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有多少名人故居(寻访湘潭古桥)(1)

隐水之上的龙王桥(康军 摄)

湘潭有多少名人故居(寻访湘潭古桥)(2)

横跨于涟水之上的万福桥(郭杏初 摄)

湘潭有多少名人故居(寻访湘潭古桥)(3)

靳江上的石灵桥,一桥分两地(康军 摄)

文/喻乐

湘潭现存的古桥是什么样子?桥梁上有些怎样的遗迹?这些古桥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7月10日至12日,我们来到涟水、涓水和靳江三大水系,寻找湘潭地区现存古桥的踪迹。

湘潭现存古桥多为石拱桥

7月10日,采访车从湘乡县城沿320国道南行5公里,来到涟水河上的洙津渡。这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桥——万福桥。万福桥横跨于涟水河之上,是一座9拱10墩的大型石拱桥,跨度达300米,高25米,是湘乡通往湘西南的重要桥梁之一。

关于万福桥建桥的历史,湘乡地方史专家陈湘魁告诉我们,万福桥动工于雍正元年(1723年)秋,历时四年完工。“湖南曾有一个民谣:‘走尽天下路,难过洙津渡。’这个渡口的渡夫历来最刁蛮,经常勾结土匪抢劫旅客的钱财,有时候甚至害人性命。到雍正年间,邵阳人徐公明下决心建桥。以徐公明为主,大石(今双峰千金乡)朱氏和柘塘(今双峰柘塘乡)王氏及其他热心者捐资修建万福桥。这座桥是湖南境内负有盛名的大型石拱桥,被誉为‘楚南大观’。”陈湘魁说。

万福桥的建造非常有代表性。在古代,很多桥梁的修建都是民间自发募资。湘潭地方史专家周磊向我们讲述古代建桥的方式:“古代建桥,有四种方式:一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二是官倡民修;三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四是民建,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就湘潭现存的这些古桥来说,大多是民间修建,由乡绅募资或者一个家族出资,如雨湖区响塘乡境内靳江上的石灵桥、湘潭县花石镇的观政桥等等。”

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建桥的任务主要由石匠完成。石匠的任务不仅是打磨石头,还有选石头、采石头、凿石头等。湘潭现存古桥中大多是石桥,这与石匠的工艺是分不开的。湘桥发展股份公司原董事长毛建强告诉我们,湘潭地区现存的古桥中,大多是石板桥和石拱桥。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大型机械帮忙,古人怎么把巨大的石块架到桥上去呢?毛建强说,桥梁的建造主要是在枯水期,汛期是不能施工的,到现在也一样。“石板桥出现较早,修建主要靠人力。如果是多跨石板桥,他们在枯水期建起桥墩,然后用船把石块运过来,再用一些比较原始的办法把石块搬上桥墩,比如在石墩旁堆土,有人站在石墩上拉,有人则在后面推。也有一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把大型石块运上桥墩。石板桥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砌墩,二是搭桥板石,最后是建栏杆。当然也有不建栏杆的。”毛建强说。

自隋朝李春建造赵州桥后,拱桥越来越多,成为古桥中最富生命力的桥型,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建造。石拱桥与石板桥不同,拱桥对石匠的工艺和石料要求很高,技术含量也更大。毛建强介绍,多孔的石拱桥,一般要经历以下步骤:先砌墩,再搭制拱架,拱架一般是木制的,再砌拱石,然后建桥面,填充石块,制栏杆等,最后拆除拱架。“拱桥对石匠的技艺要求高,首先要会选石头,其次拱石的弧度一定要能吻合,一块块拱石刚好能成拱。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主要靠混合石灰和糯米来粘合石块。”

涟水河上的万福桥,靳江上的石灵桥,涓水水系上的汉城桥、观政桥、栗林桥、神仙桥、龙王桥以及湘潭城区的唐兴桥都是石拱桥。为什么湘潭现存的古桥大多为拱桥呢?周磊认为,拱桥比石板桥容易造,用材小,不费力,讲求技术,年代也比较近。另外,也与当地石材供应有关。建桥的石料一般就地取材,如湘潭县花石镇的汉城桥是红砂石拱桥,它的附近是罗汉山,是湖南地区难得一见的丹霞地貌,石头是棕红色的。湘潭大型石块较少,所以多拱桥。

“建桥的工程量极大,花钱也多。有些大型的桥要建好几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能渡船的地方,一般就不架桥。”周磊说。

