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节时,按照中国传统,都要走亲戚串门。各地各有规矩,较常见的是,大年初一在自己家里团聚,比如叔叔带着婶子;大伯带着大娘一起回到这个大家子来团聚。

到初二,很多地方回门子,到女方那边,比如哥哥去他老丈人了;叔叔到婶子他爸家去,就是到女方那边。初三以后轮到其他亲戚。姑姨叔伯之类。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1)

通常都是先去给父亲这边的亲戚拜年,然后再到母亲那边的亲戚家去拜年。要是不按照顺序来,就容易被人挑理,说这人不懂事。同样是亲戚,为啥要分这么细呢?

亲和戚

亲戚一词是组合词,分为亲和戚两部分。亲指的是父亲那一枝,叔、伯、姑等;戚是指母亲这一枝,姨、舅等。父亲这边叫内亲,母亲那边叫外戚。

多数人会有种潜意识,在情感上好像内亲跟自己关系更近,外戚就相对差一点,因为亲跟自己是一个姓的。所以年节串亲戚时,一般先去亲家里,再去戚家里。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2)

在中国古代正好相反。在古代多数家庭里,戚在一个人的心里地位上要远远超过亲。其中有几点原因。

一,亲者多为仇。

我们今天的亲和戚,除了是否跟自己同姓以外,本质上没多大区别。可是在封建王朝的时代,亲和戚几乎是完全不同两个群体。

现代人是一夫一妻制,而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在一个家族里,一个人很可能有很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而家族的财产继承和家族权力又是在亲族内流转的。外姓人、不跟自己一个姓的,是没资格争夺的。包括出嫁的女孩同样也没有继承的资格,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3)

族内亲属之间,往往会涉及到财产继承和家族权力争斗,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自己的伯、叔、堂兄弟甚至是亲兄弟。所以很多时候,亲与亲之间难免就会互相算计、防备。

彼此之间在利益上存在竞争。双方争夺的利益是同一块肉,所以这就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感情。以至于产生仇恨,甚至骨肉相残。历史上这种内亲之间的争斗不在少数,尤其是在皇室。

明朝中叶,出现过一对兄弟皇帝。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明英宗朱祁镇,是正宗皇位继承人。而郕王朱祁钰是他的弟弟。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邻国瓦剌,总是侵扰明朝的边境。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4)

元朝败退到漠北的时候,分成瓦剌、鞑靼、兀良哈,当时明朝兵强马壮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完蛋了。

史称“土木堡之变”。在太监王振的指挥下,明朝最精锐的20万大军,被瓦剌的几万人杀得精光,50多位伴驾的文武大臣全部死于战场,明英宗被活捉。

国不可一日无君,留守的大臣于谦等人,就把朱祁钰推上去当皇帝。朱祁钰当了皇帝之后,就希望自个儿哥哥死在瓦剌,别活着回来。瓦剌用朱祁镇要挟明朝,想换些实惠,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朱祁钰的冷嘲热讽。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5)

瓦剌的领导人叫也先,也先抓了明朝皇帝却很郁闷,本打算以朱祁镇要挟明朝,结果明朝又有皇帝了。明朝不管朱祁镇死活、他还得管朱祁镇吃饭。买卖不划算,于是把朱祁镇放了。

朱祁镇回到京都时朱祁钰已经坐稳了皇位,不会把皇位再让给哥哥的。碍于情面没有直接杀了朱祁镇,就把他软禁在南宫(破烂不堪的危房),先是把南宫大门锁住,然后在锁头里灌铅(死锁、有钥匙也打不开),派锦衣卫严密看管,就留一个能递食物的小洞。

甚至后来连食物供应都不足。导致朱祁镇的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针线活,托人带出去变卖维持生计。朱祁钰为避免有人跟朱祁镇联络,把南宫附近的树木都给砍光,周围就不能藏人。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6)

可朱祁钰就这么严防死守,还是没防住,七年之后,朱祁镇在几个臣子帮助下成功腹壁,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朱祁镇第一件事儿就把自个儿弟弟朱祁钰关起来,让他也尝尝被软禁的滋味,并且吸取自己教训,没给朱祁钰再次翻身的机会,关了他一个月,就传出消息、朱祁钰病逝。

朱祁钰病逝,用脚跟都能想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亲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太大。最后迫使当事人不得不反目成仇。

岳飞,为什么必须得死?就是宋高宗赵构像朱祁钰一样,不希望让自己的父、兄回来跟自己争皇位。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7)

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例子,皇宫里头这种争夺皇位基本上都是在亲族之间产生的,唐朝的玄武门事变,清朝九子夺嫡,太多的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惨剧。

所以在古代,但凡条件优越、人丁兴旺的家族,亲之间的关系都不怎么好。

二,背靠外戚好乘凉

外戚跟内亲相比、好在哪呢?

