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至乾隆四十六年第一部完成,再到乾隆五十二年先后陆续完成七份副本的誊录,一共耗时十五年。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6752函,约八亿字。

历朝历代名篇大全(文化渊薮----四库全书)(1)

乾隆曾有诗曰:“经诚元矣标以青,史则亨哉赤亦类。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四库馆臣大概是据圣意,确定了《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封面分别为:绿,红,蓝,灰四色。

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辽宁沈阳文溯阁珍藏,渊,源,津,溯四字,一则以水取意“天一生水”,以求书库永保平安,二则也以河川寓意,说明这里是所有学问的渊源和津栋。史称这四阁为“内廷四阁全书”或“北四阁”。后来考虑到天下文人学子读书的需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史称“江浙三阁全书“或南三阁”。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比如:“文渊阁宝”,青白玉,方4寸,龙钮;:“文源阁宝”,青白玉,方4寸,交龙钮;“文津阁宝”,青白玉,方3寸,龙钮;“文溯阁宝”,青白玉,方4寸,交龙钮。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历朝历代名篇大全(文化渊薮----四库全书)(2)

这七座藏书楼日后各自经历了几番聚散播迁,折射了乾隆以来至民国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

紫禁城文渊阁《四库全书》, “九一八事变“以后,故宫博物院为防不测,一九三三年将之全部装箱,运往上海,后辗转重庆,南京;一九四九年被运往台湾,现存”台北故宫“。

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尽毁。

沈阳文溯阁《四库全书》,抗战时期归伪满洲“国立图书馆“,解放后,由东北人民政府收回,一九六六年,文化部决定内迁至甘肃省图书馆代为保管,至今。因此,沈阳有一座文溯阁,兰州也有一座文溯阁;个中详情参看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甘肃省图书馆编撰的《文溯四库》。

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一九零九年清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奏请将文津阁《四库全书》移至京师图书馆,清亡,一九一四年仍将文津阁移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

历朝历代名篇大全(文化渊薮----四库全书)(3)

扬州文汇阁及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由两淮盐运使管理,供当地士子阅览,借抄。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扬州,镇江;两阁均毁于战火。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由两浙盐运使管理,供当地士子传抄,播扬学术。一八六一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时,文澜阁受火,当地绅士丁申,丁丙兄弟逃难之此,见散书遍地,拾起检视,发现竟然是《四库全书》,遂托书商寻访求购,加上当地士人抢救性搜集,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共存八千余册。一八八零年,由丁氏兄弟和当地绅士倡议,在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重修文澜阁,一八八二年起陆续补抄,至一八八八年使之基本恢复原貌。一九一一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至浙江图书馆至今。

历朝历代名篇大全(文化渊薮----四库全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