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文化分布图(山西民俗文化的五大区域划分)(1)

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不完全等同于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言土语、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有密切关系,比如晋南的方言土语和民间音乐与晋中就有很大差别,而与陕西关中相近,音乐界称之“音乐”或“音乐色彩区”,民俗界称之为“民俗文化圈”。山西民俗文化俗文化可分为五大区域或五大民俗圈,即:晋南地区民俗圈、晋中地区民俗圈、晋北地区民俗圈、上党(晋东南)地区民俗圈和晋西地区民俗圈。

晋南民俗圈涵今临汾、运城两市,晋中民俗圈涵今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地区薛公岭以东的交域、文水、汾阳、孝义;晋北民俗圈涵今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上党民俗圈涵今长治市、晋城市;晋西民俗圈涵今吕梁地区薛公岭以西的离石、柳林、中阳、交口、石楼、方山、岚县、兴县、临县等县(市)。

山西民俗文化分布图(山西民俗文化的五大区域划分)(2)

晋南名俗圈

1

晋南地处韩信岭以南之汾河下游,黄河自北向南又折向东流,形成黄河三角洲,古称“河东之地”。唐尧、虞舜、夏禹都曾在晋南建都,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民俗文化遗存十分丰饶,西侯度人、匾河人、丁村人、陶寺人创造的原始的民俗文化,演变为今日晋南民俗。农业生产以麦为主,饮食习俗以馍为主;居住习俗厅堂楼房,装饰华丽;方言土语属中原官话;威风锣鼓,粗犷豪放;蒲州梆子(蒲剧),声态迷离,高亢激越。

山西民俗文化分布图(山西民俗文化的五大区域划分)(3)

晋中名俗圈

2

晋中地处山西中部,西部吕梁山,东部太行山,汾河从中部由北而南穿过,是古代中原民俗文化与北方民俗文化的交错之地,胡汉相融。农业生产以麦为主,辅以杂粮;饮食以面条为主;居住房屋结实,摆设讲究;中路梆子(晋剧),舒展华美,娓娓动听。

山西民俗文化分布图(山西民俗文化的五大区域划分)(4)

晋北名俗圈

3

晋北地处山西北部,北面出长城与阴山大漠相连,地处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陲,古代曾是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频繁活动之地,“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农业生产以杂粮为主;饮食习俗喜吃莜面、土豆;居住简陋;民风尚武;民间歌曲,豪放悠长;北路梆子(雁剧),慷慨激越,具有边塞风骨。

山西民俗文化分布图(山西民俗文化的五大区域划分)(5)

上党名俗圈

4

上党地处山西东南部,是出入河北、河南的重要孔道,太行山险峰陡立,绝壑深阻,“为天下之脊”。农业生产以粟谷为主;饮食习俗喜吃小米饭;居住习俗简易质朴;民间说唱,尤为繁盛;上党梆子,激情奔放,振聋发聩。

山西民俗文化分布图(山西民俗文化的五大区域划分)(6)

西北名俗圈

5

晋西地处吕梁山西侧至黄河以东,西渡黄河与陕北相交,汉时属西河郡地。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古代“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汉书·地理志》)农业生产以粟豆为主;喜吃小米钱钱饭;喜住窑洞;晋西山曲,清奇高远;伞头秧歌,华美翩跹。

在上述五大民俗文化圈内,又可分为若干片,如同属晋中民俗圈的太原片、阳泉片、交文汾孝片,从语言习俗上看,各有区别。甚至于在一县之内,风俗也有不同,如晋东南与晋南相邻的沁水县,县境东西长南北短,城关以西的沁水人说的是中原官话,看的是蒲州梆子;城关以东的沁水人说的是晋东南话,看的是上党梆子。

山西的民俗文化圈,实际上已越出现今山西省行政区,影响到“晋语”流行区,也就是语言学界所说的“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地区。由于明代兴武年间山西路、泽等地曾移民到河北、河南等地,清康熙以来,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山西北部又大量移民移至内蒙古地区,山西移民带去了山西的语言和风俗,使当地民俗具有了山西特色。明清以来,山西商人在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一带都很活跃,商人将山西的民俗文化带到当地,包头市就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谚。复盛公的财东是晋中祁县乔家堡人,因而,包头的民情风俗就类似于晋中民俗,也包括晋北民俗,说的是山西话,看的是二人台和山西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