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清的皇帝吃些什么?欢迎关注哦。
阿信的午餐决定方式:翻牌子
阿信和同事小姐姐们把单位周边所有能吃的店都做成了小阄子,每天都要靠这样封建腐朽的翻牌子的方式来终结这场毫无意义的灵魂拷问。
这可能是阿信能够体会皇帝既视感的唯一路径了:
说到皇帝饮食,其实他们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爽,国家礼法、祖宗规矩再加上贪得无厌的厨子,让皇帝活生生变成了“御膳产业链”底端待宰的小肥羊。
阿信仔细查了查,历史上,皇上们的饭菜不好吃的时候,还真是挺多的。不信?那我们就亲自去看看,明清两代的皇上们都是怎么吃饭的吧!
传!膳!啦!
首先,我们先来规范下行业用语,皇帝吃饭,叫“用膳”。这个“膳”是啥意思呢?
《周礼》中说“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
作为皇帝,享有四海,有着各种特权,全国各地的美味,原则上来说都是给皇帝品尝的。
理论上,皇上的餐桌应该是这样的。
But!请注意上面的三个字:原则上!真要实施起来,可能就是买家秀和买家秀之间的区别了。那皇帝桌上的菜都会怎么选呢?
首先,皇帝的健康,是国家的稳定器,所以一切入口的东西都要经过大样本实验的检验。说白了:皇帝只能吃自古以来所有人都一直在吃的东西,就是你在家门口菜市场就能见到的那种。
比如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对自己的三儿子说:
在人上者,于饮食必重其事,而精调之。
明太祖,朱元璋
意思就是:儿砸!高居于上的君王,对于饮食必须要非常慎重,食物要精挑细选、仔细烹调,别老是想着吃些别人从来没吃过的珍惜食材,这样往往是容易吃出问题的。
其次,皇帝的饮食还要受到祖宗家法的严格管束。
比方说,对于明代的皇帝来说,由于朱元璋出身草莽,朱元璋就要求后世子孙必须接地气、通民情,子孙后世,要吃民间小菜小食,以知晓民间疾苦。
所以,你会看到,明朝的皇帝故会吃苦菜根、苦瓜、蒲公英、苏叶、蒜薹、马齿苋……我们今天随便在路边就能挖到的野菜。
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要求就更严格了,康熙帝曾下令,宫中不得食用牛肉、驴肉、马肉,以保护生物资源,所以清代的皇帝从来就不知道水煮牛肉、驴肉火烧是个什么新鲜味道,真是可惜了
还有就是,皇帝的食材选择观念,很大程度上也受家族出生的影响。
比方说,明朝皇帝,毕竟祖上是南方汉人,所以饮食习惯上,颇有点今天广东人那种逮啥吃啥的气魄。
明朝的皇帝敢吃到啥程度?他们居然喜欢吃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土拨鼠!是的,就是这种传播鼠疫的这种小可爱。
这里,插播一条大明王朝版的鼠疫防疫宣传语:
如果你看到了土拨鼠,请远离!
如果你看到了吃着土拨鼠的皇上,
请连他们也一并远离!
除此以外,明代的皇帝还喜欢吃青蛙。如,喜欢做木匠活儿的明熹宗就“喜用炙蛤蜊、炒鲜虾、炒田鸡腿”。
但清朝皇帝在吃这方面就很北方了,他们只喜欢吃猪、羊、鸡、鸭这几样纯肉,什么土拨鼠、青蛙包括海鲜啦,都一概不爱吃,一方面是因为要节省民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真的欣赏不了……
比如说,康熙58年,细心的闽浙总督想给自己的老主子丰富丰富食谱,给康熙他老人家送去了芒果: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过了一个月...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让你别送了你特么还送什么送!)
看来在吃这件事上,清朝皇帝的天赋还是缺那么一些些的。
进!膳!啦!
传完了膳,就该用膳了。但是不得不说,其实皇帝也只不过是一份职业而已,吃饭的名头虽然叫得响亮,本质上也就是吃的“食堂菜”而已。
正常人下了班,不想吃食堂还可以下馆子,可是皇帝不行,皇帝得一直上班到死,永远不能下班,所以也没有权利下馆子。
在明代,皇帝吃的是国家给他专门开的食堂,叫光禄寺,刚开始,太祖皇帝朱元璋还在的时候,动不动就杀人,大家都不敢惹,膳食还算过得去。
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中,朱元璋为了吃烤鸭杀了好多厨子,阿信就是从这个时候怕朱元璋的。
阿信这里还有一份朱元璋的日常菜单,看上去就知道:好!吃!
早膳:羊肉炒煎、烂拖齏鹅、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煿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
午膳:胡椒醋鲜虾、烧鹅、燌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羊肉水晶角儿、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三鲜汤、豆汤、泡茶。
但朱元璋爷爷还是不太满意光禄寺的伙食,他说:
吾平生甚不忍于事,于操膳,切忌忍之,保命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个人啊,性子不好,杀人如麻,你们也是知道的,但是我很怕我的厨子们,他们做得不好吃,我又不敢说,怕把他们惹急了,毒死我。
朱太祖过世以后,光禄寺的伙食质量就急转直下,就连过来朝贡的朝鲜使臣回国以后都发推特@自己的国王说:北京光禄寺的膳食也太难吃了叭,下次别派我去!