桥梁上的美好寓意

农业社会里,农作物的丰收与水有着很大的关系。南方多洪灾,而桥与水是相连的,因此老百姓在建桥时,通常在一些小细节上寄寓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万福桥的西端有一座名为洙津楼的桥头堡。这座楼是2001年经当地洙津、新辉两村的9位老人倡议,在政府认可的前提下,募捐修建的。洙津楼是一座仿古建筑,楼内供奉了一个菩萨。菩萨前插有香烛,地上还有燃放过的炮竹。陈湘魁告诉我们,这是杨泗将军。

为什么要供奉杨泗将军?周磊说,在古代,民间的百姓认为水灾是恶龙作祟造成的,而杨泗将军是斩恶龙的神,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平安昌盛,因此一般会在水边建杨泗将军庙。“这是因为对自然不了解。到现在,拜杨泗将军仍然是一种民间信仰。”周磊说。

与杨泗将军庙相似的,还有水府庙。水府庙供奉的是水府菩萨,保佑船夫们的安全。周磊说,湘乡的水府庙水库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附近有一个水府庙。

万福桥的西端原有两个铁牛。陈湘魁说:“铁牛是镇兽,镇守一方平安。”

7月12日,我们来到雨湖区响塘乡南谷管区,一座大型古桥——石灵桥横跨于靳江上。石灵桥是五孔六墩的石拱桥,桥两岸柳树成荫,河水碧绿。傍晚时分,有人在河边钓鱼,有人到河里洗澡,倒是给安静的古桥带来了几分生气。石灵桥的南岸是雨湖区响塘乡,桥北岸则是湘潭、宁乡交界的烧汤河镇,桥的东边属湘潭,西边属宁乡。住在北岸桥头的宁乡县人姜大爷,家门正对着石灵桥,他家正好位于湘潭与宁乡的边界线上。

姜老伯自3岁起就一直住在这里。他带着我们去看石灵桥上的雕刻。在桥墩上,几条雕刻的蜈蚣露出水面。“蜈蚣避水,寓意庇佑桥体平安,是比较常见的桥体吉祥物。”

桥梁柱子的雕刻也非常有讲究。石灵桥的柱子上雕刻了南瓜,两边的引柱上则是4座石狮像。周磊告诉我们,“这种南瓜状的雕刻叫金瓜,寓意丰收。石狮是比较普遍的雕刻,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被认为是守护神,就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卢沟桥,有数不清的石狮。湘潭的古桥,如果有雕刻,大多也是石狮。但是位于城区的唐兴桥比较例外,桥上的雕刻多种多样,有兔子、大象、猴子、羊、龙、狮子等等,很少见。”

每一座桥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几乎每一座留存下来的古桥都历经劫难。2001年,因为新建的洙津渡大桥正式通车,万福桥从此只作为古迹景观而存在。1944年,这座桥曾遭受重创。在这一年的8月13日,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前进,派飞机轰炸万福桥,致使桥东的第一个拱全部被毁,第五拱破损。直至1946年,万福桥才恢复通车。

万福桥附近有一座城江桥,这座桥也经历了与万福桥相似的命运。家住桥头旁的魏大爷今年72岁,一直住在这里。他告诉我们,这座桥梁经历三次变迁。“城江桥最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来多次翻修。现在古桥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现在的这座桥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古桥被日本人炸毁。后来架设了临时性的木桥恢复通车。直到1956年,木桥被拆除,改建成永久性的石拱桥。”

除了这些人为的破坏之外,古桥还经常遭受到洪水的损坏。石灵桥边的姜大爷告诉我们,石灵桥在1990年发大水时,桥头被冲毁,后来他们用石灰、水泥重新将桥修复完整。

一些古桥至今仍是当地人通行的必经之道,再加上历史悠久,村民们对桥有着特殊的感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当然应该保护好这座桥。”姜老伯告诉我们,附近村民的来往通行都靠石灵桥,所以村民们经常自发阻止大型货车通过石灵桥,这座桥经受不住大型货车的碾压。但是姜大爷也有些无奈:“我们根本无能为力,我们并没有这个权力阻止大型货车通行。”

万福桥附近的村民非常爱惜这座被称为“楚南大观”的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桥东头的“楚南大观”牌坊和西头的桥头堡都是村民们自发建造的。“楚南大观”牌坊上刻有不少吟诵大桥的诗联,给大桥增添了几分文学气息。与此同时,一些老人为了保护古桥,在汛期时,自觉地对古桥进行巡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就立刻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组织村民们自行修复。

湘潭县茶恩寺镇棠花村唐家冲的自生桥,因为奇巧,在当地也非常有名气。两根枫树根伸出土面,平行隆起,成为一个弧形拱。这个拱下,又因水流的长期冲刷而出现了小溪,于是树根成了一座桥梁。当地人对这座天然生成的桥梁十分爱惜,多次对其进行改造,以增加桥梁的承受力,保护桥体不受损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