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席路德”,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炼金术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尼古拉·勒梅据说在梦中曾经得到天使赠送的一本书,而在梦醒后真的有人送来一本名为《犹太人亚伯拉罕之书》的炼金术书,而且与梦中的完全一致。此后尼古拉用21时间研究这本神秘的著作。
为何需要这么长时间呢?这是因为,炼金术的语言和我们麻瓜世界使用的普通语言文字不同,有许多复杂的隐喻和符号,除非掌握了打开“魔法语言”的钥匙,不然根本无法看出前后文的联系,也不明白叙述内容,根本无法理解内容。
不过,如果掌握了“魔法语言”的钥匙,那么炼金术的奥秘就会展现你面前。要打开新世界的金门,首要的一步就是把麻瓜的常识和概念统统忘掉,因为炼金术的语言根本不是本意:比如“太阳”并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个太阳,“水银”也不是真的水银,甚至“硫磺”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硫磺。
通常来说,当大师们说行星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说: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七大行星——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围绕着地球旋转——虽然这与我们的常识违背,不过在炼金术的世界里,常识无关紧要。
有一点极其重要:中世纪炼金术士们认知的金属只有7种——金银铜铁锡铅水银,称之为七大金属——虽然他们实际上使用过的金属要比这个多得多,也就是说,当他们说到“铁”时,其实并不是单单指Fe。
你也不要指望一名炼金术士写下:投入铁粉20g,锡10g,再加入2g铅粉——只有西点师和化学家才会那么做;也不会有诸如这样的公式:
冰女巫的人类老化方程式: Mortal O2 Time ——Oxidation——> Aging CO2 ······> Death
典型的炼金术士这么写还差不多:“投入9份战神,5份闪电,最后让水神带走一切”。
几乎所有的炼金术士都会用隐晦的神话和比喻来描述他们的实验,一般情况下他们会用7大行星的名字来比喻7大金属,这也与一周的7天相联系。
炼金术七大金属符号
金——金是来自太阳的高贵金属,所以用最完美的圆形来表示。有时也会像图中符号一样加个皇冠
银——散发银色光辉的新月
铁——战神玛尔斯的盾与长矛
水银——信使之神墨丘利(即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的手杖
锡——自掌握闪电的神朱庇特的标志
铜——从海洋中诞生的维纳斯的玫瑰
铅——苍老而迟钝的农神,头顶着时间沙漏,手里握着弯刀,最后就被简化为这样的符号
(以上仅显示7大金属符号的,非金属类如硫磺、石膏暂不出示)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觉察到,这一系列符号可以用表示三个概念,行星、金属和星期,所以当一个炼金术大师说“太阳”时,很可能是指黄金,或“星期天”。
这其中黄金是最完美的金属,是创造宇宙的“第一物质”的完美体现,而其他金属则是各自的衍变过程中,因为种种条件或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发生了变异。想要加速它们的完美化转变,就只能指望炼金术士梦寐以求的“魔法石”了。
在《犹太人亚伯拉罕之书》里,有七张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图画,伟大的炼金术士尼古拉曾深入研究过他们,对此提出自己的解释:
1. 一条蛇吞吃另一条蛇
暗指炼金术实验中各物质融合的过程,这是制造魔法石的第一步。
2. 被钉死的蛇
代表物质最初不完美的状态,如图耶稣受难后再复活。“磨难”在炼金术里的对应意义是“腐化作用”
3. 沙漠里的群蛇图
“荒漠”和“泉水”分别象征着“干”和“湿”,两者共同营造了适合蛇孵化和繁殖环境,隐喻着魔法
4. 老人之图
头戴时间沙漏的老人代表农神,象征着铅,信使墨丘利代表水银,帽子上的翅膀表示水银的挥发特性。
5. 山顶之花图
图中有炼金术中主要的四种颜色,蓝色代表腐化作用:红白花隐喻着两种要素,硫磺和水银:叶片的金
6. 花园图
芬芳花园在炼金术里常常隐喻着炼金术的实验室。中空的橡树象征着炼金术实验中的炉子或烧瓶。泉水
此处附注:炼金术实验所需的最初原料又被称为“第一原料”,炼金术士常称之为“最珍贵之高贵者,同时也是最廉价之低劣者。无处不在,却也最难寻获”,它总是能轻易地从无知者眼前溜走。第一原料似乎与泥土有关,有人认为它就藏在污秽的粪土里。只有从“第一原料”中才能提炼出能够使金子繁殖的精华物质——魔法石。
这种第一原料是实验开始的地方,如果没有大师的指引,你很难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物质,如果没有大师的指引,你很难知道这是什么物质。第一原料的问题曾经困扰了尼古拉整整21年之久,他曾经说:“应该用什么原料来开始这一伟大工作呢?我始终无法弄明白,我为此而长久叹息。”
7. 希律王图
“圣婴之死”象征实验的“煅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元素在烧瓶中被加热到“死界点”,或者被
此处附注:在其他的炼金术著作中,类似的意象还有“国王和王后”,“亚当和夏娃”在长颈烧瓶里拥抱交合,或者赤裸着一起坐在水池或浴缸里举行“化学婚礼”。
看到这里是否已经觉得明朗多啦?小伙伴们,《犹太人亚伯拉罕之书》看起来!(看不懂也可以看《尼古拉的遗嘱》这本书凑合,口桀口桀)。
(迷之画外音:哪能啊,越看越糊涂了……)
(全文完)
本文作者“席路德”,现居上海,目前已发表了43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席路德”关注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