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鬼节历史(中元节缅怀祭祀)(1)

万圣节来了。

比起中国传统意义上“鬼节”所具有的那种哀痛气氛,万圣节更像是一场放纵的狂欢。面具、晚会、南瓜灯,这些关键词不管怎么看都和“祭祀”搭不上边,反而更像是一场派对。而这也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外的“鬼节”会有那么大的不同

关于这个话题,让我们从东西方鬼节的起源开始说起。

中元节鬼节历史(中元节缅怀祭祀)(2)

我国的鬼节,也就是阴历的七月十五日,即中元节,又称盂兰节。中国古代有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和下元节(十月十五日),这三个节日可以追溯到中国道教的“三官”概念。在道教的神明体系当中,有“三元大帝”,其中,天官治理天界、地官治理冥界、水官治理水域,三者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执行各自的职责,由于地官的职责之一是为人赦罪,因此道士们便在阴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大兴法事,普渡十方孤魂野鬼。如此一来,七月十五日便逐渐演变成民间祭祀亡人的日子,也就是所谓的“鬼节”。

中元节鬼节历史(中元节缅怀祭祀)(3)

而西方的万圣节则来源于欧洲天主教会的宗教节日,在天主教中,11月1日为“天下圣徒之日”,而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居住在爱尔兰地区的凯尔特人把这一节日提前了一天,即10月31日,并一直延续至今。当时的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死者的灵魂会在夜里回到生前的居所,并在活着的人中来寻找替身,以此获得重生的机会。所以出于恐惧,当地人都会把所有的炉火和灯光熄灭,并且将自己打扮成鬼怪的模样,试图将鬼魂吓走

中元节鬼节历史(中元节缅怀祭祀)(4)

随着历史的发展,万圣节衍生出了很多活动,最著名的就是孩子们会将自己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去敲邻居家的门,并说“不给糖,就捣蛋”,邻居大多也会配合地给上糖果。

那么,为什么中方在鬼节中注重的是祭祀和追忆,而西方在鬼节中,却是更多注重娱乐和狂欢呢?

中元节鬼节历史(中元节缅怀祭祀)(5)

《论语》

自从上古开始,中国古人对于鬼神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比如孔子就在《论语》中写道,“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另一方面,在长达上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当中,“”一直被放在很高的地位,而对于死去亲人的祭祀与缅怀,则是孝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古代,一旦父母去世,在朝中担任官职的人也需要省亲数年,辞官回家,缅怀亡故。

中元节鬼节历史(中元节缅怀祭祀)(6)

中元节 祭祖

也就是说,古人对于鬼神的态度有两种,一是敬,二是孝,这样的心理感受与文化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天也没有改变,在中元节这一天缅怀先祖,其实是中国人家族观念与思本思源的精神体现

中元节鬼节历史(中元节缅怀祭祀)(7)

而西方社会则不同,相比于中国古代社会极度重视儒家传统,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更多。在基督教的教义当中,人们敬畏的对象不是死去的亡灵,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即上帝。而不管是亡灵还是活着的人,每个人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因此西方对于鬼的敬畏和避讳并没有太多。

另一方面,在最开始的西方历史传统当中,人们深刻地认为,鬼魂的出现,是为了寻找活人以求再生,因此从这一点出发,西方社会对鬼的感情并非祭祀和怀念,而是驱除和警惕,以此发展出了扮演鬼怪的活动,当科学证明鬼怪并不存在之后,这种活动进而又演变成了狂欢与娱乐。

中元节鬼节历史(中元节缅怀祭祀)(8)

总而言之,东西方之所以对鬼节有不同的对待态度,是因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所产生的文化底蕴不同,在东方,儒家与孝道的影响更大,因此人们对鬼怪抱着敬畏和缅怀的态度。而西方则在基督教文化与民俗神话的影响之下,对鬼怪抱有“无需敬畏”与提防的态度,在这一基础上,万圣节才逐渐变成了一个狂欢与娱乐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