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境内,汶河之上,横跨着一座雄伟的“戴村坝”。

大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较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的“都江堰”齐名。

戴村坝,主要是拦蓄大汶河水,补给京杭大运河水源,故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

传说,这座大坝,是在当地一个名叫白英的布衣老人倡导下修建起来的。

白雾村历史传说 戴村点坝的传说(1)

话说明朝永乐年间,汶水季节性暴涨,东平州连年被淹,“十年九不收”;而与此同时,京杭大运河则因水源补给不足,时常断流,漕运严重受阻。

工部尚书宋礼奉旨前来治理,面对一边洪水泛滥,一边却水流不足的两难局面束手无策,日不能食,夜不能寐。

一日,有人说东平戴村有一位奇人,精于治水治道。说他奇,是因为他对汶河上下几百里的沟沟坎坎、地形地貌一清二楚,如数家珍,还因为这个人脾气古怪,虽为布衣,出身微贱,却刚直不阿,从不惧怕豪门权贵,从不与官府老爷来往。

宋礼听罢,决意要去拜访这位奇人。

宋礼换上布衣便装,到戴村拜见白英。

一开始,白英座也不让,茶也不上,照样摆弄他的渔叉渔网,一幅爱理不理的样子。但宋礼毫不介意,照样态度虔诚,毕恭毕敬,向白英说明汶水泛滥的害处,请教治水之道。

宋礼的真诚终于打动了白英。话匣子一打开,白英就侃侃而谈起来。

白英问宋礼:“你可知‘借水行舟’之理?”

宋礼答曰“晓得啊!”

白英一边笑,一边摇头道,“你其实不晓得的!”

宋礼并不为白英的嘲笑而生气,反而更谦恭地说:“愿请白先生指点!”

白英说:“你晓得的‘借水行舟’只是‘舟在水上行’罢了,我说得‘借水行舟’是‘借汶济运’……”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宋礼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双手抱拳,连连致谢,并以礼相邀,请白英协助治水。

白雾村历史传说 戴村点坝的传说(2)

接下来,在白英引领下,二人不辞辛苦,风餐露宿,行走于汶水和运河之间,反复勘察测量。白英根据自己几十年间对汶上、东平、宁阳、兖州、泰安等20多个县域地形、水势的了解和记录,最后,亲手点指了现在戴村坝这个最佳坝址。

戴村坝高出汶上境内大运河南旺段13米,东依松山之麓,北岸西5华里与龙山对峙,遏大汶河西流入东平湖之路而筑戴村坝,迫使汶水南行,走高趋低,沉新开挖小汶河90余公里,直达运河汶上县南旺河段。

为有效控制水流,宋礼和白英又在南旺向北、向南的运河主干道上建制水闸多座。在小汶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丁字口,还筑砌了一道近300米的石护岸,并在河底设了分水“石拔”(俗称鱼嘴),使汶河来水南北分流,形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势,从而达到了使大运河常年有水不断航的目的,也有效减轻了东平湖的洪流压力,遏制了东平水患的发生。

戴村坝,在明清两代,保证了大运河600余年航运的南北贯通,迄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英因建坝有功,明正德七年被追封为“功漕神”,清雍正四年,又被加封为“永济神”,光绪五年又被加封为“白大王”,受后人敬仰,而“白大王戴村点坝”的故事,更是在东原大地上广为流传。人们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白英为戴村坝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警示后人,高手在民间,要向尚书宋礼学习,无论官职多高,读书多少,只有礼贤下士,诚交有志有才之人,方能建立千秋不朽功业!

白雾村历史传说 戴村点坝的传说(3)

附【白英小传】

据史料记载,白英,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生于山西洪洞县,明朝初期随父迁于山东汶上县康驿镇颜珠村。后因生计,又迁居东平戴村生活。

白英自幼聪明好学,博古通今,耿直正派,学识渊博,善于思考,特别是对山东地方的地理水势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白英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汶上南旺段水利枢纽的献策者,更是该枢纽工程的总设计师和工程师。

就在戴村坝修建完工,汶水流入京杭大运河使之畅通,人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白英却因积劳成疾而死于随宋礼应诏进京复命的路上。享年57虚岁。

随着山东汶上南旺枢纽在大运河畅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白英的地位也越来越得到朝廷和后人的认可;明正德七年(1512)被朝廷追封为“功漕神”,并建白公祠;清雍正四年(1726年)又被朝廷加封为“永济神”;光绪五年(1879年)又加封为“白大王”,受到后人们的敬仰。

白雾村历史传说 戴村点坝的传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