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

上古无史,以神话为史。

中华有脉,定文字为脉。

文字始于"一"。

而发明"一"的伏羲,则是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遥远的上古,彼时的人类灵智欲开未开,千千万万年中,不知何以表达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天地是一片茫茫的混沌,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散发着原始的神秘感,人们无法预知事物的变化,更想不出何所为始、何所为终,是曰"无极"。

直到大约七千年前,有一人名曰伏羲,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山之稳定,水之流动,启发于心,忽然若有所思,捡起地上的树枝在软土上徐徐画了一个"横线"。

就此宣告华夏文化的开始。

这一画如盘古的巨斧般开天辟地,标志着人类与动物彻底分道扬镳,从此上下分,内外别,天地判,阴阳明,华夏人对世界的认知,便由混沌、鸿蒙、懵逼的状态一下子豁然开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小小的"一"不止是中国书画的肇始,也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总源头。是万物之始,宇宙之根,极致的极致,不能更极致,是为"太极"。

气的篆字

教你一招看懂汉字:涨姿势汉字里的(1)

,似乎就是加重表现那个太一、太乙的又一写法。

我们知道《封神榜》中哪吒的师傅叫"太乙真人","太乙"就是出自这里。

太乙,太一,太极,本是一回事。

太极生两仪。

两仪即阴阳。伏羲取一根蓍草或算筹代表阳,名之曰:阳爻。—

把它从中间折断,表示阳中生阴,名之曰:阴爻。--

"爻"即是阴阳交织的样子。

教你一招看懂汉字:涨姿势汉字里的(2)

这样两仪就用形式表示来了。

更进一步,伏羲又把阳爻和阴爻两两交叠,排列出四象

教你一招看懂汉字:涨姿势汉字里的(3)

四象即阴阳的四种动态变化: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对应春夏秋冬四季,更是传说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为了更加细致、复杂地研究阴阳变化,自然而然,伏羲又取了四根"阴阳爻"放到第三层。

于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相继诞生……

教你一招看懂汉字:涨姿势汉字里的(4)

是为八卦

在八卦中,三个阳爻架在一起为乾卦,乾即天,八卦始于乾卦而乾卦始于最下面的一画,故云:一画开天

"一画开天地,大道贯古今",八卦蕴含的道理博大精深,其中"阴阳对立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至今仍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后四千年姬昌被商纣王所拘,于监牢中再次将八卦双双交叠,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出了旷世奇书,号称六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

教你一招看懂汉字:涨姿势汉字里的(5)

姬昌后来成了周文王,就是《封神演义》中姬发的父亲伯邑考的爹。

-------------------------------------------------------------------

我们现在看这种东西,觉得蛮有意思,各种数字,金木水火土,推来演去,差不多就相当于是古代的"理科",非常好玩。但玩得过分,就变成迷信了。

中国人对汉字有信仰,道士甚至用画出来的符字驱凶除鬼。

大约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预测吉凶祸福的神奇测字术,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形体,增减笔画、拆合拼配来预测未来或人事。

汉朝末年董卓将败时,有民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加个草字头,即"董"字;十日卜乃为"卓"字,预示董卓虽然嚣张一时却不久必死。

传说南宋时有个叫谢石的人擅长测字,闻名天下。宋高宗赵构(帝王中书法造诣很高的)微服私访,遇到了谢石,就用所拄手杖在泥土上画了个"一"字,有点伏羲的那个意思。

"老铁,您给测测字?"

谢石一脸懵逼,城会玩啊,"一"字咋测?随即心想,"土上加'一'字,不就是'王'吗?"

正纳闷呢,宋高宗又用手杖在地上写了一个"問"字。谢石突然一惊,"这个'問'字,左边看像是'君',右边看像是反过来的'君',一定是'君王'啊,没毛病!"于是赶紧下跪请安。

宋高宗刷了一排666,说:"老铁,明天去宫里上班吧!"

-------------------------------------------------------------------

到底什么程度叫文化,什么程度叫迷信,其边界有时很难界定。

的天一阁为明代所建,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民间藏书楼。

建藏书楼首要考虑的就是防火问题。一次,范钦在翻阅碑帖时,看到书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这句话的含义建造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

在《易经·系辞》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和"生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和"成数",在数字和五行的对应上,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天一池以防火。

范钦还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

400余年风风雨雨,天一阁依然矗立,这又是不是迷信呢?

-------------------------------------------------------------------

已故的国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在他的书法著作《永字八法》中不无警告地说:中华文化精神与思维方向是重道尊朴;西方文化是重器求散。此一总义,万变不离其宗,文学艺术,概莫能外。当今的世界文化,西方喜"散",其分析事物愈来愈细密,以至于到了惊人的地步!其结果,一方面科技成果精奇之极,一方面精神境界支离破碎。这正是只见"散"而不知归的大弊,发展下去,足以毁灭大自然与人类本身。

这种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强调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成语云:九九归一。中国人的哲学里有很深的"轮回"思想。

古人以"九"作为最大的阳数,代表着终极。一个九就已经很大,九九就表示最大。九九归一,是指经历了纷繁复杂、极致的变化,最终又回到一。

但这个"一"和开始时的"一",已经完全不同,是一种涅槃,一个新的起点。就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

道家典籍《道枢·真一篇》有言:其变化之源,始生于一,终复于一,所以历万变而不穷。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似乎确实在这样推进。

繁华寂灭,寂灭繁华。就像南柯下大梦的一醒。

中军帐外,五丈原前,重病的孔明应同此情怀。"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羽扇纶巾仿佛隔世。

九九归一,陨大星汉丞相归天,出师一表真名士。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水面偏能用火攻。

而鼓角远去,刀光也必将黯淡,谁记得京中善口技者手中的折扇。

一草一木已成上古谜团,一沙一花中有三千世界,看这屏幕内的世界,纵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也许下一秒抚尺一下,耳边呼啸的一切便寻也寻不见。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所以何不就这么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一觞一咏,从此畅叙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