首先,因为继承制度的关系,外戚不太可能涉及到财产、权利的争夺,跟当事人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同时,相互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关键时候还能帮得上忙。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8)

这两方面综合原因就决定了外戚在实际上比内勤更可靠。

秦昭襄王嬴稷,秦国就在他治理下真正成为大国,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他能取得这么大成就,因为他有个好舅舅。

嬴稷年幼时,面临着亲族之间的利益争夺,他就被送到燕国当人质。在此期间,秦武王自己托大、玩举鼎把自己砸死了。

秦国就陷入内亲之间争王位的局面,这时候,手里掌握着秦国兵权的魏冉站出来,力挺自己的外甥嬴稷继位,靠着强硬手段把外甥推了上去。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9)

嬴稷虽然继承王位,但毕竟年幼,很多人不服他,尤其是那些宗室子弟,甚至密谋造反。又是他舅舅魏冉挺身而出,平定了各个地方的叛乱。让嬴稷坐稳王位之后,魏冉为秦国开疆拓土、东挡西杀,立下汗马功劳。

司马迁在《史记》上对魏冉的评价很高“魏冉,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魏冉之功也”。解读为秦国之所以强大,把各个诸侯都弄得衰弱了,是魏冉的功劳。

后来在魏冉临退休的时候,帮助秦国培养了一个杀神白起,日后由白起指挥“长平之战”,一举为秦国奠定统一天下的资本。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10)

相比于魏冉这个外戚来说,嬴稷那些宗室兄弟、那些内亲,除了给他在后面捣乱和分享胜利果实之外,基本上是一无是处。

这种相似的例子有很多,隋末唐初的韩擒虎跟李靖,舅舅跟外甥的关系,是韩擒虎一手把李靖带起来,成了天下的栋梁之才。汉武帝手下卫青和霍去病的舅舅和外甥,同样也是千古传诵的佳话。

在古代皇室,如果有个强大的内亲,那是很危险的处境,甚至会随时丢掉性命;如果有个强大的外戚,那就有可能随时一步登天。所以说,在古代有一个强大的外戚,那是令人非常羡慕的一件事。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11)

三,为啥外戚不得干政

既然外戚这么好,为啥经常强调外戚不得干政?

以上所述外戚的优点,都是从个人情感出发,要是放到朝政的角度,那就不一样了。外戚特点反而会遭受排斥。

首先,外戚有时效性

比如嬴稷跟舅舅魏冉关系好,可不等于嬴稷的孩子也能跟魏冉关系好。隔了辈份就不见得关系好了,孩子若是真与外戚关系好,那也是嬴稷的小舅子(孩子的舅舅)。

外戚有时效性,是一代一代不断更新的,当皇帝让外戚掌权了。有帮助那也是针对皇帝自己,若这皇帝死了,下任皇帝继位,那掌权外戚与下任皇帝之间就存在这很多不确定关系。历代外戚专权乱国,多数是这种情况。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12)

西汉的吕氏和窦氏,吕太后、窦太后都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帮了不少忙,等下任皇帝上来,要是不把他们取替了,那皇帝自己的权利就会受到限制。

这时候上一任皇帝的外戚力量很强大,对下任皇帝来说往往意味着是灾难。所以一些英明的皇帝,都是自己在位的时候重用外戚,自己临离岗时,就把外戚撤掉,为继任者下任皇帝来扫除障碍。

其次,外戚阻挡他人前程

外戚有着特殊的条件,跟皇帝走得近,那自然得到的机会多。可是权力位置就那么些,都让外戚占了,别人怎么办?有意见的人就多了。

古代六亲是指哪些亲戚?亲戚分为亲和(13)

而且外戚拥有先天的条件,这并不是后天努力结果,外人就会感到不公平。那些跟皇上沾不上关系的、还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就会攻击、打压外戚。

所以历史上经常会有这种外戚不得干政的说法,几朝几代都曾经做过明确的规定,外戚不得干政。总的来说,在古代实打实的感情,还是戚大于亲。

不过那也就是在过去的封建时代,对于生活在现代我们来说,亲和戚已经没实际区别。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兄弟姐妹,也没人争家产,甚至以后什么舅姨姑伯叔,堂兄堂姐,表哥表妹都成了稀有品种,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分什么亲和戚的关系远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