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1)

作者:蒋韶

【魏晋风骨的全才:渔歌子与渔家傲】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西塞山前的桃花江又涨起春潮。

人们称每年发生在这个时候的汛期叫桃花汛,河水从冬天的寒瑟中舒展开来,上游的冰雪到了吴兴县西面的江水中已消融殆尽,水流欢畅了,两岸桃花招摇,河水泛着淡清色,水势浩浩却并不汹涌。

这是江南多雨的季节,但也还没到梅雨,雨只是细细的漫不经心地落,引得那水里的肥嫩的鳜鱼纷纷地越出水面。

张志和就坐在他那条小小的舴蜢舟上,与山水顾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2)

想想自己要用这么多的文字来描绘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真是沮丧,我们是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了。

看书里配的明刊本《诗余画谱》的插画,线条简洁生硬也不过图解而已,这样的诗词真的只能意会,一说便浅一说就俗。

好吧,不说词说人。

在中唐,张志和可不是凭这一首小令享誉文坛,他的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都很传奇。

他最好的朋友颜真卿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大略记述了他的身世。

据说他母亲生他的前一晚做了个梦,梦到有一棵枫树从肚子上长出来,后来就生下了他,取名张龟龄。

龟龄十六岁的时候到长安作了太学生,那时候还是太子的李亨很看好他的才华。

不久中了进士,安史之乱后,成为肃宗的翰林待诏,是新皇帝的一位重要谋臣,期间还让他改了名字叫志和,字子同。

可是不久,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贬到南浦就是今天的四川万县当了个地方官。

此后肃宗又想升他到其他地方作官,可他再不愿赴任,辞官回家。就此不再从政,泛舟垂钓,在太湖渚楚一带漫游,自称烟波钓徒。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3)

颜真卿的记录在一些关节处都没有交代清楚。

在这样粗线条的描述之下,我们看不到他的“心路历程”,关键点是他为什么年纪轻轻突生归隐之心。

按说文人扮隐士,大多是仕途失意别寻出路,要么干脆就是为寻一条更快捷的入仕之路。

可这两点在张志和身上都不存在。

唯一的解释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向往道家理想,就像他自称玄真子一样,一生以研究《周易》为乐。

张志和最擅长山水画,据颜真卿说,他“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4)

关于这首《渔歌子》最精彩的故事就和他的画连在一起。

据说也是在一个和暖的暮春,颜真卿、张志和和另外三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听歌赏乐,饮酒赋诗,有人提议用《渔歌子》为调大家各自填五首词,然后由张志和根据词意现场作画。

这是一场比兰亭曲水流觞更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其中汇集了音乐、舞蹈、诗词、绘画等多种形式,可以说这是为张志和专设的一场盛宴。

张志和首先吟诵了他的五首《渔歌子》,“西塞山前”就是其中的第一首。

随后他开始随着乐声作画。只见他的脚跟着音乐的节拍晃动,手气笔落,乐声急促时他落笔如乱石急点,音乐缓时,他的笔端如浮云漫卷。

兴高处,更来上一壶酒,乐纵酒酣当真是人与音乐与画与诗词合而为一,不一会儿,画成。所有人叹为观止。

这份豪放的姿态好像只有李白可以比一比,但李白何曾有他如此全才。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5)

可惜张志和的画没有流传下来,这样的场景如果真的存在过,也是一番绝唱。

遥想当年盛况,想象一下如果做他身边的一名小童也是幸事。

他不是曾将肃宗赏赐给他的一奴一婢配为夫妻,还为他们取名“渔童”和“憔青”吗?这份兴致几人能及?颇有胜于魏晋时人的风范。

张志和心性淡泊,十多年里,就着一条小船四处漂游。

颜真卿曾为他造过一条新船,他也不拒绝,只说好了,从此后我可以连家都安在船上了。

关于张志和的死更奇特,据说他在众人欢聚途中,乘一叶苇席从江上飘然而逝,所谓“忽焉去我、烟波终身”,以他如此高蹈风致当不致自沉江中,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没有人不知道了,我倒愿意他是真的飞升了呢。

有了这首《渔歌子》,张志和可以毫无愧色地名列词家之林。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6)

