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儿子们都是人中龙凤,而诸葛亮的儿子却是碌碌庸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这里试着分析一下。

司马懿的后人对诸葛亮评价如何(司马懿的儿子们都是人中龙凤)(1)

(司马懿父子剧照)

第一,司马懿的儿子得到了锻炼,诸葛亮的儿子没有。

其实,无论是诸葛亮的儿子,还是司马懿的儿子,由于父亲是高官,他们也很早就在朝中担任了重要职务。

但是,担任了职务,并不意味着得到了锻炼。锻炼必须是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才有效果。

诸葛亮在蜀国的威望很高,同时,所有的人都极力巴结他。因此,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蜀国受到了特别的优待,从小就受到特别的照顾。这也让他自己从小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很了不起。就算后来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依然获得一致的赞扬。以至于当时朝廷中如果出个什么好的政策,大家都不会说是蒋琬、费祎、董允这些人干的,而说是诸葛瞻干的。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起来的诸葛瞻,能得到什么锻炼呢?

司马懿的后人对诸葛亮评价如何(司马懿的儿子们都是人中龙凤)(2)

(曹丕剧照)

司马懿的儿子们就完全不同。魏国人才济济,这使得司马懿一开始走上仕途,就步履维艰,小心谨慎。有人疑问,曹操其实很提防司马懿,说他有“狼顾之相”,说他不会甘于“久居人下”,但为什么却杀了杨修,把司马懿留下来呢?其实,这与司马懿小心谨慎不无关系。最终他的小心谨慎起到了效果,获得曹丕和曹睿的高度信任,走上了高位。

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司马懿的儿子们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还不仅如此,当曹睿去世曹芳继位后,曹爽想独掌大权,不断整治司马懿。最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反戈一击打败曹爽。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的儿子们一直是参与其中的,他们的心智和毅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后来,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政治环境其实并没有因此好转,不断有人挑战他们,要造反,要把他们搞下台。而且舆论对他们也不利。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舆论不利的表现。可以说,一直到司马炎夺取江山后,司马家族才算有了一点平安日子。

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显然是很锻炼人的。

司马懿的后人对诸葛亮评价如何(司马懿的儿子们都是人中龙凤)(3)

(诸葛亮和儿子们)

​第二,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内容有很大不同。

诸葛亮教育儿子诸葛瞻什么呢?虽然平常他怎么教育的,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去世前给儿子的《诫子书》中得出答案。《诫子书》上一开始就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是要教儿子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君子”,当然非常重要。古代的士大夫一直追求的,就是要做一个“君子”。而诸葛亮也因为做了“君子”,所以他执政的时候,大臣们拥护他,皇帝刘禅信任他。

但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诸葛亮是在具有突出超绝的才能,有了绝对稳固的地位以后,才追求做“君子”的。在没有这一切之前,他的人生追求是“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两个人都是辅国的大才,并不是所谓的“君子”。而处在多事之秋的蜀国,需要的也是大才,而不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

所以说,诸葛亮当时的教育内容,对诸葛瞻的成长是不利的。

司马懿就不同了。司马懿教育儿子们要学会藏锋,要学会装,要大智若愚。心中的想法,绝对不能轻易地暴露出来。做事情要稳重,不要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了决定,又必须快准很。可以说,司马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儿子们做了一个虚伪的“小人”。

但是,在危机四伏的魏国政坛,要能够处理好各种矛盾,要能够在各种势力的角逐和拼杀中脱颖而出,做一个“小人”,显然是最恰当的,显然才是能够笑到最后的。

当然了,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说诸葛亮的《诫子书》不好,并不是说做“小人”比做“君子”好。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显然司马懿的教育更成功。

(参考资料:《三国志》《诫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