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 汉文帝刘恒(上篇最新发现的白鹿原江村大墓的主人)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汉武帝)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汉朝最繁荣的一个过渡,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汉武大帝刘启传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汉武大帝刘启传位(刘启-文景之治)

汉武大帝刘启传位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 汉文帝刘恒(上篇最新发现的白鹿原江村大墓的主人)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汉武帝)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汉朝最繁荣的一个过渡。

汉景帝的出生也是故事性极强 ,窦太后,汉景帝的母亲,吕太后当政时期,她以良家女的身份被选入宫中。后来,吕太后遣出宫女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分给了五个美女,窦氏就在这次出宫的行列中。窦氏家在清河,她认为去赵国会离家近一点,她请求主管遣送事宜的宦官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宫女的行列中。但是,这个宦官却把这件事忘记了,误把窦氏的名字放到了去代国宫女的行列中。名册上奏,吕太后下诏批准。窦氏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痛哭流涕,不愿意出发。但是,在朝廷的强制命令下,她只得无奈启程。

到了代国,刘恒宠幸了窦氏。她生了两个男孩。老大刘启 老二刘武 ,代王的王后共生有四个王子,但是,王后在代王还没有继承帝位的时候就已经去世,而她的四个儿子也寿命不长,在代王继承帝位以后一个个不幸的死去。朝中的大臣们请求文帝立太子。窦氏的长子刘启年龄最大,被立为太子,前157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皇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在刘启即位后,吴王刘濞的势力也慢慢壮大起来。之前吴王刘濞的儿子进宫来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下围棋,因为下棋时两人出现争执,吴王的儿子对身为皇太子的刘启出言不逊,刘启就拿棋盘砸他,结果把吴王的儿子打死了。 吴王刘濞一直还狠在心。 这时,御史大夫晁错认为各地的诸侯王力量太过雄厚,可能会造成江山不稳定,就向刘启建议,削夺各位诸侯王的封地,把封地都收回朝廷手中。晁错呈给景帝名为《削藩策》的计谋,力主“削藩”,文章里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在公元前154年时,他以各种名义先后削去了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封地。当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时,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刘启善于用人,派了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36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仅仅3个月的时间,军队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反叛的七国最终都被废除。

刘启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七国之乱在短短3个月之内就分出了胜负,都是因为百姓们拥护刘启、臣子们信任刘启,而且刘启本人爱惜人才良将,知人善任。刘启作为皇帝,却不迷恋奇珍异宝,与其父亲一样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执行重农抑商的国策,还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刘启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农桑为首要政务,还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刘启还多次颁诏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刘启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皇帝。在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刘启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他任命文翁为蜀郡太守,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刘启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他果断地采取两项重要措施:一是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二是任命执法严厉的宁成做中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的人。使那些不遵守法规的豪强和官僚们个个惶恐不已,大大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保证了国家的治安和发展。对于敢大胆进谏的程不识,景帝让他做太中大夫,负责评议朝政。

在刘启多重政策治理下的汉朝,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在刘启的统治后期,因为国库里的钱太多,连串钱的绳子都磨烂了。国内所有的粮仓也都是满的,放不下的粮食只能露天放置,多得甚至都霉腐了。

在对抗外敌方面,刘启也十分理智。当时,强大的外敌匈奴骑兵南下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刘启的王朝。但是对当时的汉朝来说,出兵反击彻底清除外敌的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刘启冷静地选择有战有和的策略。

因军事力量与发展需求,他坚持和亲政策,缓和匈奴两国的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也为后来反击匈奴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刘启并不是对外敌一味妥协,他再一次展现出了知人善任的帝王风采,多次派出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在反击战中进行了必要的抵御。

在公元前141年的正月,刘启患病了,病势越来越重,他就在病中为太子刘彻主持加冠,临终前,刘启教导太子刘彻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他对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

为太子加冠后不久,刘启病死在长安的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谥号“孝景”皇帝,史称汉景帝,陵墓是汉阳陵。汉景帝刘启是位品德坚强、善于充分谋划又有责任心的明君。他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与其父汉文帝的统治时期有“文景之治”的美誉。

汉景帝引导人民走向善良“以德化民”通过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在人们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实现,文帝时期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从这个角度看,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汉景帝的确是一代明君。

用仁德感化臣民,无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在汉朝统一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有人说文景之治其实就墨守成规,关起门来过日子,其实也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虽然匈奴多次背约入侵劫掠,而文景帝却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那么你认为你是觉得那个时期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轻摇赋税 稳定边疆 ”现实 ,还是应该展示实力,不容欺负,开疆扩土做一个强硬派,循序渐进,文景积蓄的力量在他的子孙 汉武帝(下一篇)时期将爆发 ,每个人对历史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我想听听来自你们不一样的声音 ,请留下你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