在民间,也流传着光禄寺做饭难吃的传说,《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城流行的谚语“京城四大不靠谱”: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
看来明朝皇帝身边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就是他,爱是一·道光皇帝
清朝皇帝也没好到哪里去,《清稗类钞》里面有个关于道光皇帝的段子。
说是有一天皇上嫌伙食不好,想吃片儿汤,叫人去做,结果片儿汤没端上来,先上来一份报告。
意思是,工作量已经够饱和了,就给那么一点钱,要啥自行车……您要想吃就专门建一个做片儿汤的御膳房,招厨子,给编制,一年要几千两银子。
就是这种,现在20几块钱可以在饭馆点上一大份的片儿汤。宫里的伙食把皇上逼得想吃片儿汤,差到什么地步就可想而知了。
道光还想挣扎一下,你们就帮我去前门的饭馆买一碗吧好不好,一碗才四十文呢。结果得到回报,这店老早就关门了。
管伙食的人核心业务能力那么差,还不能得罪,尾大不掉又还巨贪,不管是哪朝哪代的君主,都拿他们没办法。
皇帝要想吃好,该怎么办?
管御膳的人,层层贪剥,皇帝才是这个利益链条最底端的人,吃得不好,账面上看还巨贵。
溥仪自己都说御膳房做出的东西: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可皇帝也得吃饭呐,再不解决,饿死的就是自己。各位明清两代的各位皇帝们为此可以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从嘉靖开始,皇帝就开始让自己身边的太监为自己制作御膳,带了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时,就干脆将自己的御膳全部承包给了身边的大太监,毕竟光禄寺是外臣,管不了。
从此,自司礼掌印大太监以下,轮日派值,大太监们为了让主子吃好,把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一座座豪宅全都卖了。
别说,效果还真的很棒,万历一朝,宫中膳食丰盛,为列朝所未有。美食过度,又缺乏运动的万历帝,被大太监们催肥得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到了财大气粗的乾隆帝的时候,干脆,就用更为充足的预算、地方上更多的顶级食材的进贡和从江南引入更多的新鲜菜式来弥补单调乏味的宫中饮食。阿信这里的一份菜单清晰地记录下了乾隆爷御膳的进击之路。
乾隆元年(1736)元旦,此日早膳有拉拉一品、菜四品、盘肉七盘、点心二盘、鹿尾酱、剁碎野鸡、葵花盒小菜、金碟小菜各一品。
晚膳菜十品、攒盘肉一品、点心四品、葵花盒小菜一品、金碟小菜一品。
一般富贵人家,元旦当日菜肴的风声程度也不输皇家。到了乾隆中期,宫中的肴馔日益丰盛。
以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二十六为例,这天乾隆在同乐园进早膳,有燕窝攒丝热锅等十六品,额食三桌,饽饽七品,奶子四品,二号黄碗菜三品,羊肚丝一品,祭神肉一品,盘肉二桌,每桌六盘。
晚膳时,有鸭羹燕窝等十三品,银碟小菜四品,粳米干膳一品,额食二桌,饽饽六品,奶子二品,二号黄碗菜二品,祭神肉片一品,盘肉五盘一桌。
故宫复原的乾隆时期的乾清宫皇帝家宴的场景,不得不说,真的是壕!
到了乾隆晚期,宫中馔肴更是丰盛无比。不过,老年的乾隆可能是个火锅狂魔。因为从清代御膳档案来看,仅以乾隆五十四年一年为例,乾隆就吃了两百多顿涮肉,贯穿春夏秋冬四季,老人家不上火的吗?
但也有和自己过不去,成心打算不让自己吃好的,比如说,之前提到的道光皇帝。
道光帝处于一个萧条的时代,手中没钱,宫中日常膳食再也没了乾隆时期的铺张景象,平时吃得比较节约。
阿信还是再想插一张道光的画像,因为他真的是把自己饿到:变形啊!
到了皇后过生日的时候,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劝皇上:皇后平日是出了名的节俭,这次她过生日,您可别整得太寒碜了。
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杀了两头猪,做了一碗猪肉打卤面招待群臣,一起为皇后开生日大趴。
在伦敦出版的普鲁士传教士郭实腊所著的《道光皇帝传》一书中,这位德国人也展示出了他的毒舌功夫:
他没有帝王的天赋,他可以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诚实农妇,在任何方面都具有农妇可靠的品质,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所以嘛,对于皇帝来说,治国有术、民生安泰才是本职工作,生活节俭是个加分项,像道光这样无力改革,还拼命抠门的做法,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野史来说都是不务正业又丢面子的事情,何必呢。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皇帝吃饭,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奢侈、热闹,甚至还不如我们普通人,康熙帝就就说:
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吃几餐有严格的控制之外,皇帝吃饭其实也是一件很孤独的事。
宫中规定,皇帝吃饭,妃子不能同桌。就是在一起吃饭,妃子也不能给皇帝盛饭。
所以皇帝吃饭,旁边灯红酒绿的跪一堆的后妃,也就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