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名字由来 鹤山历史不识沙坪不是商(1)

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流行一种说法:“不识沙坪不是商”。形容沙坪在粤中地区商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反映沙坪在50年前曾经出现过一度繁荣。不过,那只是畸形的繁荣。

1938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华南,相继占领了广州、佛山、九江、棠下、江门等地,并以九江为基地,多次侵犯鹤山县的沙坪、古劳、雅瑶、桃源等地,日机也曾经多次轰炸沙坪、鹤城,造成很大的破坏和伤亡。

1939年3月28日,驻九江的日军第86联队渡过西江,攻占沙坪,在南山设立据点,四出烧杀抢掠。驻鹤山的国民党军155师926团分三路向日军反攻,本县朱六合、南洞的民众抗日自卫队开赴前线助战。

鹤山群众踊跃支前,送茶送饭慰劳抗日将士。军民英勇奋战,将日军围困在南山顶上。下午,日军凭借飞机和大炮的支援,杀伤我方大量军民,战斗呈拉锯状态。4月3日旧军纵火焚烧沙坪商铺与民居,然后撤走,沙坪变成了一片废墟。

但是,在整个抗战时期,日军并没有长期占领沙坪,沙坪也只有少量国民党地方部队驻守,还有被日寇占领了的南海、顺德、中山、新会四县流亡政府迁入鹤山境内。这时的沙坪,既是敌我双方对峙的前线,义是防务空虚的“三不管”地带。

一道西江,成了内地与沦陷区的天然界线,人称为“阴阳界”,也成了粤中国统区与沦陷区及香港、澳门货物走私转运的通道。南番中顺一带的汉奸、土匪和鹤山县的国民党官吏、“大天二”(坐地分赃的匪首)相互勾结,在国民党挺三纵队和159师的庇护下,纷纷开设商行,经营转口贸易,大发“国难财”。

当时转口贸易的情况是:进口商品有洋纱、布匹、洋杂旧用百货)、煤油、食盐、西药、海味等,出口商品有粮食、油料、中药材、烟土等.甚至连钨矿、硫磺、桐油等军需物资.也贴上“军用品”的标签,公然走私资敌。

因为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沙坪成了四方客商云集之地。自西江上游以至昆明、重庆、贵阳等远地的客商都来沙坪购销货物。沙坪被毁的店铺从1940年开始修复并有所增建,城镇人口陡增。1939年遭日寇烧杀后,全镇人口曾降至2400人,“1941年9月沙坪商业开始繁荣”(民国版《鹤山县志》),人口陡增至20000人。镇内商铺林立,饮食业和旅店骤然兴旺起来。各种服务行业的发展,为本地人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邑人刘振余作《战时沙坪杂咏》诗描写道:不识沙坪不是商,穷乡顿富貌堂堂。川黔湘桂客云集,夜夜笙歌宴会忙。

川黔湘桂的客商之所以云集沙坪,除了走私生意可获暴利这个主要因素外,还因为当年沙坪治安情况较别地为好。那时的沙坪以至整个鹤山,政治、军事、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境内驻有国民党159师、挺三纵队、四个县的流亡政府。

在“阴阳界”两边出没的汉奸、特务和大天二、官商、走私集团,都靡集到沙坪这个地头来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活动,兵贼不分,国伪难辨,龙蛇混杂。他们之间有重重矛盾。

县政府无力应付,只好接受地方绅士李廷汉等“以贼治贼”的建议,招安从20年代起横行西江下游的大天二何某(浑名何老二),委任他为自卫总队队长兼沙坪军警督察处处长。何某以“黑道”的身份和手段,摆平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用暴力镇住那些偷窃抢劫之徒,使得宵小敛迹,商旅平安。外地客商的人、财、货进得来,出得去,不会遭到打劫或绑票。

当然,这种畸形的繁荣是属于那些发国难财的官僚、土霸、奸商们的,而广大劳动人民饱尝战祸,失业、饥饿、流离失所,卖儿育女,苦不堪言。那时来自沦陷区的难民、因侨汇断绝而丧失生活来源的侨眷、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活命,只得变卖衣物家当,换米充饥。南山顶上县立中学(后迁入农村)的校址成了一个巨大的故衣旧货市场。

刘振余诗云:南山顶上卖故衣,万人杂沓成闹市。卖衣得钱可抵饿,蔽水承欢强疗饥。

大量逃难失业人口涌到沙坪寻找活路。其时公路交通全遭破坏,客货运输主要靠人力。因此稍有力气的人便充当轿夫或挑夫,用两脚和双肩替客商挑运货物。

他们一般由“运馆”雇用,终日奔走在棠下-雅瑶-沙坪-龙口-杨梅-白土-肇庆一线。每日的报酬仅二三斤米,艰苦异常。

“有力做到无力,无力做到乞食,乞食乞到死直”,正是在这民族灾难深重的年头劳苦大众命运的真实写照。老弱病残者无以为生,只有天天到施粥站去分得一碗稀粥以苟延残喘。中山路的“猪仔行”(后叫榕园宾馆地址)是乞丐和难民栖息处,被人称作“升仙台”,因为每日都有人饿死病死在里头。

同善堂雇人去收尸掩埋,有时一日收尸二三十具,其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一方面是达官富商纸醉金迷,一方面是劳苦大众哀鸿遍野。这就是战时沙坪的真实面貌。从1941年到1945年,是沙坪的“黄金时代”,有人把当时的畸形繁荣概括为“十多”:

一、茶楼饭馆多,共有100多家。

二、旅馆客栈多,共有90多家。

三、“九八行”多,“九八行”是代客买卖的商行或货栈,经营范围无所不包。外地客商将成批的货物交给行主,商定价格后,行主以九八折付款给货主。销售盈利归行主所得,故得名“九八行”。开办着这种行业的多数是有权有势的豪绅或拥有武装的“大天二”。他们非法经营,走私漏税,无人敢管。其中,有勒流的大天二大金钟开设的大昌行,中山的大天二刘某开设的嘉南行,鹤山的大天二何某开设的联昌行。商行的门面堆放着洋纱、布匹、花生、豆类等货物,楼上则是武器、西药、鸦片的交易场所。

四、故衣摊档多,有7000多档,出售故衣、旧家具、古董、玉器等物。

五、“大天二”多。他们纠集歹徒,持枪横行,欺行霸市,包烟包赌。

六、鸦片烟馆多

七、赌档多

八、妓女多

九、挑夫多

十、轿夫多

但是,这种畸形的繁荣也没能维持多久。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各地恢复正常交通。官僚政要返回大中城市,客商星散,市面萧条,仅剩下土匪恶霸继续横行。

鹤山人被迫大量外出谋生,流落广州、香港、澳门,甚至远走美洲、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地,沙坪人口锐减。至1949年,全镇余下仅有3400人。“不识沙坪不是商”的一页历史,从此也就成为过眼云烟了。

文字来源:《岭南文史》徐晓星

,