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秋时期,以狐突为首的狐氏家族是真正地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伟大家族,正是他们对历史,对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的部分业绩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故事”这些典故和成语有些被收集在《辞书大全》、《中国成语故事总集》等现代巨著中;有的收集在地方史志和其他历史文献中;有的则成为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文化成语典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文化成语典故(狐氏成语典故文化之)

古文化成语典故

作者:郝天昌

编者按:春秋时期,以狐突为首的狐氏家族是真正地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伟大家族,正是他们对历史,对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的部分业绩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故事”。这些典故和成语有些被收集在《辞书大全》、《中国成语故事总集》等现代巨著中;有的收集在地方史志和其他历史文献中;有的则成为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

狐氏家族的典故和成语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却鲜为人知。这些故事的深刻内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日常生活。如“不避亲贵,法行所爱”,被史学界誉为中国法治思想的萌芽,是我们依法治国的基本遵循;“兵不厌诈”,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军事思想的基本法则;“伐曹解宋”的故事,与孙子兵法中“围魏救赵”的军事原则如出一辙,但要提早280年;“教忠不二”的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而孕育了成千上万的历史英雄人物;“弃席”的典故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现在仍是我们治国安邦的法宝;而“仁亲为宝”的思想原则仍不失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凡此种种,堪称“狐氏文化精粹”。这种文化,是晋阳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时间:公元前636年。

  (二)背景: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在国内重臣和秦国的帮助下,准备回国继承君位。当行至黄河边时,随从壶叔在整理衣装时,将日用的破旧笾豆、敝席破帷等一应用品件件整理后搬运入船。重耳见了,命令统统搬了下来,抛弃于黄河岸边。狐偃看到这一情景,悲痛夜哭。

  (三)出典人:狐偃。

  (四)典籍: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公曰:‘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返国。咎犯闻之,不喜而哭,意不欲寡人反国耶?’犯对曰:‘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有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且臣为君行诈伪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再拜而辞,文公止之曰:‘谚曰:筑社者攐撅而置之,端冕而祀之。今子与我取之,而我不与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乃解左骖而盟于河。’”

  2、《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六回)记载:“却说壶叔主公子行李之事,自出奔以来,曹卫之间,担饥受饿,不止一次,正是无衣惜衣,无食惜食,今日渡河之际,收拾行装,将日用的坏笾残豆,敝席破帷,件件搬运入船;有吃不尽的酒餔之类,亦皆爱惜如宝,摆到船内。重耳见了,呵呵大笑:‘吾今日入晋为君,玉食一方,要这些残敝之物何用?’喝教抛弃于岸,不留一些。狐偃私叹曰:‘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他日怜新弃旧,把我等同于患难之人,看做残敝器物一般,可不枉了这十九年辛苦!乘今日尚未济河,不如辞之,异时还有相念之日。’乃以秦公所赠白璧一双,跪献于重耳之前曰:‘公子今以渡河,便是晋界,内有诸臣,外有秦将,不愁晋国不入公子之手。臣之一身,相从无益,愿留秦邦,为公子外臣,所有白璧一双,聊表寸意。’重耳大惊曰:‘孤方与舅氏共享富贵,何出此言?’狐偃曰:‘臣自己有三罪于公子,不敢相从。’重耳曰:‘三罪何在?’狐偃对曰:‘臣闻,圣臣能使其君尊,贤臣能使其君安。今臣不肖,使公子困于五鹿,一罪也;受曹、卫二君之慢,二罪也;乘醉出公子于齐城,致触公子之怒,三罪也。向以公子尚在羁旅,臣不敢辞。今入晋矣,臣奔走数年,惊魂几绝,心力并耗,譬之余笾残豆,不可再陈;敝帷破席,不可再设。留臣无益,去臣无损,臣是以求去耳。’重耳垂泪而言曰:‘舅氏责孤甚当,乃孤之过也。’即命壶叔将已弃之物一一取回,复向河设誓曰:‘孤返国若忘了舅氏之劳,不与同心共政者,子孙不昌!’即取白璧,投之于河曰:‘河伯为盟证也。’”

  (五)释意:

  晋公子重耳准备回国继承君位,当行至黄河边时,命令把流亡过程中使用过的旧的食物用具,睡觉角具统统丢弃于岸边。叫手脚磨出老茧和脸被太阳晒黑之人跟在队伍的后边。狐偃见此情景十分伤心,就在晚上悲痛地哭了起来。文公不解。对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这样解释的,文公对狐偃说,我在外流亡了近二十年,现在才得以回国,你应当高兴啊,怎么却伤心地哭了起来,是不是不想让我回国继承君位呢?狐偃回答说,笾豆是用来盛食物的,席蓐是用来睡觉的,你却把它们当废品扔掉了;手脚上有茧、脸被晒黑的是劳而有功之人,你却把他们视为下贱之人让其站于后面,按照这样的安排,也有理由把我归入后面,所以心中悲伤而痛哭,况且我为你返国曾多次采用诈伪手段,我自感讨厌,何况您呢?连拜两拜就要告辞。文公急忙阻止曰:“俗话说的好,修筑土地神坛的人,撩起衣服树立社神,穿起礼服,戴上礼帽却又去祭审讯祀。现在你为我打下天下,取得了国家,而不和我一起去治理,就好比为我树立了社神却不与我一起去祭祀一样,这怎么行呢?回国后我们同心治理国家,决无二心,我不会慢待舅氏的。”于是文公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沉到河里,对着河神起誓。

  《东周列国志》是这样解释的。狐偃看到文公将所用笾豆之物弃于岸边,暗自悲伤,私叹曰: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他日怜新弃旧,把我们一起跟随流亡的老臣,也当废物一样丢弃,岂不枉了十九年之劳苦。不如现在乘未过河之际辞行。留在秦国做一个外臣,还可旧情不忘。于是取了秦穆公所赠白璧一双,敬献于重耳面前请辞。重耳见状大惊,忙问其缘故。狐偃说,今日即将过河,复国就在眼前,大功已经告成,以后治国内有贤臣,外有秦国的帮助,我就不需要再回去了,就在秦国做个外臣吧。文公不从,狐偃接着说道,我有三罪于公子,一是在五鹿时被田夫讥笑,使主公受辱;二是过曹、卫时,受到他们的无礼欺视,使主公不快;三是离开齐国时采用极端手段使公子发怒,这些罪行如同被你扔掉的破旧笾豆一样。因此,我是不敢再留下来了。重耳听后,面红耳赤,知是狐偃用弃之废物教化自己,用心良苦,遂沉痛表示,我知错了。回国后,如果我不与舅氏同心治理国家,断子绝孙。重耳对着众人的面发了毒誓,并将狐偃送与他的白璧投入河里,让河伯作证。

  (六)点评:

  狐偃用“扔掉旧席犹如舍弃患难中的旧臣一样”的道理,深刻地教化了重耳,在中国的历史上成为佳话美谈而广为传颂。南朝宋饱照《代东武赋》诗就有“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的感叹。

  这一席话,语言简朴,但哲理深奥,寓意深远。古人云:“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社稷无俭必败,国家无俭必亡。”“节俭乃治国之本,奢侈乃亡国之源”,这一治国理念,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因此,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并与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成为勤俭建国的光辉典范,同志在担任职务不久,便向全党提出了“反对铺张浪费”的伟大号召,并制定了很多党内法规、禁令,还告诫全党不忘初心,要继续艰苦奋斗。使我们的国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因此,狐偃的“弃席”思想,已成为历代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充分彰显了他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的大家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