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过长,分段写笔记了。)
本篇是原书《内储说上七术》 第三十篇。储说:积累的传说。内是内篇的意思,另有外篇。
君主驾驭臣下有七种方法:
一、众端参观
端:头绪,参:参验,通过相互参考比照而审验。众端参观,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审验、观察。用现代话说就是要全面掌握和验证各方面信息,视野要宽,考虑要全面,信息要准确。君主负责决策,决策要基于各相关的综合信息,决策信息如果片面、虚假或偏差,决策一定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先确保决策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
韩非讲了两点:一是观听而不审验(信息),就不了解情况;二是信息渠道狭窄从而偏听则会被臣下蒙蔽。相当于强调了对信息的审验和信息渠道两大问题,信息渠道是基础,信息渠道窄了,无从参验,就容易被蒙蔽。
韩非子举的案例:
1、卫灵公灶炀[烘烤]一人
卫灵公专宠近臣弥子瑕,弥子瑕专权擅政。有个侏儒谒见卫灵公,说他的梦应验了。卫灵公问是什么梦,侏儒说梦见了灶,结果见到了您。卫灵公大怒,说我听说将见君主的人会梦见太阳,为什么你要见我却梦到灶?侏儒说,太阳兼照全天下,一个物体遮挡不了它;君主兼照一国的人,一个人不能独自拥有君主。所以将要见到君主的人会梦到太阳。而灶,一个人挡在灶口烤火,后面的人就看不到火光了。或许现在就有一个人挡住了君主您的光芒了吧,我将见您前梦到灶,不是也合理吗?(按:卫灵公专听一人,则必不能观众端)
2、莫众而迷
鲁哀公问孔子:“俗语曰’莫众而迷’[没有众人合计就会迷乱],现在我总是和群臣一块议事,可国家却越来越乱了,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明主召群臣议事,有的人了解情况,有的人不了解情况,各自看法也不一样,这样大家就可以坦率地交流商议了。现在您的臣下没有不合季孙[鲁国权臣家族]统一口径,全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即使问遍全鲁国的人,仍然也不免于乱。”(按:季孙氏擅权,威慑全国,鲁哀公不能获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3、莫三人而迷
晏子访问鲁国,鲁哀公问他:“俗语曰’莫三人而迷’”,现在我总是和一国的人共同议事以治理国家,但鲁国仍然不免于乱,这是怎么回事?”晏子回答:“古人说的’莫三人而迷’,一人失之[意见不对],二人得之[意见正确],三人足以为众,所以才有’莫三人而迷’的说法。今鲁国的群臣以千百计,言辞统一于季氏的私利,人数不是不多,但说的话就像出自一人之口,哪里有三个人呢?” (按:晏子看法与孔子一致,’三人为众,莫三人而迷’这个说法挺有意思,可以记一下。)
4、齐人见河伯
有个齐国人对齐王说:“河伯,是黄河的大神,大王您为什么不尝试见见它呢?请允许我安排您会会它。”于是他就在黄河边筑起了拜祭用的神坛,和齐王一同站上了高台。不一会而,看到河中有大鱼游动,这个人就马上说:“这就是河伯。” (按:讽获取信息不参验,就会被蒙蔽。)
5、惠施说魏王
张仪(时为秦相)想以秦国、韩国、魏国的势力征伐齐国和楚国,而惠施(时为魏相)想与秦国、楚国罢兵言和。两人争执不下。魏国的大臣们多认同张仪的言论,以为攻齐、楚有利,没有人帮惠施说话。魏王最后听从了张仪之言而弃惠施之言。进攻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了下来,惠子进见魏王。魏王说:“先生不要再说了,攻打齐、楚的事就是对魏国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接着这个话头说:“此事不能不明察啊,如果进攻齐、楚确实有利,全国都以为有利,为什么智者这么多呢?如果进攻齐、楚不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是谋事,一定会面对不确定的事,既然是不确定的事,应该是有一半人认为可行,有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人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无人质疑)。无人质疑,正式君主被挟持的原因。”(按:暗示舆论意见被人把持)
