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释文】
1.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1) 大象:“象”,即象征、抽象。犹大象,耳像蒲扇,鼻子像蛇,尾巴像绳……,乃种种事物的混合体,既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是。“大象”,言“道”之博大精深,作用广泛也。
(2) 执大象:“执大象”而非“执大道”,正是要强调行“道”之人有极强的适应性也。而且,这种适应是主动适应,而非被动适应。“象”,代表到哪儿都能很快融入当地社会,而不会被排斥,被归为异类。
需要指出的是,“执大象,天下往”是“随俗”而非“媚俗”。随的是人们的风俗习惯、世故人情,反对的是功利主义、市侩主义、拜金主义。
(3) 天下往:代表了“身”的自由随意,不受已有习惯、观念的束缚羁绊也。
(4) 往而不害:“害”,妨碍、祸害。“不害”,《第66章》曰:“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往而不害”,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给人造成负担,引起别人的顾忌和反感。
(5) 安、平、太:“安”,安定。“平”,普通、平常。“太”,最高的、更高的。《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故“太”是指跳脱通达,轻松惬意,不为俗事挂怀,不受俗务缠身之意。“安、平、太”,此三字代表了一种简单随意的生活。相较于声色犬马,这种生活显得那么黯淡,那么普通,那么不精彩热烈,故下文曰:“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安、平、太”可谓幸福生活三部曲:“安”是安定、安居,乃得其所也。“平”是融入大众,过普通人的日子,乃恪守本分、知足知止也。“太”是保持超脱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无为、不言也。
2.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本句说的是“道”的尴尬处境。它不似音乐与美食一样能吸引人,只会教人感到兴味索然。虽然在老子看来,内心的安宁幸福要比物质享受来得重要,可世人是浮躁的,这样的生活理念,又有几人能懂呢?
值得庆幸的是,古往今来,老子并不缺乏同道中人。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陶渊明的《饮酒》,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等就表达了与之相似的理想。
3.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旁观远视,处高远之上,故“不足见”;“道”无为、不言,故“不足闻”。而这些,都一定会被人们理解为太过普通平常的缘故。
“既”,甲骨文像人面对美食(鱼)扭头打嗝状,表示已经吃饱再也引不起兴趣之意。
“不足既”是说“道”的功用恰到好处(《第21章》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其供给绝不会超出人的正常需求。因此饱了的同时必杯盘一空而不会有富余,因此必不会因为食物太过丰盛而让人心生厌倦(《第53章》曰“厌饮食”),因此也必不足以让人额外的贪欲得逞。也就是说,如果用功利的眼光看,指望依靠“道”来发家致富、大富大贵,满足非分之想,肯定是要失望的。
【总结】
得道之人的生活是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然而终究还是显得过于平凡了些。这对于那些为了名利奔波的“过客”而言,显然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道”不会给予人们以高名大利,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故“道”籍籍无名——此是对《第32章》“道常无名”的另一种诠释。
【译文】
只要持守大道,就可以做到入乡随俗、四海为家。不管走到哪儿都不会招人厌、惹人烦。日子过得安稳、平静又惬意!
但是,要让它跟音乐和美食对人们的诱惑比起来,那可就差远了!当音乐响起,饭菜飘香,即使是急于赶路的过客,也会不由自主地停下他们匆忙的脚步。
而我们的“道”却说不出口、拿不出手。它是那么寡淡无奇、索然无味!
它普普通通,不能教人另眼相待;它默默无闻,不能让人侧耳倾听;它中规中矩,不能给人额外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