《渔歌子》是唐朝民歌,教坊曲中就有记录,是歌咏渔家劳动和生活的。

根据那场聚会中大家可以提议用这一曲调填词,可知是人人皆知、非常流行的曲调。

只是此前唐时文人并不中意这种来自民间的小曲,并没有词作留下来。

后来敦煌曲子词中也发现有《渔歌子》,但曲调并不一样,歌咏的内容也只是闺房情事脱离了本意。

到了唐末五代时,有和凝、欧阳炯、李珣等人,也作同样形式的渔歌,被选入《花间集》,改题为“渔父”,正式被定为曲子词。

到宋代,又被改名为“渔歌子”。李珣的《渔歌子》清雅恬淡,句式稍有不同: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张志和和他的朋友们相和的《渔歌子》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他的被明确地流传了下来,其他人的都散落了。可见这一曲时是专为他而来。

从来古诗中渔父的形象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劳者,从《楚辞》中那个唱“沧浪之水”的渔父到严子陵的钓台,渔父一直是以智者和隐士的形象存在于文人的心里。

有多少人对“卷却诗书上钓船,一壶清酒一竿风”的生活抱着无限的向往,这种向往从来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改变过。

只是归隐的前提是自由,绝大多数人身体心灵两不自由,这条路只存在于人们依稀的向往和想象中罢了。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7)

音乐在唐朝的宫廷走到了宋朝的民间,宋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不是在教坊演唱而是勾栏瓦舍、井水池边处处有歌声。

到北宋,《渔歌子》的曲调已经不再流传,所以苏东坡虽爱这首小词可惜遗憾它不能唱了,所以才要改作《菩萨蛮》。但渔家依然要歌唱,于是《渔家傲》出现代替了《渔歌子》。

《渔家傲》是宋代流行的歌曲,常常被作为又说又唱的鼓子词在街市上演唱,最早文人填词的曲调和句式出现在晏殊的词中: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虽然同为渔歌,可我已看不到一点张志和的遗风。毕竟两人身份差了太多。从《渔歌子》到《渔家傲》其实文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宋时重文,出将入相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有实现的可能的。

晏殊首唱《渔家傲》虽然词中有无常之感,悠远飘逸,但相比志和的清雅淡远,无痕的静谧之美还是两个境界。

欧阳修曾专门用这个曲调写过十二首专门咏每个月风物的词,跟渔歌已没有什么关系了。其中最后腊月词结句“此去青春都一饷。休怅望,瑶林即日堪寻访”,不知道他和柳咏哪个偷了哪个的句子。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8)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虽然那是一首完全入世的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咏叹,但豪语中亦有悲音: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年少时候读到他这首词,顿生英雄美人之感,再联想他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就如同读到辛弃疾“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样,恨不能立刻变身千年前的女子,可以伴在他的身旁,这样豪气冲天的将军,却挡不住无边的孤寂。

边塞诗除了建功立业,剩下的就是生离死别,我们想看到儿女情长而不只是英雄气短。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9)

范仲淹一生忠耿,为国为家,对外抗西夏,对内搞改革。

从小苦出身,做官后把官俸拿出大半救济乡里,自己家人平时饭食决不吃两样有肉的菜,子弟只有一套出门的衣服,大家轮换着穿。

以文士而出任边塞将领,有勇有谋,被西夏人称为胸中有百万兵,可惜朝中小人总能掌权,皇帝对他倒是一心未变,可总未能尽展才华。

在写下这首《渔家傲》几年之后,他在一首垂钓诗表达了完全另一种心绪:

姑苏从古好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冲旷、淡远,出世归隐,淡淡愁绪只是入诗而已,却应了《渔歌子》的意境。

《渔家傲》和《渔歌子》仿佛一个人生命的两面,一面是烈焰的红,一面是水墨的青。红是因为不舍不忍拼了命地抓住,青是恍然了悟之后的放手。

生命中的绳索和羁绊,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放开的。

做到极致都让人无比敬仰。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牌故事渔歌子)(10)

宋词多细腻幽深,就算是所谓的豪放派如果是好词,一定也有深切敏感的情思在里面。

就像我们现在拍摄古人的电影电视,必得找出他们平凡人的一面一样,其实在宋词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时代风貌,更可以看到人那颗幽微闪烁的心,体味那些从来不曾改变过的生之愁。因为这个我爱了它们这么久。

《渔家傲》曲调郁勃高远,所以宋词中这个词牌多是感怀疏放一路。李清照的那首也著名,但我并不如何喜欢,太逞强了些: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倒是后来南宋有个不怎么出名的词人洪适有一首《渔家傲引》,让这曲渔歌又回到了它本来的样子: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圉圉从它归丙穴。

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

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洪适这笔下的渔人真是“为鱼”而忙的,他的醉眠与独钓有着深深的俗世的辛酸与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