6、叔孙父子俱亡
叔孙豹为鲁相,位尊而独断,他所宠爱的近侍竖牛,也独揽了叔孙豹的号令。叔孙豹有个儿子叫仲壬,竖牛妒忌他,欲杀了他,于是设计和仲壬一起到鲁国君主处去玩。鲁君赐给仲壬一个玉环,仲壬受之而不敢佩戴,就让竖牛向叔孙豹请示。竖牛欺骗他说叔孙豹同意了,于是仲壬就佩戴上了玉环。于是竖牛就对叔孙豹说:“为什么不带仲壬去见见君主呢?”叔孙豹说:“小孩子哪能见君主呢?”竖牛说:“仲壬本就多次见过君主了,君主赐玉环,他已经带上了。”叔孙豹就召见仲壬,果然见仲壬佩戴着玉环,叔孙豹愤怒地杀了他。仲壬有个哥哥叫孟丙,竖牛又妒忌他而想杀死他。叔孙豹给孟丙铸造了一口钟,孟丙不敢擅自敲钟,让竖牛向叔孙轻视。竖牛不帮他请示,就骗他说叔孙同意了。孟丙就敲了钟。叔孙豹听见后说:“孟丙不请示就敲钟。”愤怒地把他赶跑了。孟丙出逃到了齐国,一年后,竖牛家装替孟丙向叔孙豹请罪,叔孙豹就让竖牛去召孟丙回来。竖牛没有去召人,却对叔孙豹说:“我已召过他了,他很愤怒,不肯来。”叔孙十分愤怒,就派人杀了孟丙。两个儿子已死,叔孙豹患病,竖牛就独自侍养他,把近侍们都只开,不让人进入,说叔孙不想听见人声。竖牛不给叔孙豹东西吃,火候把他饿死了。叔孙死后,竖牛并不法讣告,把叔孙豹仓库里的贵重珍宝都搬迁一空,然后就逃亡国外了。听自己偏信知人的话,结果父子三人都不得好死,这就是不参验信息的祸患。(按:愚在叔孙,不察人在先,不验言在后,偏信而武断易怒,致子亡身死。汉武帝受近侍江充等迷惑,错杀了卫太子,但后来醒悟了,颁罪己诏,夷江充等三族。叔孙豹惑于竖牛杀儿子而不觉,不如汉武甚矣。)
7、卫嗣君防蔽
卫嗣君看重近臣如耳,喜爱妃子世姬,又担心他们自恃受蒙蔽自己,就故意抬高另外另外一个近臣薄疑的地位和另外一个妃子魏姬的地位,以让他们互相制衡。卫嗣君懂得防范不受蒙蔽,这点不错,但使用的方法不对头。不让地位低的人来议论地位高的人,不允许下级可以揭发上级,却一定让臣下地位权势相若才敢互相议论、互相制衡。那么实际上是配置更多的蒙蔽自己的人了。卫嗣君受蒙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按:实现参验的方法也很重要,要能控制负作用。允许以贱议贵,比仅贵才可议贵要灵活。)
8、三人成虎
庞恭随魏太子到赵国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君王会相信吗?”魏王说不信;“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呢?”魏王说不信;“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呢?”魏王说那我就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确定的事,但是三人言之而成虎。现在邯郸距离魏国远得多,若妄议我的人也三个人多,希望大王能明察真情!”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魏国,竟然没有机会再见到魏王。(按:人言之可谓,莫过于三人成虎,因其可凭空构建。君主若远三人成虎之蔽,若无超人之坚毅、自信、思维缜密及胸怀,或天威震慑之威势,难矣!)
【评】:问题的关键在君主自身,防御的方法有体有用。体就是控制君主的私欲,凡蒙蔽、凡谗言、凡谀言,无不是利用了君主私欲之甚。宠人太切,即爱之失度,即欲过,此偏信之根;易怒易忌,即私过,即嗔甚,此谗陷得逞之根(如汉武帝杀太子,核心原因是他自己心里先长毛了);贪乐好逸,浑浑噩噩,事不分轻重俱委于好谀者舒己者,即痴甚,此弃权之根。用就是获取真实情报和实施参验的方法,掌握一个度就可以了,过甚了,全是不信任的气氛,会打击属下做事的积极性。若体正了,可为人所乘的缝隙就少了,理性的判断能力也就有了,用就不是难事了。若舍体逐用,仅凭一个疑心,无所不用其极,则人心易失,人怨易结,终必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