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兰怡阁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风花雪月”苦与乐

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的这首收录在《无门关》的经典禅诗,我认为道出了收书人的苦与乐,是收书人春夏秋冬淘书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收书人所追求“风花雪月”般理想生活的缩影。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经过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的淘书历练,我怎能体会到收书人的甘苦,更无从享受收书人的苦与乐!”

我喜欢把收书人称为“淘书客”,也喜欢别人这么叫我。“淘书客”一个多么富有诗意而又侠义的称呼,激励着我像“侠客”一样“仗剑”独行在“书的江湖”,一个属于收书人、爱书人自己的江湖。

收书人将春花秋月、夏风冬雪都糅合在自己四季淘书和追求未来的过程中,并用“风花雪月”点缀自己美满生活;编织自己美好梦想;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苦与乐!

冒寒风、战酷暑,不畏严寒高温。收书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行走在乡村的千家万户,为了践行孔网“花少钱,买好书”的宗旨,而奔忙在收书致富的金光大道上。

乡村泥泞小路上留下了收书人负重前行的足迹,城市高楼大厦里映着收书人追逐梦想的身影。

披星辰、戴月亮,无瑕花好月圆。收书人忙碌在废品收购站的露天货场或库房,用勤劳和血汗在故纸堆中讨生活,在讨生活中又绵延传承着中国文化。

收书人每到一地无心观赏享受此处的“风花雪月”,而是追求自己最为喜欢衷情地属于收书人独享的“风花雪月”。别人逛得是繁华热闹的街市商场,购买得是时尚潮流的商品;收书人逛得却是门庭冷落的旧书店和旧书摊,购买得是旧物古籍。这种行为和个性,用句时髦话形容:“收书‘职业病’”。

全国各地活跃着一批批的淘书人,孔网也有着强大的收书队伍,我只是收书大军中最普通一员。

我是孔网收书人,我自豪、我骄傲!

我虽是一名平凡的孔网人,售书业绩也无可圈可点之处,但我也经历了春夏秋冬的磨练,在“风花雪月”中,亲身体验了收书人的苦与乐。

今天不说收书的辛苦、卖书的艰苦、藏书的愁苦,只说一个收书中遇到的“小插曲”,让诸同行品品个中滋味。

某冬日,废品收购站。好久没来“老地方”转转,心想着是否能偶遇“颜如玉”,以解相思之苦。可当面对被同行多次地毡式捜查和轮番狂轰乱炸的“无名阵地”,满目皆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书尸”,寒风中的心更添了一层巴凉巴凉的感觉。看此“惨景”,今日是无缘与自己心仪的爱书会面了。时间尚早,拿本书,倚墙就着暖阳慢品细嚼,静候有缘人。门前几位环卫工人和老板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胡㑆穷聊着。突然有人惊呼:“老板,你家来客人了!”匆忙从屋里出来的老板,快步走向刚停稳的奔驰车,等待着车里的“客人”,可下来的是位陌生人。老板还是笑脸相迎问道:“您找谁?有事吗?”穿着体面新潮的年轻人答:“不找人,我来卖旧书和废纸板,这里收吗?”年轻人话还没落音,几名环卫工人瞪着大眼,张着大嘴,同时发出“哦、啊、哎哟”等惊叹声。“好像热油遇冷水瞬间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叽叽喳喳议论不休。有的说:“真厉害,开奔驰卖破烂,真牛!”有的说:“肯定是富二代或官二代,要不开不起大奔。”有的说:“我还没有享受过如此高的规格待遇,旧书破纸比我值钱。”有的说:“不要吵吵了,我回家买一台开着扫马路,要多酷,有多酷,想多牛,就有多牛。”我一听有旧书赶紧爬起来守在磅称边,心里说“好书、好书快快来,你也让我开大奔带你满世界转悠转悠。”我还在异想天开呢,老板娘己称完三袋书,我趁向库房提书袋的机会,捏了捏,心里窃喜,“有货”还是“硬货”,可倒出来全是“水货”和“烂货”。我趁年轻人提书袋过来时,心痛地问道:“这么多好书怎么变成这样了?”年轻人轻描淡写地回答:“老头生病住院,我装修房子,将书放地下车库里,进水了。”年轻人接着又无所谓的来了句:“泡就泡了吧,反正老头也看不了,留着没用还占地方。”我看着湿漉漉的烂书,好像寒冬中又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心凉得再无兴致艳遇“颜如玉”,满脑子想,像一留烟就无影无踪的大奔一样驰离这“伤心地”,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疼。”

这些装点前主人书房,给前主人带去“力量”和快乐的书,就这样被无情无义的后代们所糟蹋、所遗弃,等待它们的将是回炉再造,重获新生!

“这是书的命运,还是人的命运?这是文化的悲哀,还是人类的悲哀?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自我觉醒的书籍(回炉再造重获新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