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蒋捷创作一剪梅时的社会背景(94.90分蒋捷一剪梅)(1)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总体评分:94.90分

作品影响:7.00

合于章律:18.33

工于意境:31.00

臻于情感:38.57

推荐指数:★★★★☆


【美学详解】

作品影响:

本词是词人蒋捷代表作之一。 依《钦定词谱》,本阙为词牌《一剪梅》第五体(共七体)之正格。

合于章律:【绮】【畅】【韵】

绮:本阙言语绮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富于感染力。尤其是:“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之“ 上 ”字;“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之“ 又 ”字;“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之“ 字 ”字,和“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之“ 了 ”字,不仅内容上相互对应,文字上也有对称之美。

畅:本阙小令,句句押韵,如:“浇、摇、招、桥、飘、萧、袍、调、烧、抛、桃、蕉”,均为词林正韵第八部——“逍遥韵”,押ao韵。这个韵本身辨识度极高,而且发言响亮,所以在朗读时,ao韵会频繁出现,故而有了复叠回环之美。此外上文提到的“上、又、字、了”四字 ,以及“秋娘、泰娘”之“娘”字,又形成了小的节奏回环,所以这首词读起来,会朗朗上口、犹如民歌一样,音律极美。强调一下:句句押韵,在诗词里已经非常少见,并且本词还有小的节奏,更显得极为珍稀。

韵:本词字里行间,极富韵味,给人极大地想象空间。如“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风雨飘摇之景,让人有“满城风雨”的联想。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万紫千红总是春”了。可见蒋捷对于文字的使用,真的词炉火纯青,令人赞叹。

工于意境:【阔】【隽】【渺】

阔:本词上阙场景,相对开阔。有江(今吴淞江)、有楼,又有满城风雨,而且“秋娘渡”与“泰娘桥”据说是宋末时期吴江(今苏州吴江区)的地标,可见,词人是在满城风雨里穿梭。

隽:本词下阙场景,是对归家的念想。家是什么样子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见,家里不仅有诗酒花茶的雅致,而且恰逢春天,万紫千红,让人心生更多留恋。以几个常见的生活之物,表达归家后的温馨,有隽永之秀。

渺:本词上阙是实景,记载了南宋临安城破,词人避难,乘舟经过吴江的场景。而下阙是对于“何日归家”的想象,是虚景。如此一来,本词场景,便有了虚实相生的美感,而下阙的笙调、香烧、樱桃、芭蕉等景,都有一种缥缈朦胧之美。

臻于情感:【愁】【凄】【逝】

愁:查询史料得知,本词作于1276年。这一年,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词人也开始避难流浪。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春天,词人写下此词。“一片春愁待酒浇”,是啊,春日将尽,本来就是伤感的季节,然而,还有国破家亡,这种愁,怕是再多的酒,也无法浇灭了。

凄:本次上阙,满城风雨,有舟车飘摇之感。下阙重点刻画家的温馨美好,属喜景言悲,悲更悲矣。一句“何日归家洗客袍?”词人流浪之时,依然深深惦念自己的家,想要回家洗一洗这一路风尘,重新开始静雅的生活。可是,山河破碎,何处是家呢?当年李煜有词“梦里不知身是客”,心甚凄凄然,而今蒋捷“何日归家洗客袍”,明知自己是客,却只能是客,凄然之外,更有一份无助。

逝:流光容易把人抛。本词在表达避难飘泊的苦难之外,也有了一些殇逝哲思,这便是,光阴似箭,年华老去,时光的聚散匆匆,我们无人可以幸免。把人抛,抛弃我们的,何止流光,还有破碎的山河、还有濒灭的家国……

人本美学总评:

本阙言语美、音节和致无穷,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词境上阙满城风雨,水天开,下阙梦想归家,缥缈隽秀,整体造境虚实相合,极具美感。南宋都城破灭,山河破碎,百姓国破家亡,沦落天涯,又逢春日将尽,时光流,词人一腔绪难以排解,满目凉,让读者也感同身受。


【名家观点参考】

1、潘游龙《古今诗余醉》评:末句两用“了”字,有许多悠悠忽忽意。

笔者思考:不单单末句两用“了”字,有许多悠悠忽忽之意。“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之“ 上” 字;“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之“又”字;“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之“字”字,均有类似感觉。

2、李佳《左庵词话》评:蒋竹山《一剪梅》词,有云:“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久脍炙人口。

笔者思考:这句话特别唯美迷人,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尤其是归家后的雅致生活,此外流光把人抛,也让人有了时光匆匆,要珍惜当下的殇逝哲思。从文学的章法,到意境的营造,到情感的哲思升华,这段话,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此外,蒋捷:号竹山,故名:蒋竹山。

3、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评:银字,制笙以银作字,饰其音节。“银字笙调”,蒋捷句也。“银字吹笙”,毛滂句也。

笔者思考:沈雄先生的注解,对理解本词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我们读诗词,要去掌握细节,也要有宏观的场景、情感的整体把握。本处“银字笙调”,还有另一版本“银字筝调”。笙成了筝,但对词境影响不大。


【诗词查证】

1、 本词另有版本。

依学苑出版社《钦定词谱(【清】王奕清等编)》知,本词另有版本为:

一片春愁带酒浇。江上船摇。楼上帘招。秋娘容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云帆卸浦桥。银字筝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本文中,笔者以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版本为主,原因有二:其一,该版本更为主流,其二,该版本美学造诣更高。

2、“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了”字,需读“liǎo”。

依学苑出版社《钦定词谱(【清】王奕清等编)》知:“了”必须为仄声,读“liǎo”。若读成“ le”,则是平声,不合平仄,并且也没有了悠悠忽忽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