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甚多。提起成都的历史文化名片,我们自然会想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望江楼等文化古迹地标,而杜甫草堂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响亮的历史文化名片之一。

杜甫草堂是杜甫为避唐安史之乱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草堂在成都的影响乃至在全国的影响往往使我们淡忘了他的故乡河南巩义。虽然在成都仅居住四年,但却创作诗词240多首,几乎占了他流传后世1000多首诗词的四分之一,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期,留下了许多名垂千古、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这首《春夜喜雨》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绝句》。

杜甫草堂原叫成都草堂。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好友严武等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765年,好友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朝末年,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有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成都,成就了杜甫的诗词创作 ,而杜甫也成就了成都这座古城,他曾经的居住地成了中外驰名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历史文化名片,他诗词中的西岭雪山也成了著名旅游风景区和休闲度假圣地,而他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和悲天悯人胸怀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成都有杜甫草堂还要什么(成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1)

成都有杜甫草堂还要什么(成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2)

成都有杜甫草堂还要什么(成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