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导入2000多年前的中国历书,就依据时间更替与气象变化的规律,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农业民族根据时令,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生生不息中国幅员辽阔、四季分明,不同时节、不同地区,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美景,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揭晓这其中的秘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大自然与未来的对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自然与未来的对话(和大自然对话)

大自然与未来的对话

一、新课导入

2000多年前的中国历书,就依据时间更替与气象变化的规律,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农业民族根据时令,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生生不息。中国幅员辽阔、四季分明,不同时节、不同地区,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美景,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揭晓这其中的秘密。

二、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筛选“物候”相关信息。

2. 细读文本,体会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3. 精读课文,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理物候的知识卡片。

1.自主学习,阅读概括:本位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相关信息,独立概括。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同桌合作,比较整合:请大家把自己获得的关于物候的知识和同桌对照,比较、补充并完善。

3.介绍展示,总结方法: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卡片向全班学生介绍展示,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筛选信息的方法。

语段首尾总括句,

提问句式要重视,

连接词语大用处,

阅读高效又快速。

(二)细读文本,体会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1. 第一段中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怎样将“物候”这一概念引出来的?

明确: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燕子归来、布谷鸟来。夏:孕育果实。秋:果实成熟、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匿迹、衰草连天。冬:风雪载途。作者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夏季、秋天、寒冬来表明四季的更迭变化,使得这一段次序井然。

2.快速浏览课文6~10段,小组讨论说一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及原因。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的,作者运用了一系列表示主次顺序的词语: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可以看出纬度影响最大,古今差异影响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高下是同一个地点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而且对这四个因素的解释有一系列很明显的连接词,显得文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3.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首先描述了丰富的物候现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然后,做出科学的解释,说明它的重要性;接着,说明追究因果关系;最后,阐明了研究的意义。这四部分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围绕物候学先后说明了,条理分明,将物候学这门科学介绍的通俗易懂。

【小结】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内容是看是难以把握的事理,但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物候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物候现象?研究物候有什么用?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清晰向我们呈现了物候这一科学知识。

(三)精读课文,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说一说它们的语言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预设:第一个10天左右,五六天,用约数体现语言的准确性。第二句用灵动的语言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物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很重要。

2. 这篇文章的题目原来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后来更改为《大自然的语言》。你更喜欢哪个题目?

【小结】本文除了科学的光芒,还有诗意的光辉。说明文以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说明,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为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竺可桢坚持观察物候,他从1936年1月1日直到逝世的前一天,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留下40多本自然日记,近千万字。1974年2月6日清晨6点,躺在病床上的竺可桢慢慢坐起来,但他再也不能到院子里测量气温了。然而,在在事业心的驱使下,他抬起颤抖的手,拧开收音机的旋钮,仔细倾听着天气预报。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写完后,又戴上眼镜,在刚才那行小字下面,注上两个字:局报。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了。

除了这些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你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传递的物候现象?

(四)学以致用 课堂练笔

学生模仿例句运用生动的语言写物候。(评价写作能力)

你看那水中的蝌蚪, 你看那天空飞翔的大雁,

不就像游动的逗号?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秋天就在眼前。

(五)课堂小结,作业巩固

请以“校园一角”为题,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观察日记。

这篇科普说明文作文于57年前,如今,我们不仅有全球化的时区,还有一个精确的手机时间,而不再关注大自然的时间,科学和技术给人类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但请不要忽略大自然本身的规律和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读懂大自然的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