观

公元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造反自称燕王。次年,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千里奔袭讨伐叛军。

彼时正值七月雨季,滂沱大雨下了一个多月,辽河暴涨,魏军营地积水有一尺多深,将士多有拔寨退兵的念头,但是司马懿认为敌军人多粮少,不可能长期守下去,仍然坚持大军围城战略不变。

果不出仲达所料,(《三国志·公孙度传》记载: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

眼见人心惶惶军无斗志,公孙渊很害怕,便派使者递上降表,司马懿却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觉就死也。”

没多久,城池被魏军攻破,公孙渊父子等人被斩杀,为震慑反叛势力,影视形象中一副大军师文质彬彬模样的司马懿,绵里藏针,以绝后患,下令屠城,将大小官员兵民人等7000余人,斩杀后筑成一座骇人听闻的“京观”。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晋书·宣帝纪》)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5)

古代的攻城景象

北魏后燕“参合陂之战”的京观

公元395年,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8万后燕军进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与后燕军队隔河对峙。因天气变冷,后燕军队因长途跋涉,不能速战速决,误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决定择机撤兵。却被拓跋珪率领的2万北魏军在参合陂大败,燕军死伤上万,另有四五万人被活捉成为俘虏。

眼光长远的拓跋珪,当时准备给俘虏发给衣粮遣散,以此招徕中州士人,使百姓归顺。哪知斜刺里发出不同声音,中部大人王建却提出屠杀全部俘虏的建议,而且理由很充分,并得到了诸将异口同声的赞许。

中部大人王建曰:“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且获寇而纵之,无乃不可乎!(《资治通鉴·卷一百八》)

于是,“参合陂之战”被俘的四五万燕军全部被杀,做成京观。京观的残忍和不良效果让事后的拓跋珪倍感懊悔非常。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6)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五代十国赫连勃勃筑京观

赫连勃勃,是十六国时期胡夏国的创建者, 聪明、机警、奸诈、凶狠,堪称是赫连勃勃的个性标签。赫连勃勃还非常喜欢杀人,只要是自己憎恶的人,都要亲自杀死,手段极为残忍,并且在战争中屡屡有屠杀俘虏的暴行记录。

赫连勃勃称王之后,求婚于南凉国君秃发褥檀,哪知热脸碰了个凉屁股。感觉颜面尽失的勃勃大怒,率二万骑讨伐,自杨非(今甘肃永登县)到支阳(枝阳)三百余里间,杀伤万余人,驱掠二万七千口,牛马羊数十万而还。褥檀率众追击。勃勃于阳武狭窄处凿凌埋车堵塞道路。两军相交,褥檀遣善射者射中勃勃左臂。勃勃勒众逆击,大败褥檀军,追奔八十余里,杀伤万计,斩其大将十余人,名臣勇将死者十之六七。勃勃积尸封之,做京观,号“髑髅台”。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7)

唐太宗画像

高丽筑京观与唐太宗清理京观

在隋末唐初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中,交战各方为了震慑对手,将敌方阵亡抑或是斩杀俘虏的尸体筑成京观的做法比比皆是,以至于大唐建国之后,这种战争的奇葩副产品——京观,各地都不同存在,甚至有的还是前朝留下的历史景观。

“沙陀军与贼将(唐末义军将领)赵章、尚让战于成店,贼军大败,适奔至良天坡,横死三十里,王重荣筑尸为京观”。(《旧唐书》)

一心想创立“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对这种残酷血腥不人道的京观极为讨厌反感。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二月,唐太宗下令推平全国各地的京观,并将尸首掩埋处理。

“诸州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宜悉削,加土为坟,掩蔽枯朽,勿令暴露。”(《资治通鉴·唐纪》)

公元612年,隋炀帝发百万大军征伐高句丽惨败。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被高丽筑成“京观”,以示军威,震慑中原。后隋军几经征讨终因天时地利不具备,遗憾铩羽而归。

公元644年,唐太宗下诏东征高丽,大军所到之处,拆毁了高丽所立的京观,将隋军的尸骸重新祭祀安葬。

“顷者隋师渡辽,时非天赞,从军士卒,骸骨相望,遍于原野,良 可哀叹。掩骼之义,诚为先典,其令并收瘗之。”(《旧唐书》)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8)

蒙古大汗——成吉思汗

中亚版的“京观”

公元十三世纪,京观这种血腥残忍陋习,伴随着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蹄,也传到了国外等地。

史书记载,公元1220年,蒙古人在征服花剌子模首都撒马尔罕后,曾经屠城并将人头在城外筑成“京观”。

这场历时两年的酷烈战争,不仅将一个规模庞大的中亚帝国彻底毁灭,而且也将成吉思汗的残忍作战方式带到西方。尤其这种封土堆积的高大尸冢,尽管一时起到了所谓震慑敌人的作用,但是因为极为血腥野蛮,为人憎恨,导致从此蒙古骑兵因血腥屠戮开始恶名昭彰,遭到西欧史学家的不吝挞伐。

流传至今的俄罗斯著名画家韦列夏金的《战争崇拜》,对这一战争暴行进行了写实描绘,堪称是中亚版的“京观”。

只见这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央是堆积如山的头盖骨,天空乌鸦云集,苍凉恐怖;大地则是一片荒芜,而背后隐约露出的,则是刚刚经历一场大战有些残破的撒马尔罕。《战争崇拜》让人观之毛骨悚然,进而为之反思感慨。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9)

《战争崇拜》

京观走向消亡

战争真正目的是消灭残暴,换来和平,而非“以暴制暴”,争战不休,兵戈不已。

正如文章开头,当大臣向楚庄王建议要将对方俘虏以及尸首筑成京观耀武功、震敌人时, 然而颇有眼光、欲以仁德降服天下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之楚庄王坚决不同意这个馊主意,认为“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耀世武功),并摆出武功的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逐一反思自己不足,认为楚国此次战役,虽然大获全胜,但七德未具其一,仅仅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一场屠戮而已,没有什么好显摆炫耀的。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更何况这些晋军都是为国家尽忠效命而已,有什么罪过呢?怎能拿他们尸骸来做京观?遂下今妥善安葬晋军阵亡者。

楚庄王“止戈为武”“不筑京观”闪耀着难能可贵的人性的关辉,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优待战俘政策的推行仿效,京观,这种古代战争史上沿袭千年的血腥残酷陋习,被抛进了时代的垃圾堆,也渐渐为人们所淡忘,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10)

楚庄王

古代如何对待士兵俘虏(浅谈古代残酷处置战俘的奇葩陋习)(11)

十三世纪的蒙古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